黎康華
【摘要】21世紀以來,社會高速發展所帶來的人類環境危機及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促使生態教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筆者及其團隊從2018年起對生態教育主題特班級文化建設進行研究,在大量的案例中提出了以“生態教育”主題為特色的班級文化概念、建設的具體建議,重點圍繞顯性文化的設計及隱性文化的形成總結了具體經驗,相信會對一線班主任帶來幫助。
【關鍵詞】生態教育;特色班級文化;主題;顯性文化;隱性文化
一、背景、意義及概念
1.背景及意義。21世紀以來,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人類生存帶來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因此,實施旨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教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班級是學生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從班級文化建設這一角度切入生態教育,等于幫助學生打開一扇感受自然、適應自然、親近自然的窗口。筆者與研究團隊于2018年起開始持續探索生態教育主題特色班級文化建設,形成了一批案例,打造了一批市、鎮特色班級,結實地邁開生態教育探索之路。
2.概念。所謂“生態教育主題特色班級文化”是指,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而把生態教育的思想、原理、理念、原則與方法融入班級集體教育,通過主題鮮明的“顯性文化”及特色班級課程這一“隱性文化”,使得班級成員形成共有的生態信念、價值觀和態度,形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班級形象和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二、顯性文化的設計:勾勒特色班級的文化地圖
(一)主題的提煉
1.提煉建議:“三忌三宜一有”。生態教育內容浩瀚,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森林江河等都可以做文章,所以要定好主題,確實不易。某班主題為“青山綠水”,顯然主題太大,中國的名山大川太多,難以聚焦,而且距離學生生活很遠,類似“森林王國”“動物世界”等都屬同類問題;某班主題定為“綠意徜徉”,太詩意,太玄幻,讓人摸不著頭腦,“美麗中國夢”“環保小衛士”屬同類問題;某班主題為“變廢為寶”,雖然一看就懂,但當你查閱資料后發現其文化內涵單薄,不易發散延伸。筆者認為,好的主題,應該忌“大”宜“小”,聚焦某一內容即可;忌“虛”宜“實”,最好一看就知道做什么內容;忌“遠”宜“近”,所選內容最好是學生生活常見或學生有所認知的事物,最好是班主任所熟悉的事物,而且生活周邊能夠有相關資源的,這樣便于開展班本課程。出于班級文化一體化設計的考慮,所選主題最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
2.主題的提煉舉例。五年級梁老師對草藥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本地的中草藥資源又非常豐富,本地人多有用草藥治療小疾病的傳統。中草藥是中醫藥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梁老師以草藥為媒介,幫助學生打開生活與健康的大門。恰逢學校為梁老師的班級開辟了一個小角落作為實踐陣地。于是,梁老師把主題確定為“趣味百草園”。三年級的王老師喜歡花,學校附近就有一個花卉基地。她認為,這個資源有利于班本課程的開發,而有關花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有關花的寓意、象征也非常多,最終,她從“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中找到靈感,提煉出“花花世界”這一主題;三年級的金老師發現,班上幾位男生特別喜歡昆蟲,一下課就往操場奔去,且昆蟲知識也挺豐富,受這幾個學生的影響,班上竟形成“昆蟲熱”。在童話世界里,在科學家筆下,人們日常打的很多比方都對蟲子情有獨鐘,金老師認為可以從“蟲”身上類比很多教育道理,于是提煉出“昆蟲世界”的主題。
(二)班級文化的框架及“一體化”設計
班級文化框架包括班名、班級精神、班風班訓、班歌、班徽、班級管理模式、班級激勵機制、班本課程設計,所謂“一體化”,即從主題出發,將主題貫穿于班級文化的框架之中。下面,以“花花世界”班級為例,介紹我們的設計經驗。
1.班級精神的提煉。有花的地方就有色彩、有情趣,花兒用自己裝扮了美麗的世界,而人們常用“笑臉”比作花兒,于是提煉班級精神為:花兒用美麗裝扮世界,我們用笑臉裝點生活。
2.班風班訓的提煉。鮮花熱情綻放自己,裝扮生活、裝扮世界,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奉獻,值得學習;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人也一樣,因努力而綻放,因自信而美麗;“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團結,班集體才能進步。由此,提煉出“熱情、奉獻、自強、團結”的班風,提煉出“學習鮮花的熱情和奉獻,像花兒一樣綻放自己裝點生活;學習花兒為綻放而付出的努力,我若盛開,蝴蝶自來;班集體就是大花園,若要春色滿園,我們必須團結一心”的班訓。
3.班徽、班歌及班級環境布置。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里都有著豐富內涵。于是,王老師從繪本《七色花》中得到體悟,設計了“七色花”的班徽,也寓意學生在“花花世界”里有著“七彩童年”;班歌,她選擇了《打花巴掌》這一活潑歌曲;班級環境布置,主要圍繞花做文章,課程表變成“花鐘”,圖書角變成“采蜜園”,評價表設計成“盛開吧”,才藝展示墻變成“百花園”,等等。
三、隱性文化的營造:兩翼齊飛推動生態實踐
第一翼:班級管理模式及評價機制的設置
在長期的實踐中,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被我校班主任廣泛應用——把學生分成若干個8人小組,小組內采取“4人小組合作,8人大組管理”的模式,班級采取小組競爭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真正能實現“事事有人做,人人當班干”。通過每周的小組評價,班主任只要牢牢抓住評價這一“牛鼻子”即可管好班級。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需要匹配一套評價機制,“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班級評價機制”的組合是促進特色班級文化從設計走向實施、從墻體走向文化的根本。結合班級的主題,“花花世界”班把七個小組用七種不同的花命名,每個小組需要了解這種花的特性和文化,甚至開展種植等活動,然后小組之間交流,然后配合設計了“盛開吧”的評價體系;“昆蟲世界”班級則把七個小組組名分別用螞蟻、蜜蜂、七星瓢蟲等,并設計了“蟲眾行”評價體系。
第二翼:班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班本課程是促進生態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形成思想和行動的重要途徑。以“昆蟲世界”班為例,進行了如下課程開發:三月是“七星瓢蟲”月,教師領著學生讀《昆蟲記》及閱讀有關昆蟲的書籍,并開展“田園踏春”,讓學生在草叢中尋找哪些是七星瓢蟲、哪些是三星瓢蟲,同時,取“七星瓢蟲吃害蟲”的寓意。三月也是班級的“好習慣養成月”;四月是“螢火蟲”月,教師領著學生研究有哪些發光昆蟲、昆蟲為什么會發光,從“螢火蟲發光”遷移到“光,代表光明”,領著學生認識歷史上那些為人們帶來光明的歷史人物。因此,四月也是“理想教育”月;五月是“蛐蛐”月,蛐蛐愛唱歌,哪些昆蟲還會唱歌?周末實踐作業布置學生聆聽一場草叢音樂會。同時,五月又是“才藝展示”月,為“六一”兒童節的到來做準備;學習要扎實才能獲得真知,六月“知了”月掀起學習熱潮。班本課程始終結合教育實際及緊扣生態教育。
生態教育的落地要找到適合的載體,而基于生態教育理念的班級文化建設是可行途徑。同時,進行以生態教育為主題的特色班級文化建設又要與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相融合,不能為生態而生態、為特色而特色。只有這樣,班級文化才能煥發真正的教育功能。
[本文系中山市立項課題“基于‘生態教育+核心素養’的辦學特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2018114)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