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是獨特的教育資源,幼兒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更好地感受“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提升文化認同感,同時促進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對于生活經驗尚不豐富的小班幼兒來說如何幫助他們建立節氣的概念呢?我們應該把抽象的節氣概念具體化,通過幼兒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幫助幼兒建立節氣的概念。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概念;小班幼兒
一、“二十四節氣”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傳統文化歷法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是當今社會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首先,二十四節氣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有助于幼兒通過直接體驗和多種感官感受節氣所蘊含的內容,激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而且在豐富的節氣活動中有利于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其次,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農耕文化、生活節律、氣候、物候特征等內容有利于幼兒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念,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再次,悠久的節氣文化也有助于幼兒樹立文化自信,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幼兒建立“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學習了解節氣的特點、知道節氣與生活的關系,就好比在幼兒幼小的心田里種下了一棵愛生活、愛自然、愛祖國、愛中華文化的小樹,是認可中華文華的一種方式,更是理解與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起點。
二十四節氣是一種豐富而有趣的文化,蘊含著很多的生活習俗和飲食習慣,比如,打春牛、吃春餅、吃餃子、放風箏、踏青、斗蛋、吃香椿、嘗新麥、稱體重、貼秋膘、打小人、吃艾餅、剃頭、登高等,這些生活習俗在現在的農村仍然保留著很大一部分,而且也影響著在城市生活的人們的起居、養生、運動、娛樂等生活。
二、在幼兒園小班節氣教育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
小班幼兒對春夏秋冬季節的概念正在建立之中,這個年齡階段也是幼兒了解四季特點的時期。在剛剛開始進行傳統文化節氣教育活動時,很多教師急于將節氣的名稱灌輸給幼兒。這樣,幼兒并不能理解節氣的概念、記不住節氣的名字,而且很容易將節氣與季節弄混淆。
幼兒將節氣與季節的概念弄混淆時,教師不必急于糾正幼兒。因為正是小班幼兒的理解不夠,所以才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幼兒在將“春分”理解為“春天”時并不能代表幼兒完全錯誤,因為幼兒的初步與暫時片面的理解而讓他知道春分與春天是有相關連之處的。這同樣是因初步建立節氣概念而出現的現象,教師如果急于糾正幼兒反而會影響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節氣活動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挫敗感。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抽象的節氣概念轉化為幼兒能看得見、摸得著、體驗得到的活動,通過各種習俗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密碼,讓幼兒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感知節氣原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幫助小班幼兒建立“二十四節氣”概念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前教育的質量。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幼兒的認知。同時,積極有效的教師互動也可以促進幼兒教師的成長和幼兒園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學前教育的科學發展。
三、借用身邊環境幫助小班幼兒初步建立節氣概念
既然節氣文化如此重要,那么,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應該滲透節氣活動、幫助幼兒了解節氣文化、引導幼兒發現節氣活動的樂趣。如何幫助小班幼兒理解節氣概念以便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有所傳承?具體通過什么樣的活動幫助小班幼兒了解節氣的概念呢?幼兒的學習特點需要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際操作才能便于記憶理解,我們需要將抽象的節氣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這樣才便于小班幼兒理解。
(一)先實踐活動,再進行梳理活動與節氣的相應關系
春分時節快要到了,俗話說:“春分到,蛋兒俏。”在這一天,全國很從人都在進行立蛋的游戲。我們可以與幼兒一起選擇光滑的蛋進行嘗試立蛋,與家人嘗試立一立生雞蛋與煮熟的雞蛋,探究兩者有什么不一樣。在立蛋游戲之后還可以了解雞蛋的營養、品嘗蛋美食、進行蛋殼創作畫,等等。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是我們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春分與隨后的清明、谷雨節氣都是自然播種的好時期。如何幫助幼兒理解這幾個適合種植的節氣呢?比如,筆者班教室門口有一片種植園和一個長條形花壇,教師與幼兒一起進行松土、灑水,之后泡種子,然后在地里播下胡蘿卜的種子,在花壇里撒下格桑花的種子。同時,學習相關播種的諺語,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谷雨前后,種瓜點豆”,并幫助幼兒理解諺語里的“瓜”“豆”都是不種的種子。自從播下種子之后,花壇與種植園成了幼兒在園重點關注的對象,每天都要看一看種子發芽了沒有、小苗長高了沒有、長出新葉子了嗎?有一次戶外活動——玩跨欄、鉆山洞等游戲,有些幼兒玩了一會兒就停了下來,好像對游戲不感興趣了,只見瀅瀅和小晨一起趴在跨欄上,不知道在說著什么,過了一會兒兩個人哈哈哈地笑起來。筆者走進他們的身后,發現他們在說:“種子喝水吧,種子吃水果吧,種子長高了,長大啦……”邊說還邊手腳舞動起來,用肢體和語言表示著種子長高的過程。
回到活動室之后,筆者將種子生長的視頻播放給幼兒看。幼兒表示,不光用身體可以表示植用的生長,還可以自創歌曲、畫畫……筆者見此,順勢引導學生:為什么這些天種子生長得這么順利呢?與天氣有什么關系呢?于是引出諺語中的“春分”“谷雨”節氣,幫助幼兒用實際活動初步理解這幾個相近節氣的概念。
(二)借助身邊資源幫助小班幼兒了解節氣相關事物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組成部分之一,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理解和學習節氣的相關知識是我們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由于認知能力有限,選擇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內容尤為重要。
隨著五一假期的結束,立夏節氣即將來臨,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是標志著氣溫逐漸升高、炎熱高溫將至、雷雨逐漸漸增多、農作物將蓬勃生長的重要節氣。假期返校回來,教師與幼兒一起來到節氣桌擺放處自由活動,突然有一個幼兒發現兩個大大的字(立夏)和以前不一樣了。經過他的提醒,其他幼兒也紛紛同意他的發現,問教師:這里寫的是什么?于是,教師進行了介紹。又有幼兒問:“立夏”是什么?要干什么呀?這下,幼兒根據旁邊的掛飾“荷花”“青梅”圖片,以及繩子掛著的雞蛋,桌上擺放香囊、小麥穗、扇子等自由地討論開來。
回到活動室后,我們進行了“立夏是什么”的討論分享活動。教師根據幼兒討論分享的內容進行文字記錄。因為是小班的幼兒,所以,教師在文字記錄的旁邊簡單地畫上了標志性的簡筆畫,以代表分享的內容,又署了分享幼兒的姓名。在分享結束后,幼兒一起進行“立夏是什么”的主題創作。有的幼兒學著教師的記錄內容畫出了歪歪扭扭的“立夏”;有的幼兒畫了帽子,因為立夏到了,天氣也熱了;有的幼兒畫著剛才在節氣桌見的“掛蛋”……如此一來,幼兒基本對“立夏”節氣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后續活動中,正好結合幼兒園體檢活動為幼兒進行稱重。此外,還可組織家長與幼兒一起進行親子編織掛蛋,進一步加深小班幼兒對“立夏”節氣概念的理解。
四、結論
教師應將小班幼兒的認知特性融入二十四節氣活動中。小班幼兒在認知方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動的概念,包括生活經驗、好奇心和求知欲、直覺思維及行動。將二十四節氣概念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科學地開展節氣教育活動。活動則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節氣故事、節氣游戲和節氣食俗。這將有利于激發小班幼兒參與二十四節氣活動的興趣。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減少抽象節氣描述的行為,并通過幼兒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向幼兒直觀、清晰地進行介紹,使小班幼兒在操作中能迅速地進入活動狀態。教師應將重難點知識融入實踐中,讓小班幼兒在實踐中了解節氣難點和要點,重點培養幼兒對節氣術語的感知能力,讓幼兒了解與節氣相關的事物特性,加強幼兒的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教師還應注意激發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鼓勵幼兒大膽研究,引導幼兒深入思考。此外,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引導家長在適當的時間帶著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變化和節氣的特點,親身體驗節氣的變化。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文化認同的珠澳姊妹園同構二十四節氣課程的研究”(課題編號:2020ZQJK017)]
參考文獻:
[1]嚴鍇.老黃歷牛皮卷[M].華齡出版社,2007.
[2]上官居士.民間預測萬年歷1800-2100[M].延邊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