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覃業(yè)彥 杜方林

“之前學校住房緊張,年幼的孩子只能隨丈夫和婆婆生活在縣城。如今,35㎡的周轉房內(nèi)生活設施齊全,學校還專門為我配備了陪護床,孩子在身邊,我也安心了。”3月13日,周日,石門縣三圣鄉(xiāng)完小老師劉珊珊踏著輕盈的步伐,收拾著新搬進來的宿舍。
當天,群山環(huán)抱的三圣鄉(xiāng)完小內(nèi),35名教師徹底告別了由舊教室簡易分隔的狹窄住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師周轉房。
“安居”才能“樂業(yè)”。近幾年來,石門縣通過“投獎配”資金渠道合力共建農(nóng)村教師周轉房等措施,著力緩解全縣中小學教師住房困難的突出矛盾,使得大量農(nóng)村教師從昔日“蝸居”走向“安居”,免卻了后顧之憂,真正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事業(yè)中來。
住房緊張,被迫“走教”
三圣鄉(xiāng)完小57歲的丁賢清激動地說:“我參加工作快40年了,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房子。”
在丁賢清等年長教師的記憶里,石門縣實施公租房、周轉房建設工程前,“教師住在簡陋的平房瓦房里,房間狹小,沒有廚房,沒有衛(wèi)生間。想備課,沒有安靜環(huán)境;想輔導學生,沒有獨立空間;學校沒有教師宿舍,教師只能選擇在學校周邊租房,被迫‘走’教……”
三圣鄉(xiāng)河口學校位于大山深處,學校急需優(yōu)質師資。“過去學校條件尤其是老師居住條件很差,每年招聘來的老師一般過個一兩年就會調走。”校長姚應波掰著手指頭算道,學校辦公經(jīng)費本就緊張,每年還要撥出3萬元,為部分教師租民房。但住校外,教師的安全問題也一直是他所擔心的。
龔道平是新鋪鎮(zhèn)育紅完小的“三朝元老”了,他家離學校15公里,學校住房緊張,他只好“走教”,騎著摩托車早出晚歸。
育紅完小校長易先鋒領著記者走進一排老教學樓,“這些房子是“普九”時期修建的,墻皮都已脫落。”易先鋒比劃著介紹,2022年1月前,一間舊教室用三合板一隔,住2名老師,15㎡的空間里只放得下一張桌子、一張床。有的老師還散住在儀器室、圖書室、樓梯間的狹小隔間里。
老家在張家界的辛群玲2018年入職育紅完小,就住在學校檔案室6㎡的隔間內(nèi)。“最不習慣的是要提著熱水和衣服到教學樓西頭80米開外不足20㎡的大澡堂里洗澡。師生同堂,好尷尬。”辛群玲說。
“大家當時心想著,要是能有一棟獨立的宿舍樓就好了。”龔道平說。
正如他們所言,地處武陵山片區(qū)的石門縣2018年摘下貧困帽,山區(qū)面積達72%。盡管該縣2017年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評估驗收,但當時仍有3500余名鄉(xiāng)村教師在126所農(nóng)村中小學(含教學點)任教,鄉(xiāng)村教師食宿條件差、鄉(xiāng)村學校留不住人才問題依然突出。易先鋒記憶最深刻的是,“2019年,一名外地應聘教師聽到要住隔間,拎著箱子掉頭就回去了。”
因地制宜,合力共建
鄉(xiāng)村教師的窘境就是石門教育的聚焦之處、發(fā)力之處。鄉(xiāng)村教師的住房問題擺上了石門縣委、縣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領導的案頭。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石門縣把全縣教師保障性住房建設列入了縣政府為民辦實事和全縣重點工程,納入教育“十三·五”“十四·五”規(guī)劃,并全力推進。縣委書記、縣長經(jīng)常深入學校專題調研教師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現(xiàn)場辦公解決建設用地、規(guī)費減免、周邊環(huán)境治理等問題。僅2021年,縣委書記、縣長、人大主任、政協(xié)主席及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縣長深入學校現(xiàn)場辦公達10余次。
“蝸居”宿舍一一重建。“學校教師周轉房總投資250余萬元,共建設教師周轉房21套,按照全縣規(guī)劃、設計、招標、建設、驗收“五統(tǒng)一”的要求,每套面積35㎡,2021年6月開工,今年新學期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易先鋒滿心高興。
本學期學期開學前一天,辛群玲提前趕到學校,和另外20位同事一起,搬進了嶄新的教師周轉房。“這兒離教學樓只有十米遠,房子不大,但該有的都有了。”辛群玲笑著表示。
據(jù)石門縣教育局主任督學朱益龍介紹,石門縣采取上級專項投入、市級財政獎補、縣級財政配套等多渠道籌措共建方式,2014~2021年共投入資金21181萬元,完成覆蓋個21鄉(xiāng)鎮(zhèn)90所農(nóng)村學校的2988套教師公租房、周轉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解決了3086名教工住房困難。2022年正在建設教師周轉房61套。
從瓦房到樓房,從“走”教到安心從教,一把把新“鑰匙”緊緊握在了農(nóng)村教師的手中。從校到家,從家到校,一步到位。大山旮旯,教師住進了溫馨漂亮的宿舍,被人津津樂道。
拎包入住,安心扎根
“這就是學校給我們提供的周轉房,就在學校里面。不僅安全,而且上課、休息兩不誤。”3月21日放學后,羅坪鄉(xiāng)安溪完小教師譚凱文領著記者來到了她的宿舍。墻壁潔白,書桌整齊,廚房明亮,WiFi信號暢通,衣柜、床和簡單的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譚凱文的家在臨澧縣,2021年9月通過招考來到安溪完小任教。入職前,她聽說農(nóng)村學校住宿條件不好,還為去哪兒租房發(fā)愁。沒想到,教師周轉房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與譚凱文同一批入職的特崗教師中,有6名來自湘西、張家界的女孩,因離家遠,6人相約周末一起做飯、備課。“這里成了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都管它叫幸福房。現(xiàn)在已經(jīng)打消了離開這里的念頭。”說起教師周轉房,現(xiàn)已擔任學校教導主任的歐陽嵐笑得合不攏嘴。“從宿舍到教室也就一分鐘的距離,學生有什么事情的話,我們立馬就能趕得到。”
據(jù)悉,地處湘鄂交界處大山深處的羅坪鄉(xiāng)中心校在編教師79人,其中安溪完小15名教師入住2019年建成的周轉房,其余三所學校教師也均安排在2016年建成的教師公租房,真正實現(xiàn)了在校教師一人一房的全面保障。
“目前已建成的周轉房,本著應住盡住的原則,優(yōu)先用于特崗教師、支教交流教師、距家較遠需在校食宿的在編在崗教師。”石門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世輝介紹。
去年,辛群玲3年服務期滿,她本有機會去更好的學校工作,但因為舍不得這里的孩子選擇留了下來。她的這一決定卻得到了家人的反對。現(xiàn)在,農(nóng)村學校條件越來越好,鄉(xiāng)村教師待遇越來越高,尤其是今年分到了舒適的房子,辛群玲總算說服了家人同意自己留下來。“居住條件改善了,工作更安心了,也找到了對的人,他也是老師,打算今年結婚,算是扎根在這里啰。”言語中,這個即將成為石門媳婦的張家界妹子滿是幸福。
“35平米的房間被隔成臥室、洗漱區(qū)、衛(wèi)生間3個區(qū)域,精巧而溫馨。別看它小,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教師可以拎包入住,切實解決教師的住房問題。”剛參加兩會返程回校的全國人大代表、蘇市學校校長王懷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不可否認,鄉(xiāng)村與城區(qū)存在現(xiàn)實差距,但要努力縮小。我們會以實干精神繼續(xù)把農(nóng)村教師周轉宿舍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這一民心、暖心工程做好做實,吸引和留住優(yōu)秀教育人才在農(nóng)村長期從教、終身從教。”李世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