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波
從少年到青年初期的中職階段,被人贊嘆為“青春年華”,那是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但是人們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青年初期面臨著心理發展的狂風急雨,是一個危險期和困難期。而中職學校的教育工作所針對的情況更為復雜,所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所擔負的責任更重要。因此,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曾為心理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對于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判斷標準為:第一,人格完整,就是有健全統一的人格。第二,智力正常。第三,情緒健康,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第四,意志健全,是指中職生應有堅強的意志品質。第五,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第六,能夠悅納自己。第七,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人們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第八,心理行為符合中職生的年齡特征。
二、影響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第一,環境的因素。面對生活環境的變遷,大多數中職新生面臨一個不小的挑戰,這種挑戰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自己獨立生活,應付一切生活瑣事。例如,幾個同學共處一室,彼此生活習慣、作息安排都需要去面對和適應,尤其很多新生遠離家鄉和親人,要完全適應還需一段時間。眾所周知,家庭是人成長的重要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否良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長。有位中職女生僅上了一個月學就被迫休學,原因很簡單,由于平時都是父母照顧生活起居,而來到中職學習后,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處理,無法適應,不得已選擇了這個做法。從這位女生身上反映出的問題不是個例,還有很多的事例,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家庭環境的影響,對中職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學習的因素。中職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都是有別于初中生的。如計算機、汽修、機電和電子等專業需要考取各類名目的證書,以適應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職學生在校期間還需保證雙重學習,既要學好專業課程,又要學好文化課程,以便增加自己未來在對口高考中的升學競爭實力,其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又如有些中職生學習方法不當,仍沿用自己不適用的初中學習方法,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甚至不及格,但他自己又忽視學習方法的探討,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同時還會嚴重影響自信心,出現苦惱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若不引起足夠的重視,任其發展下去,很可能造成心理障礙,以致影響中職階段的學習。
三、中職教師應該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引導學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首先,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其次,嘗試利用情緒日記。可以嘗試利用每日情緒記錄法,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情緒規律。最后,情緒升華法。升華是改變不為社會所接受的動機、欲望而使之符合社會規范和時代要求。
第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善于調節自我抱負水平,正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增強挫折認知水平,構建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第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既要提倡志同道合的愛情,又要擺正愛情與學習和事業的關系,還要相信愛情是一種責任和奉獻。
勇往直前、敢想敢說是當代中職學生思想解放、朝氣蓬勃的表現,是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進一步增強的反映。但是,由于他們的思維發展還不夠深刻、全面和辯證,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敏銳,情感仍存在不穩定的一面,因而中職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適應上常常會遇到挫折與沖突。綜上,這些都足以說明,必須要關注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疏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