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摘要:蔬菜價格“忽高忽低”,價格高時居民直呼吃不起,價格低時則傷害農民的利益,這一現象呈周期性變化,稱之為蔬菜價格“周期病”。本文根據德州市的座談調查數據分析后發現,農戶小生產和大市場的供需矛盾是導致該問題的根本原因,蔬菜產銷信息滯后、流通環節多、價格鏈條長、以及品牌化水平不高則是導致這一問題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本文從種植保護、結構調整、科技投入、信息建設、品牌建設、市場建設、農超對接、農業保險等多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蔬菜價格;周期病
蔬菜價格“周期病”是指因蔬菜種植面積周期性的擴大或縮小所引致的農產品價格呈現周期性變動,是現階段農村家庭式生產與市場需求匹配偏差的必然產物。具體表現為:蔬菜價格高時,過于高昂的價格加重了居民的負擔,如2016年冬天大蒜價格上漲至20元kg,居民直呼吃不起;價格低時過于低廉的菜價又傷害農民的利益。針對這一現象,筆者采用座談的調查方式,與菜農、蔬菜經銷商、園區負責人等多方主體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在此基礎上對德州市蔬菜價格存在的周期波動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蔬菜價格“周期病”表現
1.1 一年一茬蔬菜價格“周期病”表現
一年只種一茬的蔬菜品類有大蒜、生姜、大蔥等,該類蔬菜價格“周期病”表現為以年度為周期蔬菜價格呈規律性波動,一般為3至5年一周期,成因為該類蔬菜種植面積滯后于蔬菜價格、蔬菜生產與需求錯位匹配。
以大蒜為例展開具體分析,因為2012~2014年大蒜價格走低,所以農戶種植收益降低,甚至有部分種植戶虧損。這導致農戶種植大蒜的積極性降低,2014年的種植面積大幅減少。2015年大蒜價格上漲后,種植面積沒有再明顯減少,但大蒜北方的主產區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區,由于12月左右連續40多d遭受寒潮,大面積蒜苗被凍死。進入2016年后,大蒜價格開始上漲,直至突破歷史新高,批發價格達到15元/kg,個別地區曾出現過20元/kg,同比2015年,價格翻了一倍。2017年全國大蒜種植面積較去年擴大25%以上,新蒜上市后,大蒜價格逐漸降低,2018年,批發價格跌到了2元/kg以下。
1.2 一年多茬蔬菜價格“周期病”表現
一年多茬的蔬菜如西葫蘆、番茄等,該類蔬菜一般5月份時,容易出現價格下降現象,這是因為一般于每年5月份左右,蔬菜供應總量開始大量上升,導致的供給遠大于需求,容易出現價格下降現象,而8、9月份高溫多雨,不利于蔬菜生長,蔬菜產量下降,形成秋淡,造成蔬菜價格上漲。冬季,陸地蔬菜不再生產,只有保護地栽培,生產成本上升,產量卻有所下降,所以,冬季蔬菜的平均價格也通常是一年之內最高的。
如圖1所示,2019年德州市批發市場的西葫蘆批發價1月30日是5元/kg,5月30日是1.2元/kg,8月30日是2.4元/kg,10月30日是4元/kg,12月是8元/kg。
如圖2所示 2020年批發市場的番茄批發價,1月30日是7元/kg,2月30日批發價是9元/kg,5月30日價格是2元/kg,8月30日是3.8元/kg。10月是4.8元/kg,12月30日是4元/kg。
2 蔬菜“周期病”成因分析
2.1 菜農跟風種植
菜農接收到高昂的市場價格信號時會盲目改種或擴種,但是蔬菜種植需要較長時間,從而導致蔬菜生產與市場供給的錯位匹配。具體表現為:一是由于近幾年種植蔬菜收益高于種植糧食收益,部分農民改良種菜,導致蔬菜產量大增,從而導致蔬菜價格大幅度下降。二是部分蔬菜價格走高時,農戶會盲目擴種蔬菜。
2.2 菜農組織化程度低
德州市蔬菜種植面積為10.67萬hm2,但蔬菜專業合作社僅有126家,園區和家庭農場種植面積僅為1萬hm2,不足總量的10%。蔬菜生產模式仍以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為主,標準化、組織化水平低。過于分散的家庭式種植模式導致農民缺乏市場話語權,掌控市場能力弱。
2.3 蔬菜產銷信息滯后
菜農分散式家庭種植模式決定了農戶可隨意更改蔬菜品種,這為蔬菜產銷體系的建立增加了困難。具體表現為:一是大量分散的蔬菜種植數據難以快速統計;二是蔬菜種植統計數據出來時,農戶已無法改變當前種植結構。由于產銷信息體系不完善,造成部分蔬菜結構性、季節性過剩或短缺,價格起伏較大。
2.4 蔬菜流通環節多,價格鏈條長
蔬菜流通一般要經過生產者、經銷商、銷地批發市場、銷地農貿市場、消費者等多個環節。物流環節多,路線長,需要多次裝卸、搬運、雇工和包裝,這增加了蔬菜流通成本。同時,流通環節中會出現層層加價的現象,蔬菜從菜農手中最后到消費者手中,價格往往會上漲兩三倍。如2019的大白菜,生產者賣給經銷商0.2元/kg,經銷商賣給批發市場0.8元/kg,批發市場賣給農貿市場1.2元/kg,農貿市場賣給消費者就到了1元以上。
2.5 蔬菜品牌化水平不高
目前德州市蔬菜仍是以賣初級產品為主,雖然已經注冊的品牌有200多個,但是知名品牌少,產品知名度不高,形成品牌優勢的僅有武城辣椒等少數幾個品牌。這導致蔬菜難以在市場上形成品牌效益,價格自然也就難以提升。
3 對策建議
3.1 科學劃定蔬菜保護區,實現區域化、規模化種植
隨著近年來德州市蔬菜業的快速發展,全市蔬菜生產區域布局日趨合理,規模日益增大,形成了諸多特色鄉鎮,如以平原縣王杲鎮的溫室黃瓜基地、禹城市安仁鎮、房寺鎮的溫室番茄基地、陵城區陵城鎮和平原縣坊子鄉的溫室西葫蘆生產基地等等。這些基地規模較大、特色突出、市場健全、效益穩定,可在現有規模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菜農從“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由“粗放式生產”向“訂單農業”發展,完善提升“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
3.2 加強信息建設,減少種植盲目性
盡快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發布渠道和生產流通預警機制,引導菜農合理生產。充分利用各類信息平臺,發布生產信息、庫存信息和市場信息,引導存貯和運銷業戶合理貯存,搞活流通,及時搜集全國蔬菜產銷信息,組織專家科學分析研判產銷形勢,公開發布信息,指導農民科學合理安排種植品種、種植時間和種植規模,增強針對性,降低盲目性,最大限度避免種植規模和價格的劇烈波動。一是對有一定規模、一定影響的經營業戶進行定期調查,及時了解和掌握其經營成本,發布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批發價格,制約流通環節不合理加價,防止經營者隨意加價牟取暴利,引導蔬菜價格合理形成。二是定期公布市區大型集貿市場、超市主要蔬菜品種價格,借助社會輿論壓力和群眾監督力量,促進商家展開良性價格競爭,引導消費者貨比三家,理性消費,發揮市場主渠道引領、示范作用,保持市場蔬菜價格的基本穩定。
3.3 調整優化結構,實現差異化競爭
一是播期差異化。調整優化蔬菜種植結構,增加設施蔬菜面積。設施蔬菜風險小、效益高,不易一哄而上,造成產品積壓;露地菜要適當錯開播期,避免集中上市。二是品種差異化。如芹菜應適當發展香芹、鮑芹等特色芹菜,優化品種結構。三是品質差異化。調整優化品質結構,重點發展高品質蔬菜,加快發展有機蔬菜、綠色蔬菜等品牌蔬菜,培育自有品牌。通過抓好投入品監管、標準化生產,搞好“三品一標認證”,,健全基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全程質量追溯體系,全面提升質量。通過資源整合,加強宣傳策劃,創建德州市級蔬菜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德”字號蔬菜品牌。
3.4 加強科技投入,實現農業工業化
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打造植物工廠,實現周年化生產周年化供應。一方面要推動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嫁接,把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管理技術、機械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等現代工業技術植入農業生產中,集成應用無土栽培、組培快繁、生物防治等多種高新技術,推動舊棚改造和新棚建設。另一方面把建設30處百畝級智智慧農業大棚作為打造現代農業示范高地的切入點,采用荷蘭技術、實行高度智能化操作管理。通過引進、創新、融合,把荷蘭智能溫室蔬菜生產模型本地化,全面提高我市現代農業的內涵與檔次,打造我市現代農業新高地。
3.5 抓好市場建設,促進產銷有效對接
加強產地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產銷信息服務,改造交易環境,提高運行效率,培育壯大經銷商和經紀人隊伍,以市場有效需求和消費的驅動,最大限度的促進蔬菜產能和質量的提升,為發展農產品直銷和電子商務等新興流通業態提供重要支撐,帶動加工、包裝、儲藏、保鮮、運輸、餐飲、住宿和農資供應等關聯產業,提高效益,保障供給。
3.6 加大品牌創建力度,提升蔬菜質量
支持生產基地建立蔬菜品牌,嚴格執行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獲取制度。推動蔬菜生產走品牌化、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發展之路。同時要鼓勵企業注冊蔬菜品牌,努力搞好宣傳,加大推介力度。通過網絡媒體各種信息平臺及外商交流大會,大力宣傳德州蔬菜、介紹德州蔬菜,通過蔬菜的優良品質吸引外地企業與商戶,簽訂合作協議,做大做強德州蔬菜的品牌。
3.7 加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切實保障農民收入
農業是風險產業,受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影響較大農業保險特別是價格保險將有效破解“菜賤傷農”的難題,調動菜農種菜積極性,同時也保證市場供應,維護市民利益。目前我市正積極探索蔬菜保險機制,支持菜農投保。
3.8 積極鼓勵農超對接,大力發展各種農產品中介組織,減少蔬菜流通環節
根據人口數量和區域布局在市區設立足夠多的農民自產菜定點市場或銷售網點,對農民在定點市場出售自產菜給予免收攤位費、占道費的優惠,實現農民與市場的有效對接,跨過不必要的流通環節,有效地節約流通成本,減少流通費用,從而達到降低蔬菜終端銷售價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代明慧,張紅麗,王浩淼.蔬菜價格波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山東省蔬菜種植戶的問卷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