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關于鄉村振興的方針,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發展的現實需求和全局規劃,改革側重于農業生產結構與產出質量的提升,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兩者有機統一。分析、處理好農業供給側改革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堅持提高質量,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
(一) 堅持質量第一,質量興農
鄉村振興戰略下要求農業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要以農產品提質增效為前提。過去由于食品短缺,農產品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發展也有了更深、更高的要求?,F階段,“提質增效”已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代名詞,不同于以往的農業高速增長發展階段。因此,在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堅持以“質量第一,質量興農”為指引。
(二) 推進農業品牌建設
隨著經濟的良好發展,消費者更多地注重品牌等精神層面的消費,而不再單純地追求物質產品的消費。所以,一定要運用好“品牌建設”這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手段,不斷提高區域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要依法組織申請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和地方商標保護等,補齊“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短板,申請農產品質量認證。除此之外,政府要積極引進和助推農業產業和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選派相關方面的權威專家深入挖掘區域發展的文化內涵,凝練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文化,打造區域特色和品牌效應。
(三) 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
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一方面,要落實糧食生產行政負責制,達到“穩定糧食總產量”的主要目標。另一方面,要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提升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實現“高農產品經濟效益”的發展宗旨。要對基礎設施進行調整,增加自動化溫室農業基地建設,減少小型拱棚等產能較低的農業基礎設施。要根據地域、資源等稟賦條件,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科學布局,找準優勢特色農產品,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農產品消費需求[1]。通過打造具備強地域特色的支柱產業,滿足地區對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進一步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
二、堅持市場導向,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一) 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發展應該充分融合鄉村振興模式,深入推進“互聯網+”模式,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促進電子商務“飛入尋常百姓家”。要加快農村電子商務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完善縣鄉村網絡建設和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鼓勵農民通過自媒體對農產品宣傳,建設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構建農產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平臺和應用推送重要的農業信息,幫助農民在第一時間掌握農產品信息動態和消費趨勢。
(二)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要以市場為導向,尋求農業發展新動能,深挖各地區農業農產品特點,利用當地的文化內涵等資源,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地區主導農業產業,形成產業發展鏈條,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要探索市場、瞄準需求,政府牽頭搭橋,吸引投資,將農業加工業做大做強,利用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發展,拓寬產業鏈條。
(三) 推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圍繞主導產業,科學規劃布局,繼續發揮優勢農業作用,引導、帶動、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形成規模經營[2]。對已經具有相應規模的企業要進行政策上的優惠,促進土地有序流轉,支持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設和發展,鼓勵規模化經營,加強同區域、同行業合作社之間的“結盟”,將農業生產穿成線、連成片,建設農業生產發展基地。
三、堅持科技支撐,補齊現代農業生產短板
(一) 加大農業科技投資力度
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資扶持力度,使其能夠在農產品新品種選育、深加工精細化加工和技術保鮮等方面尋求突破,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3]。要加大對農林科學研究所、農業科技大學(學院) 等研究機構的科研經費投入,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培育新品種、新技術,培養高精尖技術型人才和農業科學技術普及人才,以期能夠加強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加大科研技術普及平臺的建設投入,多角度、多渠道向農民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將專業隊伍、互聯網專業平臺建設和農民需要充分結合起來,讓農業科學技術更有效、更迅速地走進千家萬戶。
(二) 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
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為依托,抓好小麥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工作,著力構建循環農業、農產品加工產業、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園區。以政府為引領,地方積極引進大中型企業和科研機構等社會資金對基地建設進行投資,建設示范引領區。同時,嚴格把“農業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關,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打造農產品綠色無公害提升工程,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 構建產學研合作模式
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模式,深入與農業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的合作,培育新品種,提高生產效率,推廣應用和轉化農業科學技術,增進產品質量[4]。建立農業產業孵化機構、科學技術成果孵化平臺,選聘專業化農業科技人才對孵化產業進行指導,讓企業盡快成長,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下鄉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術研究。
四、堅持效益優先,健全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 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鎮不斷涌入大量農村勞動力。如果要想改變供給現狀,必須堅持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建設農業產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積極打造特色龍頭企業,建設農業生產示范基地,鼓勵技術改造升級,鼓勵企業之間相互聯合,做大做強。
(二) 加大新型農業經營者培訓力度
從“廣度”上下功夫,選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和農業大戶,盡量確保每一位新型農業主體能夠接受培訓。推動“陽光工程”和“科技下鄉”工程建設,擴展農民科學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能力,提升農民職業化教育水平。提升基層科學技術人員的素質水平,增強其服務社會的能力,加強對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和科技轉化成果應用培訓,讓新生代農民走上職業化發展道路。從“深度”上下功夫,對“領頭人”進行深度培養培訓,制定系列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讓他們能夠做到“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實用型“引領者”,去組織和帶領以及引領大批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同時,立足長遠發展,在農村發展基礎教育事業,保證學齡學生都能夠入校學習,普及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教育,保證“新生代農民”不斷層、素質高,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 完善農業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
農業要想實現現代化發展與轉型,必須完善農業社會公共服務體系[5]。一是通過制定農業發展科學規劃和農業發展法律法規等制度來保障農業生產,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讓市場和農戶生產之間能夠進行有效溝通和銜接,不斷提高農民風險防范能力。二是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和農業信貸發展,通過金融產品創新,逐步擴大金融服務范圍,積極引導農民運用貸款手段發展農業。三是在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融入農業企業、村鎮集體等社會力量,引導打造農業生產前、中、后服務保障體系,使農民在生產全過程中減少資金投入,并在各類經營主體面臨生產資源等方面困難時,幫助其渡過難關,保障農業又快又好發展。
五、堅持綠色導向,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一) 大力發展新興農業
在優化產業布局的情況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生態宜居,要求我們必須貫徹綠色農業發展理念[6]。一是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探索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減少其生產運營費用。二是以建設薄膜太陽能設施為核心,推進農業生產清潔能源,發展新興農業。三是促進種植業和光伏的結合,培育光伏花卉、光伏茶園、光伏果園、光伏林業等。四是促進畜牧養殖和光伏的結合,打造光伏漁業、光伏畜牧業等。五是促進水利設施和光伏的結合,發展人畜飲水、農(林) 業灌溉等。
(二) 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生產體系
大力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逐步加強對農業污染源頭的治理,嚴格管控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除草劑等的施用,成立污染宣傳治理專項整治組,對糧食生產安全進行監督和宣傳,提倡科學施肥,推廣生態農業保護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廢舊農膜的回收再利用,杜絕白色垃圾污染鄉村環境,建立農村污水處理裝置,將畜禽糞便等進行專項整治清理,消除污水對環境的影響。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鼓勵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相結合,逐步形成少排放、低消耗、高效率、能循環的農業經濟體系。
參考文獻:
[1]朱信凱.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鄉村振興[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06):12-14.
[2]祁春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邏輯和決策思路[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89-98+170.
[3]趙曄.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鄉村振興[N].中國民族報,2018-10-12(06).
[4]陳文勝.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9,39(12):208-215.
[5]葉海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深化農村改革[N].重慶日報,2019-12-16(03).
[6]唐任伍.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村脫貧攻堅戰的挑戰及其對策[J].理論導報,2020(02):28-29+32.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研究課題“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12400410386。
作者簡介:張彪(1981-),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劉冠勤(1982-),女,河南新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責任編輯 梁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