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盛

2021年12月2日,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機關黨委辦公室里,陳海華正整理著桌上的文件,次日,他將調至市農業農村委土地征收中心繼續為“三農”事業奮斗,而在一年前,這是他未曾想過的。
從一個農業門外漢變身成半個農業專家,陳海華憑借踏實肯干、勤學多問的態度,在掛職工作中干出了成績,也讓他堅定了繼續為農業事業高質量發展而奮斗的決心。
迎難而上
“坐如鐘、站如松”,是陳海華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他作為一名轉業軍人,刻在骨子里的精氣神。
從在內蒙古的邊境線上執勤,到在重慶維護三峽移民的生命安全,陳海華都干得游刃有余,而在面對赴川掛職時,他的壓力卻不小。
“我是軍人轉業,不是學農的,讓我去掛任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與農業園區處副處長,心里有些打鼓。”陳海華回憶當初領導找他談話時的情景。
但領導卻十分放心。11年前,陳海華從武警部隊轉業過來,身邊很多人都不看好,說他不是“筆桿子”,說他“只能武不能文”。
陳海華用10余年的時間進行了強力回應,而這一次,他說:“圓滿完成組織交辦的任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能夠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對我的歷練,更是我的機遇。”
為了彌補自己專業知識不足的短板,出發前一個月,他一有空,便如饑似渴地捧著專業書籍、農業規劃相關文件進行學習,遇到問題就跑去請教其他業務部門的同事、專家。2020年9月,懷揣著忐忑和激動的心情,他來到了四川。
對于接下來的任務,陳海華心里很明白: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求,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是接下來工作的大方向。
為了對川渝農業基礎發展有足夠了解,尤其是在政策規劃制定方面,陳海華每天除了日常的工作,下了班便把早年兩地的各項規劃政策翻出來研讀,并且開始收集整理廣東、四川、北京等各省市農業農村改革、鄉村振興、農產品加工方面的經驗做法,撰寫了10余篇稿件,他對川渝兩地農業發展規劃的藍圖也逐漸清晰。
“四川是農業大省,重慶這幾年在農業方面,也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農業不同于其他行業,是以土地為基礎。”陳海華說,那時起,他便開始了在田間地頭調研、撰寫報告的充實生活。
共同成長
2021年6月25日,《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總體規劃(2021—2023年)》通過了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在北京組織的專家評審會,聽到消息的陳海華十分激動,因為這個項目見證了自己的成長。
農業農村部規劃的中國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項目,已經在“農業大戶”河南駐馬店進行了實施,效果良好,而西南地區是農業農村部考慮農業“全國一盤棋”中的“下一步棋”。
正如陳海華所說,農業是以土地為基礎,選址是制定規劃中的關鍵一環,該項目因卡在這一環而停滯不前。原來,農業農村部原本的計劃是在西南地區選擇一個地方作為中心,帶動周邊發展,四川和重慶都希望能搭上這班“快車”。
“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的落地,會極大地延長當地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帶動更多農民致富,這就是這個項目如此搶手的原因。”陳海華解釋,“之前因為‘一個中心’問題,選址難以取舍,規劃推進一直很慢,而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抓手,我們一下子就有了解決路徑。”
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十余位專家進行討論,提出了“兩中心多基地”的說法。為了保證選址地的農業產業特色和周邊市場發揮取長補短的作用,陳海華為專家開展實地調研、行業環境評估忙前忙后,9個月后,專家組形成總體規劃。
辛苦沒有白費,評審會上,專家組認為該規劃總體思路清晰、定位準確、布局合理、內容科學全面、政策保障措施有力。
而助推這個項目落地只是陳海華在掛職期間工作的一部分,他說:“這項工作讓我更清晰地了解到,薄薄的一份文件背后,是一群人持久的努力。”
堅定方向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合義鄉大安村坐落在川渝交界線上,距離安岳縣城有80多公里,一直是重大涉農規劃的“盲區”,而從2020年的夏天起,大安村熱鬧了起來。
“太忙了,前來調研考察的商戶一批接著一批。”大安村黨支部書記卿乾友笑著說。
這背后的改變,與建設成渝現代高效農業特色帶有著莫大的關系。
“我們當初考慮了不少地方,大安村處在成渝主軸線合作園區的核心區上,并且安岳和重慶一直進行著農業合作,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陳海華說。選址的時候,他剛到四川掛職,對于農業發展的差異性,還沒有直觀感受,直到他親自去田間考察。
初到大安村的陳海華發現,該村因距離縣城較遠,縣城的檸檬特色產業紅利一點沒吃到,而是靠著原本的中藥材產業勉強維持農業經濟。
卿乾友介紹:“其實村里的土地基礎挺好,只是因為地理位置不佳,產業能級擴大和銷售出路一直是個問題。”
一次實地考察,讓陳海華對農業的認知有了深刻的改變。接下來,他和同事們多次實地調研,再聯合其他選址地的產業特色進行優中選優。終于在2021年年初,川渝兩省市共同撥出省級財政資金6000萬元,支持四川隆昌與重慶榮昌、四川安岳與重慶大足、四川開江與重慶梁平打破行政區劃界限,試點共建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園區。
同年6月上旬,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在重慶大足聯合召開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合作示范園區現場推進會,對合作示范園區建設作出具體安排。同時,國家級(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實現運營,聯合組建了醬腌菜、茶葉、龍眼荔枝3個跨區域產業聯盟。
不斷釋放的政策利好,讓陳海華看到了農業發展規劃的意義。
2021年9月9日,是陳海華在四川掛職的最后一天,同事們告訴他,“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項目通過了審批。
一年的時間,一個個規劃的形成、一項項政策的落地,讓陳海華很欣慰,自己不負一名轉業軍人的身份,更不負作為互派干部的身份。“未來,我將持續為‘三農’工作盡心出力,尤其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希望能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