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倵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城鄉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其深度、廣度和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
黨校因黨而立、因黨而興、因黨而強,為黨分憂、為國盡力、為民盡責是黨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黨校應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立足本職,積極作為,在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踐中,匯聚黨校力量,貢獻黨校智慧,體現黨校擔當,發揮黨校作用,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再立新功。
發揮陣地作用,為鄉村振興“育人才”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基礎。作為干部培訓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黨校要把鄉村振興作為干部培訓的必修課,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講深講透,讓前來培訓的干部明白鄉村振興是什么、怎么干。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以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需求為導向,讓每個領導干部都成為抓鄉村振興的行家里手。基層黨校要立足本地實際,培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創業人才。同時,宣講好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理論,把“大道理”用通俗的語言講出來,在全社會營造濃厚氛圍,激發群眾意愿,凝聚廣泛共識。引導黨員帶動、群眾參與,共同在鄉村振興畫卷上繪出最大“同心圓”,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接續奮斗。
開展理論研究,為鄉村振興“出思想”
偉大成就源于偉大實踐,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理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歷史性地解決了中國絕對貧困的問題,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罕見的奇跡。這一偉大成就背后蘊含著深層的理論邏輯,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黨校要發揮“思想庫”作用,深入研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在成因、理論成果和經驗啟示,從所處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道路本質要求、核心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理論闡釋,不斷豐富完善鄉村振興的時代內涵。重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城鄉融合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土地改革、鄉村治理體系、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問題開展深入研究,為鄉村振興提供高質量的理論指導。同時,不斷加強理論創新,以新思想開新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充分發揮思想引領作用。
加強智庫建設,為鄉村振興“謀對策”
作為黨委、政府的“智囊團”,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是黨校的職責。鄉村振興目前主要面臨城鄉二元結構、要素市場壁壘、鄉村人口外流、土地制度不完善、配套條件不佳等方面問題。黨校要發揮平臺優勢、理論優勢、學員優勢和系統優勢,充分調動專家、學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性,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為鄉村振興開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徑。各地黨校要不斷加快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結合各地實際,從宏觀到微觀、從機制到措施、從面上到點上開展決策咨詢,參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助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特別是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篇“大文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進而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發展目標。高度關注各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及時發現一些弊端和不良傾向并提出合理化建議,為黨委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提供重要支撐。
打造實踐基地,為鄉村振興“樹樣板”
鄉村振興戰略藍圖宏偉,但并無太多現成經驗可循,必然要在不斷探索中前進。目前全國各地進行了許多嘗試,黨校可以利用打造現場教學基地的模式,在全國各地打造一批有亮點、有特色的鄉村振興實踐基地,為推廣典型經驗提供鮮活樣板。針對不同區域特點,共建一批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實踐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基地,讓各地領導干部和鄉村振興人才在實地參觀學習中,獲得直觀感受、增強工作熱情、激發創造活力,充分發揮基地的示范、引導和啟發作用。深入挖掘本地區位優勢、文化優勢、生態優勢,促使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將鄉村建設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心靈家園”,打造成為令人心馳神往的“人間勝境”,讓人人想到村里去,樂當村里人。
強化定點幫扶,為鄉村振興“添動力”
黨校要接好駐村幫扶“接力棒”,跑好鄉村振興“接力賽”,幫在難處、扶在點上,以涓涓細流匯聚磅礴力量。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堅持不懈抓好定點幫扶工作,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精心組建駐村工作隊,選優派強駐村“第一書記”,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塑特色、創優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集中精力辦一批順民意、惠民生的好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農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利用黨校的理論優勢和智庫支持,通過結對幫扶和宣傳帶動,使鄉村振興各項政策理論宣傳走入尋常百姓家,進一步激發村民投身鄉村振興的自信心、積極性、主動性。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黨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