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征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治理的領導核心,其自身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黨的建設全局和鄉村振興的成敗。因此,要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為農村改革穩定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在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少數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離中央部署、市委要求和群眾期盼還有一定距離。
組織架構不夠優化,制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輻射力和組織力。在組織架構體系上,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分布隨著自然村數量的減少進行了較大范圍的合并調整,但合并后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平均覆蓋和輻射的地理范圍變大,使得一些黨組織活動開展不便,作用發揮受到影響。
在組織成員結構上,黨員隊伍缺乏新鮮血液。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出現“空心化”、“老齡化”現象,且農村黨員隊伍整體知識水平偏低。農村新發展黨員相對較少,隊伍年齡結構青黃不接,后備隊伍缺乏新鮮血液,少數基層黨組織出現青年黨員難找、支部書記難選、黨員教育難做、普通黨員作用難發揮的“四難”問題。
經濟基礎不夠雄厚,制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和行動力。在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較為突出的背景下,資本紛紛投向城鎮以便獲取更大利益,導致了農業的衰退和農村集體經濟的退化。經濟的薄弱使得服務群眾的資源和手段相對匱乏,導致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經濟基礎不牢,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動員能力和組織權威性下降,這日益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優勢的最大制約因素。
文化資源不夠優質,制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伴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一些優質的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正在被遺忘或消失。鄉土價值體系和社會關系圖式逐漸變更,村落共同體作用逐漸弱化。農村文化建設主體協同性不足,農家書屋、電影下鄉等農村公共文化供給部分存在與農民文化需求不匹配的現象。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可采用和借鑒的優質文化資源較少,村黨組織開展的活動缺乏感染力,對廣大農村群眾的吸引力降低。
社會基礎不夠優良,制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隨著村落的不斷發展演變,村級組織對村民的號召力、影響力逐漸下降,農村治理表現出一定的失序狀態。同時,鄉村公共性的不斷衰落,使得農民的個體化意識不斷增強,對農村公共事務的關注日趨減少。鄉村社會出現的這些不良因素,若不加以引導和糾正,必將削弱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權威性,影響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路徑選擇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需要準確把握當今農村社會變化的特點和趨勢,緊緊圍繞鄉村振興這一核心目標,定向發力,綜合施策。
以優化組織架構體系為前提,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組織基礎。一是要以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重,進一步構建全覆蓋的鄉村組織架構體系。一方面,在鄉村偏遠地帶更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實現黨組織對農村全覆蓋;另一方面,針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全面排查,“一村一策”制定整頓方案,落實整頓措施。二是不斷優化黨員隊伍結構。首先,持續培養高素質的農村黨組織帶頭人,擴大農村黨組織帶頭人選拔視野,注重從外出務工、經商、退伍軍人、本土大學生中培養人才隊伍。其次,建設一支過硬的黨員隊伍。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確保黨員政治立場堅定,加強對農村黨員特別是流動黨員的日常教育、管理,不斷增強農村黨員黨性修養,確保農村黨員隊伍質量穩步提升。最后,健全完善農村干部待遇保障機制。落實農村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勵保障各項政策舉措,實現村干部待遇動態增長,加大從村干部中招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力度,切實提高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
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主要抓手,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物質基礎。一是優化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一方面,健全區縣黨委統一領導,組織、財政和農業農村部門統籌推進,鄉鎮和村具體落實的工作格局,為集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積極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完善黨組織領導的法人治理、收益分配、監督管理和經營管理人員獎勵等機制。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積極引導生產要素與農村產業結構融合。一方面,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善于抓住市場需求,促進農業市場化發展;另一方面,擴大農村集體資產參與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突出發展地方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實現民富村強。三是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其服務、監督功能,用好資本這把“雙刃劍”。要警惕資本力量對鄉村黨組織、村委會、鄉村集體經濟以及其他鄉村社會力量的滲透,防止農村社會發展的“內卷化”。
以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文化基礎。一是對鄉村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二是發揮農民尤其是黨員在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從退休村干部、農村教師、農村傳統藝人中培育出一批本土文化人才,形成內生型農村文化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推進農村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農民的文化需求為核心,創新文化供給方式。三是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陣地的管理,增添農民所需的文化書籍,加強農家書屋管理,同時也支持志愿者協會、義工隊等社團組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不斷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注入新的文化力量。
以有效提升鄉村社會治理能力為突破口,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社會基礎。一是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一方面,要處理好村“兩委”關系,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對農村的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基層黨組織結構來加強黨在農村社會的領導權威。二是聚焦村民自治組織,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首先,完善自治。積極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和新鄉賢的作用,提高自治組織的整體素質。其次,強化法治。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引導群眾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益。最后,促進德治。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借助農村“熟人”社會優勢,培育具有共同歸屬感的鄉村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倫理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凝聚起向上、崇善的強大力量,從而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發展構建良好的社會基礎。
(作者系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鄉鎮建設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