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瑪·錢德蘭(Rama Chandran)
2022年11月,美國臉書母公司Meta宣布裁員1.1萬多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13%。這一消息對國際科技觀察家來說并不意外,雖然Meta聲稱這是為了打造“更精簡、更高效”的公司,但事實是美國科技行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Meta公司的這場危機會澆滅中國和印度的科技公司進軍元宇宙的熱情嗎?
Meta公司的危機只是整個硅谷動蕩時代的開始。長期以來,硅谷一直代表美國穩定增長的經濟實力,美國曾經自信地認為硅谷可以抵御經濟衰退的影響,但這座堅固的“堡壘”現在已被攻破。根據信息平臺Crunchbase的數據,美國今年已經有5萬名技術人員被解雇。埃隆·馬斯克開除了推特一半的員工,互聯網健身平臺、運動器材制造商Peloton解雇了一半多員工,互聯網券商Robinhood裁員23%,金融科技巨頭Stripe也宣布裁員。
高通脹、利率上升、經濟衰退以及在新冠疫情時期過于激進的業務擴張等因素疊加,導致Meta公司陷入危機。從2020年到2021年,Meta公司的員工人數增加了近60%。從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僅臉書平臺員工人數就增加了28%,達到8.7萬多人。Meta和臉書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宣布裁員的公開信中寫道:“疫情初期,世界迅速轉向互聯網,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帶來了超常規的收入增長。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預測這將是永久性的加速過程,即使在疫情結束后也將繼續下去,所以我決定大幅增加投資。不幸的是,事情并沒有按照我的預期發展。我搞錯了。”扎克伯格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是因為他的想法不切實際。Meta公司旗下的臉書、Instagram、 WhatsApp等主要社交媒體平臺依賴于以廣告為主要營收的傳統商業模式,因此在全球經濟衰退中遭到沉重打擊。面對通貨膨脹和烏克蘭危機帶來的不穩定性,不少數字廣告商紛紛撤單,縮減預算。隨著各大科技公司勒緊褲腰帶降低成本,員工成為首當其沖的犧牲品。
根據2022年10月發布的公告,Meta公司第三季度營收繼續下滑,凈利潤同比暴跌一半以上。Meta公司2021年市值曾一度超過1萬億美元,如今卻縮水為約2500億美元。這家硅谷巨頭已不復昔日榮光。
2021年10月28日,臉書公司更名為Meta公司,源自1992年科幻小說《雪崩》的小眾概念“元宇宙(Metaverse)”也隨之成為網絡熱詞。
元宇宙是一個與物理世界平行存在的虛擬世界。在元宇宙中,人們工作、社交、生產、購物、娛樂的虛擬生活和真實生活緊密融合,這要依賴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等先進技術來實現。業界認為,元宇宙對于企業、投資者和開發者來說就是下一代互聯網。元宇宙的入口是融合了上述三種技術的擴展現實(XR)技術,可供用戶實時訪問和交互,這項技術被創新性地應用到游戲、娛樂、企業、模擬仿真等領域。
區塊鏈技術也將在元宇宙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雖然這種先進技術的推動者主要是西方公司,但全球元宇宙產業話語權也受到中國等經濟大國的影響。
Meta公司之所以陷入危機,在于它押寶在了未來仍具有不確定性的元宇宙上,之前的招聘熱潮就是為了全力打造沉浸式虛擬場景。扎克伯格堅持認為VR將成為繼手機之后的下一個主流計算平臺,希望元宇宙能夠取代部分面對面的交流。Meta公司這場“豪賭”基于扎克伯格有些過時的愿景,因此危機不可避免。研究虛擬世界中用戶行為的知名技術專家一直認為扎克伯格的戰略已經過時,Meta公司前途未卜。
在線游戲平臺《第二人生》和《地平線世界》讓3D多人聊天場景廣受歡迎。微軟開發的聊天工具V-Chat、Comic Chat、V-worlds以及數字化身制作工具都是對扎克伯格夢想中的數字世界的早期嘗試,但微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意識到,人們的數字生活瞬息萬變,在元宇宙產業上豪擲重金并不值得。

就像小孩子在《我的世界》沙盒游戲中不停地創建和破壞世界,扎克伯格對虛擬世界的夢想似乎從未停止。虛擬世界的神奇場景可能是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Meta熱衷于打造供用戶互動娛樂的3D環境。但微軟員工發現,虛擬世界中的“舞臺布景”在塑造用戶行為方面并沒有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與其漫游虛擬空間,不如努力融入社會生活,了解世界的真實狀態。人們在虛擬世界中徘徊幾個小時,也無法代替現實生活的感受。虛擬聚會逐漸變得索然無味,最終被用戶拋棄,這被前微軟技術專家羅伯特·法布里肯稱為“冷態問題”。從2019年到2022年9月,Meta在虛擬場景上投入了360億美元,希望有些天真的用戶還能參加虛擬聚會。
十年前,臉書還是計算機桌面網絡平臺,提供非常有限的基于HTML5瀏覽器的移動應用。在臉書迎來戰略轉折點時,領導層沒有及時采取移動優先的產品發展策略,錯過了智能手機革命的機遇。扎克伯格對元宇宙充滿激情,他認為元宇宙會定義下一代互聯網發展范式,但Meta公司忘記了它在移動互聯網革命中的重要教訓:始終與用戶同在的算法體驗才是王道,伴隨用戶進入現實世界的算法將永遠勝過使他們脫離現實世界的算法。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愿景只是逃離復雜現實世界的懷舊之旅,因此他的元宇宙事業發展甚微。
2022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在“加快金融服務智慧再造”一節中提到了元宇宙相關產業的發展。規劃提到,依托5G高帶寬、低延時特性將AR、MR等視覺技術與銀行場景深度融合,推動實體網點向多模態、沉浸式、交互型智慧網點升級。
2022年11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布《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指出中國虛擬現實產業總體規模在2026年將超過3500億元。計劃還表示要發展AR、VR和MR沉浸式體驗的關鍵技術,并在全身動作捕捉、手勢、眼睛、表情跟蹤和圖形渲染技術等領域進行創新。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截至2022年2月21日,已有1.6萬余件元宇宙相關商標申請。2020-2021年,以騰訊、百度為首的六家中國科技巨頭的VR/AR技術專利申請量位列全球榜單前10名。2019年,中國VR技術發展集中在零售購物、教育、游戲、市場營銷、信息顯示和工業制造等領域。中國大公司在VR設備開發技術上存在不足,所以選擇投資初創公司。中國有超過9億的智能手機用戶,通過智能手機訪問VR成為這些公司的戰略重點。

德勤中國預計,2030年,中國元宇宙市場總規模將達到5.83萬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其中元宇宙相關的電子產品和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中國元宇宙市場的潛在規模將高達8萬億美元,中國科技巨頭早已開始元宇宙賽道布局。美國投行摩根大通2022年9月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得益于元宇宙的發展,中國網絡游戲產業規模或從當下440億美元增至近三倍,達到1310億美元。摩根大通預測,通過轉換實體商品和服務的線下消費,中國元宇宙的總可尋址市場價值估計有4萬億美元。元宇宙的發展將對科技、媒體和電信行業生態產生顯著影響,騰訊、網易、嗶哩嗶哩的股價都可能從元宇宙發展中受益。
視辰信息、海信、螞蟻特工等軟件和服務廠商紛紛進軍AR市場;百度于2021年12月推出充滿中國歷史元素的元宇宙產品“希壤”;騰訊推出3D化的“超級QQ秀”,供用戶互動和玩游戲;字節跳動針對中國和東南亞市場分別設計了元宇宙社交應用“派對島”和Pixsoul。
2022年9月,第五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行,元宇宙成為大會的重要主題。卡塔爾世界杯期間,中國互聯網平臺借助5G和VR技術,為球迷帶來了身處元宇宙的沉浸式觀賽體驗。
中國的鄰國印度在元宇宙構建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印度政府設立了將數字經濟規模擴展為1萬億美元的目標,視頻流媒體和游戲平臺隨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預計到2026年,印度游戲市場規模將增長兩倍以上,達到70億美元。
2021年12月,印度發布了區塊鏈國家戰略。2022年12月,印度儲備銀行將發行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盧比。印度5G頻譜拍賣為推出5G服務做好了準備,預計會加快用戶對游戲和元宇宙等云應用的使用需求。元宇宙在落地過程中需要面對很多挑戰,如果印度想要發揮主導作用,需要加快對私營部門的投資。
德勤預測,印度元宇宙產業2035年將創造790億美元至148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德勤的報告指出,印度在元宇宙產業上居于領先地位,是最早在網絡欺凌和性虐待相關法律中考慮到元宇宙場景的國家之一。印度將要推出的《數字印度法案》預計會有效預防元宇宙世界中的煽動暴力和散布謠言等違法犯罪行為。
印度政府承諾提供有利的營商環境,鼓勵Web 3.0公司為消費者開發更多新產品。印度技能發展與創業部國務部長拉吉夫·錢德拉塞卡宣布企業發展元宇宙或非同質化代幣(NFT)是大勢所趨,但印度也表示將利用擔任G20輪值主席國的機會推動全球數字資產監管進程。最近幾個月,印度政府將分布式賬本技術應用到央行數字貨幣,簡化土地登記流程。
印度已在討論如何監管元宇宙的關鍵技術。擁有和交易NFT是通往新數字經濟的重要道路,將影響元宇宙的發展。除了加密貨幣之外,元宇宙還存在隱私和安全等倫理問題。如果元宇宙世界中存在無處不在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互動聯系,線上倫理風險可能會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做出開創性努力,建立虛擬世界的治理機制,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提供安全和隱私支持,保證用戶積極參與在線社區互動,最大限度地減少有害內容和行為。
科技生態系統為元宇宙設定了多項標準,但是否采用這些標準卻受到享有控制權的少數西方公司的利益制約。如果世界各國制定和執行元宇宙貨幣化和元宇宙審核機制的法律不一,統一的元宇宙世界也不可能存在。印度一直信奉Vasudhaiva Kutumbakam的原則,這一梵文短語來源于《瑪哈奧義書》等印度古書,意為“世界是一個大家庭”。這種“天下一家”的理念也應該適用于元宇宙。印度經文闡述的都是善戰勝惡的故事。在真實世界與元宇宙的對抗中,真實世界將贏得最后的勝利,在神秘的幻境外展翅高飛。
本文作者拉瑪·錢德蘭(Rama Chandran)是亞洲科技和商業媒體KrASIA供稿人和印度日報《Janmabhumi》前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