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文?沙際品?張宏?周關印 郝慧超
摘要:鄉村振興是在脫貧攻堅基礎上接續前進;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新時代鄉村產業開發拓展天地廣大可有為,要充分認識扶貧攻堅對鄉村產業的價值貢獻,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總結經驗、借鑒有效做法,推動鄉村產業價值共享、共創、共生、共造、共建,奮力書寫無愧時代新篇章。
關鍵詞:共同富裕;產業振興;戰略自信;價值塑造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脫貧后時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體現了我們人民至上的不懈追求和使命擔當;也是我國“十四五”確立的重要經濟發展任務目標。剛剛閉幕的十九屆六中全會胸懷天下、擊鼓催征,中華“復興”號巨輪奮楫揚帆、新程再啟,鄉村產業也正迎來大可有為的新機遇。在此,結合近幾年定點扶貧實踐,著重從抓好產業振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維度,談一些我們的認識和體悟。
1 堅守戰略定力,高度珍視扶貧攻堅為鄉村產業的價值貢獻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不僅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而且鍛造了脫貧攻堅精神,還為脫貧地區接續推進產業振興奔向更加美好生活,奠定了新基礎,積蓄了新能量,拓展了新局面。
脫貧攻堅既鞏固全社會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也為促推鄉村產業實現全面振興提供了基礎支撐。領導人指出,脫貧、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十八大以來,以領導人為核心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標志性指標,高舉脫貧攻堅大旗,全面打贏攻堅之戰,更加堅定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四個自信”。同時,著眼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把優先搞好扶貧產業開發,作為攻堅突破的重要方面,既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也將貧困地區的生產發展水平推向了新高度,為脫貧地區堅定發展信心,促推鄉村產業實現全面振興,增強可持續能力,打牢了發展基礎,創就了發展條件,提供了長線支撐。
脫貧攻堅既增強脫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為促推鄉村產業實現全面振興匯聚了發展動能。脫貧攻堅這幾年,不僅使得脫貧地區的群眾上得起學,看得起病,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放心水,還給他們送去資金、項目、科技和先進理念,帶來設施農業、電商、康養等新業態,為其自主發展打開了一扇窗。脫貧地區和群眾創富新農場、筑夢產業園、置產“農家樂”、放飛“直播間”,自述轉場創業發展故事,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維,接觸了新事物,學到了新技術,不僅漸漸更新了觀念,增長了發展致富的本領,而且收獲了創造美好生活的更多自信,撥亮了加碼發展的心燈,走向了新天地。這一切,都為我們進一步凝心聚力開創未來,促推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全面振興,孕育生發了新的生產發展力。
脫貧攻堅為促推鄉村產業實現全面振興厚植了強勁優勢。抓扶貧就是抓發展,比拼的是干部作風。打響攻堅戰以來,領導人親民愛民,始終將全國各族各地群眾的冷暖和幸福掛心上,贏得了基層群眾打自內心的衷心擁戴。全社會各行業各階層,協作聯動,多方支招,為貧困群眾解憂難辦實事,啃下的是硬骨頭,傳遞的是全社會的愛心,改變的是鄉村貧苦面貌。群眾從身邊的變化中,堅定的是發展信心與干勁,得到了工作淬煉,提升了能力素質,為促推鄉村產業實現全面振興,鍛煉了隊伍,積蓄了力量,提振了精氣神。
2 堅持辯證思維,新時代鄉村產業開發拓展天地廣大可有為
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化解矛盾、推進工作,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工作方法和優良傳統。領導人強調,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善于運用辯證思想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共同富裕新征程趕考再出發,需自覺用辯證思維武裝頭腦,聚焦階段性任務,鞏固好脫貧成果;也要及時總結經驗,以借鑒有效做法、創新方式方法,接力續寫脫貧攻堅后半篇文章。
銜接扶貧開發推進鄉村振興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曾作為以種養業為基礎的國家級重點貧困旗(縣),也是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于2010年始聯系的定點幫扶地。近些年,企業在面臨債務重組、攻堅創業等壓力與挑戰下,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真抓實干推進、真心誠意付出,造血賦能貧困地區,提高定點幫扶工作實效,體現央企應有的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
產業為基,就業為本,發展生產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這些年,中鋼集團堅持“魚”“漁”同授,為貧困地區全面小康貢獻力量。主要領導調研,都就發揮企地優勢、合作產業扶貧開發、項目對接等,與地方加強交流,形成共識。先后投資近2000萬元,幫扶地方打機井、建蓄水池、辦養殖廠、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開展農技培訓、建設扶貧車間等一系列幫扶項目,支持其培育發展優勢種養業,取得了較好的減貧增收效益,并引進黃花菜、蘋果、梨等優勢種苗,開展試種實驗,力求為地方形成“一村一品”優勢再造作貢獻。同時,通過發揮礦業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專業及人才優勢,幫其制定《礦產資源開發整體規劃》,力求開展央地對口產業協作,打造“精準扶貧工程”;并面向其全域內的?;?、工貿和非煤礦山等企業,以及相關安全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開展了安全“體檢”診斷和安全法規及安全知識培訓,助其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還通過加強與地方扶貧企業合作、開設扶貧專柜及窗口、以購代捐、直播帶貨等方式,加強當地農特產品推廣宣傳,持續不斷的做好消費扶貧工作,僅近兩年就幫扶其消費小米、雜糧、牛羊肉等近3000萬元,多方助力地方全面奪取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新勝利。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在新發展階段,我們更應站在踐行初心使命、堅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政治高度,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認真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繼續積小勝為大勝,努力通過脫貧小康后的“接力跑”,跑出鄉村全面振興的“加速度”。
3 鞏固拓展攻堅成果,揪住產業價值塑造提升助推鄉村振興
鄉村興,離不開產業興;產業興,則鄉村興。領導人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在工作實際中,注意把促就產業的時代價值實現,融入鄉村振興過程,以鄉村產業價值的塑造提升,為鄉村民生發展和全面振興發揮最大助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凸顯價值共享,將新發展理念融入產業拓展。綠色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有“特色”有價值,才可能被“需求”被共享;被“需求”被共享,當必是有“特色”有價值。近幾年,不少鄉村農民依托當地鄉土特色,走上了脫貧致富新路子。一些“土字”“農字”“康字”號,還走俏市場,上了“熱搜”,成了“香餑餑”。其直接根由,固有“買買買”的社會幫扶帶動,更是其綻放“新發展理念”的時代溢彩,契合了不斷升級的價值訴求,成就了可被“需求”共享的價值體驗,獲得了大眾的價值認同,以其“特色”的價值貢獻贏得了市場信賴。他們有的傳承人類文明智慧,保有了樸素的農耕文化,適應了綠色、健康的農品需求;有的保留了“天然去雕飾”的“綠水青山”,擁有獨特的鄉土風韻風情,順應了公眾個性化、差異化的精神需要。而有的則由于開發失序,以致成了制約現時發展的拖累。因此,推進鄉村振興,就要既遵循農業的本質與使命,保障“米袋子”“菜籃子”等安全供給,也要貼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要求,注重挖掘鄉村的多重功能,把產業開發與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及城鄉治理等,統籌考慮想明白,實現鄉村多元價值提升再造;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應時而動,順勢而為,不斷呼應新時代需求,豐富新業態,創造新供給,提高鄉村產業的綜合價值指數,讓共享質地回饋價值體驗,用產品服務提升價值貢獻,以“鄉土味道”賦能鄉村振興,努力使鄉村振興成為下一經濟風口,鞏固好脫貧成果。
錨定價值共創,論證規劃培強優勢。領導人強調:“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笔袌鼋洕拢a業開發的最終成效,取決其創造價值的實際大小;關鍵還在目標項目“對頭”、“適銷”、未來有成長。現階段,一方面,各式各樣的農品、業態,琳瑯滿目,豐富著市場,也折射著機遇,攬人“探勝”,尋“緣”創富;另一方面,涉農產線投資大、回收期長、見效慢,受外在不確定影響多,加之剛脫貧不發達地區,有的產業基礎不夠穩、“散小弱”、家底不夠硬,折騰不得,也經不得折騰。古人云: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多地脫貧及成功實踐表明:實現產業項目既堅實可行又持久有效,首先需錨定價值創造,下足“繡花”功夫,既遵循市場及產業規律,也尊重地方區域差異和鄉村特點,預先投入、產出、風險等評估,多方“拿捏”、反復論證,還需與當地的區域戰略、國土開發、鄉興規劃等有機銜接,瞅準方位、明確定位,最大發掘地方稟賦、產業基礎、人文歷史等潛力。同時堅持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真抓實干、久久為功,既不異想天開、急于求成,也不能患得患失、妄圖畢功于一役。唯有這樣,才能逐漸打造成一定有市場、有特色、可持續的產業比較優勢,才能跛行千里、磨杵成針、破局成長,從而達成開發目標。當然,也有不少地方教訓深刻:由于前期論證不足,審慎不夠等,以致“路道”選擇不妥,事與愿違,做了無用功,甚至偏離初衷,背道離經,造成了不良影響。
促推價值共造,鞏固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集體經濟優勢不容置疑、作用毋庸諱言;集體經濟組織也是重要依托力量。在脫貧攻堅中,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戶發展能力提高,但一些地方仍存在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戶參與度不夠、集體經濟強勁不足等問題,尤其上項目,更需通過一定形式將群眾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的利益結合體,發動大家參與、共謀共進。近年來,國家先后頒布實施了《民法典》《鄉村振興促進法》,以發揮好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并加快了《集體經濟組織法》立法進程,為“三農”創新治理方式,鞏固壯大集體經濟,提供了法律保障。大變局下,需克服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充分運用現代產權理論,搞好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探究鄉村集體經濟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培強集體經濟為主體的鄉村產業,促進鄉村集體經濟價值回歸、塑造提升、增值再造,更加彰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勢。同時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村集體+”等模式,集結資源、盤活資產、激活動能,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增強集體經濟發展韌勁,不斷增加農民的工資性、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讓低收入人口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聚力價值共生,構筑鄉村產業生態圈。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高質量發展中的產業價值打造,是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的有機統一。鄉村振興不是就振興抓振興,而是續接脫貧攻堅推進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需結合區域發展和鄉村建設行動,弘揚脫貧攻堅精神,聚焦“補短板、強弱項”,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強化財稅、金融、科技、物流、信息等助力支持,完善融合發展、社會服務、政策聯動和產銷對接體系;加強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聯結、運營監管、激勵引導等機制,破除“中梗阻”“隔熱層”,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向鄉村流動,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動、深度協同的工作矩陣,推進鄉村價值共生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基層的能動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豐富產業發展內涵和類型,促進鄉村各種資源、各類資產等要素價值,充分實現、迸發活力,競相找到更多的創造場景,積極破解脫貧地區的發展層次再提高、產業水平再提升、發展能力再增強等問題。同時,保持戰略耐心,注意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持續跟蹤問效、盤整優化、滾動推進,形成協同效應和良性成長,構建鄉村產業共治共贏生態圈,接續推動鄉村價值打造和供給能力提升,接續促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為鄉村產業振興夯基拓路,建設社會主義強富美新農村。
著力價值共建,薈聚發展強勁合力。鄉村產業振興也是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銜接的關鍵。需聚焦發展第一要務和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價值立場,健全有效機制,逐級壓實各方發展責任、傳導壓力,形成工作閉環;堅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及后備力量建設,選優培強有情懷、作風硬、懂經營、帶領群眾共富的“領頭雁”,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于創業的致富帶頭人,支持先富帶動后富、幫后富,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奮斗的發展環境;堅持推進鄉村法治、自治、德治建設相輔相成,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風尚,講好新農人創富、帶富、共富故事,厚植氛圍、“內外兼修”、塑形鑄魂,把群眾發展心思匯聚到產業鏈上。
以上心讀體會,筆者作為曾經的駐村扶貧人,帶著一抹榮光,以期再為鄉村振興助把力。由于專業和認識有限,不當之處,還請不吝賜教,予以斧正。謹致謝意,不勝感激!
參考文獻
[1] 王文彬.由點及面: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的戰略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