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暉
摘要:本文通過對綠地分類的解讀與影響綠地使用的重點要素進行分析,針對各分類的綠地使用效果進行評價方法進行探討,充分體現影響重點要素反映的綠地問題,并在分析結論的基礎上,提出對于全區綠地系統下一步發展和優化的方向。
關鍵詞:綠地使用評價;綠地系統規劃
1 合肥市廬陽區綠地系統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廬陽區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園林綠化事業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如期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具體內容如下:
1.1 綠地建設跨越發展,城區綠量顯著提升
“十三五”期間,廬陽區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圍繞合肥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發展目標,大力推動城區園林綠化建設,完成廬州公園一期、四里河濱水生態公園、海棠公園、商鼎公園、八公山路游園等公園游園建設項目,完成“兩河兩庫”濱水綠道一期工程、董大水庫溢洪道綠化景觀工程等綠化建設項目,新建綠地面積超300萬m2。2019年底,建成區綠地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1.2 老城區綠化提升與改造工作不斷推進
“十三五”期間,廬陽區聚焦城區綠地提質增效,大力推進老城區綠化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了淮河路游園改造、菱湖公園木棧道整體改造、環城公園綠道完善及景觀提升等項目,全體合肥市民的回憶——逍遙津公園已完成設計工作并啟動施工。注重見縫插綠,打造了一系列道路及節點綠化提升項目,推動淮河路步行街、花園街等綠色商圈營建,建設了精品節點綠地48個,老城區精品花境120處。
1.3 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成效明顯
實施水環境治理行動,除實施積澇點改造、病害排水管道維護和推進排水提標改造項目外,還完成了四里河、板橋河、南淝河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根據第三方水質檢測數據表明,四里河河道水質已消除黑臭現象。完成板橋河支流箱涵維修加固、板橋河右岸四里河河道防洪工程和四里河、板橋河清淤項目,完成環巢湖示范區工程三期流域治理南淝河中游旁路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董大水庫二級水源保護區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廬陽區分流制排水系統雨污混接改造、四里河水體達標整治正在加快推進中。
1.4 各類景觀配套工程有序實施
完成大房郢公園、高鐵沿線綠化提升等園林綠化項目,啞巴巷等6條小街巷改造、逍遙十八巷九獅橋路精品提升工程、一環內29條道路慢行系統改造、長江中路夜景亮化工程、環城公園(南淝河廬陽區段)景觀亮化工程等市政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板橋河清淤工程、廬陽區分流制排水系統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四里河水體達標整治工程、板橋河右岸四里河河道防洪工程等水環境治理項目;完成廬州公園二期、逍遙津公園提升改造、四里河濱水生態公園夜景景觀亮化等市政園林項目,不斷增加綠色福祉,回應市民群眾新期待。
2 綠地的分類與評價要點
為了更好的評價綠地的使用情況,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綠地使用不同評價標準。首先就要對每類綠地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
2.1 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是指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生態維護、環境美化、減災避難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是城市建設用地、城市綠地系統和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2.2 生產綠地
生產綠地是指為城市綠化提供苗木、花草、種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是城市綠化的生產基地[1]。該類用地充分體現了一個城市儲備、生產、培育綠地的能力,該類綠地的建設情況,充分體現了一個城市對其綠化植物的品類儲備、更新的能力。
2.3 防護綠地
防護綠地是指為滿足城市對衛生、隔離、安全的要求而設置的綠化用地。其功能是對自然災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護或減弱作用,不宜兼作公園綠地使用[2]。防護綠地是城市綠地的重要補充,起到輔助提升城市綠地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時帶來生態作用、生理病理作用和美化作用。
2.4 附屬綠地
附屬綠地是指城市建設用地中除綠地之外各類用地中的附屬綠化用地,其包括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設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綠地。該類綠地是充分體現在較小的專類建設用地內的綠地覆蓋情況和綠化建設情況的綠地。
2.5 其他綠地
其他綠地是指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居民休閑生活、城市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直接影響的綠地。包括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林地、城市綠化隔離帶、濕地、垃圾填埋場恢復綠地等。該類用地是體現所在城市區域綠地的情況的重要方面,充分體現了該城市所在區域的宏觀的生態發展格局與綠地系統狀況。
3 綠地使用的評價方法
3.1 指標評定法
針對城市建成區綠地建設情況的分析方法,多用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綠化覆蓋面積中喬灌比、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標數、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林蔭路推廣率、城市防護綠地實施率、城市改新建居住區綠地達標率等指標來衡量一個城市綠地建設的水平。
3.2 綠地使用滿意度調查法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對廬陽區內的社區居民進行針對綠地使用行為及游憩偏好的調查。滿意度調查的問卷從掌握居民的性別、年齡、職業、學歷、收入等基本信息,調查各種類型公園綠地分布情況,從被訪問調查問卷的居民角度,了解居民的日常使用綠地的偏好及其對各類綠地未來發展的期望與訴求。并在此基礎上,從布局、功能、設計和設施四個方面入手,調查社區居民對主城區設計的重點綠地空間的關鍵影響因子的重要性——滿意程度,從而確定未來每塊綠地空間尚需提升的重點內容。
3.3 GIS大數據運算評估法
針對全區現狀已經建設的綠地空間,通過GIS數據運算的方法,按照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的不同級別的公園綠地按照各自的輻射標準進行輻射空間的覆蓋率的運算,從而得出全區綠地覆蓋的薄弱區域,從而確定下一步公園綠地空間布局的方向,構建更加合理的綠地系統體系。除了針對公園綠地,還要對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其他綠地(特別是一些大面積的區域綠地)進行GIS數據運算分析,從而得出更加詳細輔助綠地空間分析,配合公園綠地分析結論得出城市系統、整體的綠地空間布局使用問題,從而明確下步全面的綠地空間布局規劃方向。同時,通過GIS的數據運算分析,針對各類綠地空間與周邊不通用地性質的建設用地之間的關系,根據不通類型建設用地與綠地空間的關系緊密度提出綠地的合理布局形態,而不是一味的空間幾何均衡布局。
4 廬陽區綠地使用情況評價
4.1 城市綠地系統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
環城公園圍合的老城區范圍內,以逍遙津公園、杏花公園、半島公園、市民廣場等點綴其中,綠量充足,有待提質。北二環路外圍公共綠地相對較少,公園綠地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升。環城公園以北、北二環路以南的扇形區域,人口比較稠密,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量、質有待提升。廬陽區城市綠地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綠地系統的布局需要結合功能區、人口密度、綠地服務半徑進行統籌考慮。
4.2 公園綠地系統綜合功能有待增強
城市綠地功能不僅應具備簡單的美化、休憩、游樂功能,還應包括生態、美化、文教等綜合功能。杏花公園、逍遙津公園的文化功能和文化體驗感有待進一步增強。廬陽區道路行道樹多以香樟、廣玉蘭、法梧、楊樹為主,綠籬以珊瑚樹、蜀檜為主,行道樹和綠籬多以規則式栽植,形式較為單一,區內綠植的美感和觀賞性有待提升。區內公園的無障礙設施、信息服務設施配置不夠完善,部分具備防災功能的綠地中防災設施配置不齊,應急供水、供電、廢棄物處置等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4.3 園林綠化的藝術品質有待完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審美情趣正在發生變化,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與需求也日益強烈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廬陽區的園林綠化工作一方面應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在規劃設計中積極響應居民審美情趣和游憩需求的變化,另一方面,可將將傳統園林的設計理念和營建技法進行創造性轉化,推陳出新,營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風景園林作品。
4.4 生態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有待加強
在廬陽區的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不盡科學不盡合理的現象仍然存在,例如喬灌草地被的配置趨于模式化,重層次景觀而忽略生態功能,林蔭道路在各類綠地建設中相對弱化,對鄉土適生植物的挖掘與利用水平不夠,在推進垂直綠化實踐方面仍然不足,屋頂綠化、墻體綠化等生態空間比較缺乏等等,園林綠化建設的生態效益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提升。
4.5 綠地建設中面臨土地性質制約影響
廬陽區的公園類項目、防護綠地等項目普遍具有面積大、土地屬性復雜的特點,廬陽區作老城區,可用于公園綠地建設的土地本就稀缺,加之合肥市的“兩大水缸”均位于廬陽區境內,項目建設受到非建設用地性質制約的同時,還受到水源地保護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項目前期審批流程辦理中阻力較大、推進緩慢。復雜的土地屬性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廬陽區綠地建設推動的進度。
6 廬陽區綠地系統發展方向
針對廬陽區綠地使用與分布的問題分析,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方向:
6.1 逐步完善藍綠空間體系連通性,優化城市綠色公共空間布局體系
到2025年,廬陽區全區城市園林綠化各項指標更加科學合理,基本建成點線面結合、布局合理、總量適宜、生態良好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m2以上,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以上,城市綠色公共空間布局合理、層次豐富、生物多樣、景觀優美,公園綠地均衡性和可進入性顯著提升。
突出城市藍綠空間構建和生態廊道的建設,實施四里河、板橋河、大房郢水庫、董鋪水庫周邊生態綠帶完善工程,各類綠地與城郊郊野公園、濕地公園等以及城市外圍散布的林、水、田等有機連接,串聯城市內外的藍綠空間,構建成連續而完整的網絡系統,適應并促進城市的發展。生態網絡的連通率達到80%以上。
6.2 提升城市公園綠地綜合服務功能,滿足居民多樣化游憩需求
加強廬陽區公園綠地功能復合性建設,優化綠地功能配置,完善相應的設施和景觀,結合不同的“公園+”主題,植入新興功能,滿足區內不同區域市民需求。對于廬州公園、逍遙津公園、杏花公園等大型游憩型綠地,需要進一步細化各個公園內部居民的偏好游憩設施,出臺相應的專項游憩設施配置標準,開展游憩偏好調查,豐富游憩設施類型,在充分了解居民多樣化游憩需求的基礎上科學配置相關設施,提升公園綠地的便民性。城市園林綠化固定資產投資占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投資比例不低于12%
6.3 提高廬陽區園林綠化藝術品質,彰顯地域傳統文化內涵
繼承廬陽區的優秀造園傳統,推動傳統園林藝術的現代化詮釋與創造性轉化。挖掘與保護這些優厚的人文傳統與歷史稟賦,凝練提取傳統徽派園林藝術中的精髓與特質。結合其逍遙津三國歷史文化、包拯文化、廬陽地域民俗文化等,將地方歷史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城市公園、綠道體系建設中,進一步強化風景園林設計創新,提高設計的藝術品質,建設一批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風景園林精品工程。具有文化內涵和屬性的公園占廬陽區綜合性公園總數的80%以上。
6.4 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底線控制,引導園林綠化節約型設計
規定綠化帶的大小、植物的種類和各種綠化的特征,使其達到最大的生態效益。大力推廣應用鄉土適生植物,加強鄉土適生植物品種的選育、示范、引導及推廣,優先使用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特色鮮明、成本較低的鄉土樹種和特色植物,加強公園綠地、街區道路綠化、濱水空間和居住區四季景觀營建,豐富完善園林綠化景觀形態,營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觀。將節約型建設融入園林綠化建設全過程,因地制宜的建設生態功能強的精品園林綠地。四里河濕地公園、環城公園沿岸等重要濱水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養護等各個環節中,最大限度節約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能耗。推廣使用滴灌、再生水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等節水技術,探索并推廣集雨型綠地建設。
6.5 加強城市園林綠地綠化管理維護,全面提升綠地服務水平
應健全體制,制訂統一的管理維護標準,提高公園管理維護人員的專業素質,保證維護質量。保障資金來源,合理評估維護成本,適當提高維護費用。形成政府管理、公園管理與公眾參與的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通過健全的管理制度,統一與協調公園各個部門,規范各個部門的職責。在公園管理制度的制定過程中,要考慮公眾的意見,確保公眾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公園的管理制度,并提出公眾建議。同時提高居民自發維護公園公共環境的意識,加強居民與管理機構的管理共建意識。以居民的反饋意見為公園服務品質提升改進的出發點,營造良好的社會居民互動。
參考資料
[1] 楊賚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3版)[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2] 王紅英,吳巍,祁焱華.風景園林設計基礎[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