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波恩,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城市,位于萊茵河畔,人口約30萬。它已有兩千年歷史,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1世紀初,羅馬軍團就在這里設立兵營。13世紀至18世紀,波恩一直是科隆選帝侯國首府。1949年9月成為聯邦德國首都,兩德統一后,議會和政府由波恩遷往柏林。
從酒店前往老城中心的大教堂廣場,需要穿過一個街心公園。公園兩側都是步行街,林立著商鋪和咖啡座。這樣的街心公園,在波恩市內多達數百個,若再加上成規模的大小公園,全市有1200個之多。數據顯示,公園和森林占據波恩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街心公園盡頭,有一個小小的舊書攤。它本是四面透風的簡易亭子,但兩側與后方分別用木板和鐵皮做成墻,可遮風擋雨。亭下是一個雙輪板車,輪子固定在地磚上,板車上便是書攤,一堆堆書直抵亭頂。兩側木墻也做成書架。書攤應是傍晚才開始營業,此時無人,但書籍都露天擺放,并無丟失之虞。
在街心公園便可見到高聳尖頂的明斯特大教堂,始建于1050年左右,頂端有96米高的方形塔。它曾屢經改建,不過如今的外觀仍是最初的羅馬式建筑模樣,尤其是完好保留至今的羅馬式回廊,更是古樸。
如今的大教堂外墻斑駁,灰褐色橫磚層層疊疊,塔樓逐層向上。從外觀來看,它那古樸簡潔的早期羅馬式建筑模樣,不如哥特式大教堂般震撼,但歲月痕跡卻非一般教堂可及。1248年,當幾十公里外的科隆大教堂開始動工,開啟數百年建設歷程之時,明斯特大教堂的建設已經開始收尾。更重要的是,它并非以國王或大主教的名義修建,而是公民公決并自愿出資興建。
大教堂廣場上少不了露天咖啡廳,最顯眼的建筑是黃色墻身的波恩郵局,山墻上有人物浮雕。如今資訊發達,但在生活節奏緩慢的歐洲,寫信者仍然不少。加上歐洲城市大半沿襲舊日格局,郵局這種當年必不可少的重要配置,即使到了今天,仍可固守原地,就如其他百年老店一樣。
郵局前便是貝多芬青銅雕像,四周有花草相伴,雕像下少不了有一圈人圍坐,在此閑聊、讀書或歇腳。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在波恩出生,并在此生活了22年,成為城市象征。1845年,貝多芬75歲誕辰之際,這座雕像被立于廣場之上。同年,第一屆貝多芬音樂節在廣場上舉行。
從大教堂廣場旁邊的一條商業街穿行而過,便是市政廳廣場。市政廳堪稱波恩最華麗的建筑,帶著濃郁的巴洛克風格。它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墻上有十分精致的浮雕,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光。立面呈粉白色,配以白色窗欞的方格窗,大門兩側有鐵藝欄桿的對稱扶梯通往二樓大門。
對稱扶梯在二樓門前形成一個交匯的小平臺,適合當年的集會演說或各種會面,是無數政治家的舞臺,戴高樂和肯尼迪等人都曾在此向民眾揮手致意。灰黑色瓦面斜頂的正中央,有刻著深紅色獅子圖案和杯形金色皇冠的老市徽,見證著波恩的昔日榮光。
最能見證波恩悠久歷史的,是距離市政廳不遠的“星星門”,這是1244年建立的波恩城墻遺址。當然,它并非全部是“原件”。1900年左右,波恩修建有軌電車時,將這段殘余城墻大部分拆除,后經市民呼吁,又將之重建。它靜靜立于街心,旁邊是繁華商業街,卻毫不突兀。
從市政廳廣場旁的街道穿過,便可見到一座晚期巴洛克風格的黃色墻身建筑,長度相當可觀,占據整條街道,大概有七百米。它是當年的選帝侯宮,于1697年開始興建,1725年建成,如今是波恩大學的主樓。
波恩大學原名萊茵波恩弗雷德里希·威廉大學,名字來自當年的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其前身是波恩科隆選帝侯學院,成立于1777年。最早有四個院系,包括神學、法律、醫學和世界學,目的是配合啟蒙運動。
拿破侖軍隊占領西萊茵地區后,法國人帶來全新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學院也成為保守思想和自由意識的論爭之地。拿破侖失敗后,波恩重歸普魯士統治。在教育家洪堡倡議下,1818年10月,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宣布波恩大學正式成立,以選帝侯宮為校舍。
走過古樸的主樓中庭,一條過道直通一片大草地,陽光灑在草地上,溫暖愜意。
草地上人可真不少,有閑談的友人,有依偎的情侶,有人躺著曬太陽,有人坐著看書,有年輕人圍坐著玩各種樂器,吉他和鼓聲清澈動人,還有一個角落有孩子們在踢球。
與波恩大學主樓隔大草地遙遙相對的,是一棟白色外墻的宮殿式建筑,下方上圓,頗具美感。這是泊波爾斯多夫宮,為巴洛克建筑大師巴爾塔扎·諾伊曼設計,宮殿有四個側翼,圍成一個拱廊庭院。1818年,波恩大學在接收選帝侯宮作為主樓時,也接收了這座夏宮,如今還設有礦物博物館和植物園。
大草地旁的林陰道上,古樹下總有人圍坐,或聊天,或讀書,或輕彈吉他。長椅完全處于樹陰之下,有人靜坐交談,大草地和林陰道上還散落著不少自行車。也是在大草地旁,我見到了一塊石碑,上面僅有海涅的名字。開始以為這是墓碑,但又想起海涅墓明明在巴黎,繞其一周后,覺得應該是塊紀念碑——海涅也曾是波恩大學的學生。
這里距離萊茵河畔已經不遠,步行數分鐘便可到達,是不少當地人的流連之所。想來,當年波恩大學的學生們都曾在這個城市的古樸街道穿行,在大草地上讀書、閑聊,在萊茵河畔漫步思考吧?
波恩大學是歐洲名校,在漫長歷史中培育了大量人才,文豪海涅、哲學家尼采、樂圣貝多芬都曾在此求學,馬克思也曾是該校學生。它還培養出了大批諾貝爾獎得主,此外,無線電波的發現者赫茲、漢學家顧彬等也都于該校畢業。對戰后德國影響最大的政治家、西德首任總理阿登納,既是波恩人,也是波恩大學畢業生。
在波恩大學前的大草地上,貝多芬故居的指示牌靜立于角落。沿著路標前行,走上幾分鐘便可到達。若是不加注意門口的牌子,就很容易錯過,因為貝多芬故居的門口實在不起眼。這是一棟粉墻綠門的陳舊小樓,貝多芬在這里出生,直至22歲時離開。
1889年,故居險些被拆除,波恩的12位市民主動合力將之買下,并設立紀念館。如今樓內有11個展廳,還展出了樂譜手稿,如《田園》與《月光》。不到30歲時,貝多芬的聽力就開始急劇下降,展館里還有他的一個個金屬助聽器。隨著聽力逐步下降,助聽器也越來越大,有些如號角,有些更是如帶柄的小鐵盆。貝多芬曾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的音樂涵義,誰就能超脫常人難以自拔的一切苦難。”
(李伊諾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