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南
摘要: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中國農業目前整體處在較低水平,且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發展水平存在差異。農業生產的基本屬性及其發展水平的高低,客觀上造成了農業生產過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根據有關調查,農業生產引起的面源污染,是導致水體COD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兩者的關聯度呈逐年增加趨勢,此外,在農業生產中不可避免地使用農藥和化肥,特別是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也造成了耕地質量的下降,降低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對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較為嚴峻的不利因素,因此,為確保中國農業的健康發展,有必要采取措施,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在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方面,推廣高效、節能、便捷的植物保護綠色防控模式,實現農藥減量控害,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業節本增效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植物保護;病蟲害;綜合防治
新時期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促進了工業、農業、制造業等領域發展規模逐漸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源、能源利用率,但對我國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想要改善這一現狀,在農業減排方面,就要充分認識到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的重要性,全面提高我國農業植保綠色防控覆蓋率。本文對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相關技術進行深入分析,重點分析農業生產中的植物保課題,探討提高農業植物保護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實現農藥減量控害,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途徑,也是對落實和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長遠思考。
1 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經濟建設高度重視,雖然在短短數十年間,我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不斷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有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為了保持自然環境生態協調發展,黨中央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預示著生態保護工作已經迫在眉睫,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承擔相關責任及義務。生態系統是環境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植物作為生態系統生產者,參與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既能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還可以使地球變得生機盎然、豐富多彩,由此可見,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植物在生長與保護過程中具有周期性特點,受多種因素影響,容易產生病、蟲等自然災害,如果治理不及時,會導致病蟲害在短時間內擴大危害范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在農業生產中,則會降低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由此可見,做好植物保護工作、強化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環節。
2 農業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原則
2.1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學分類
根據農作物的不同種類可以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治。糧食是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關系到國計民生,需要高度重視其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供應充足。第二,蔬菜類作物病蟲害防治。蔬菜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的必要食物,在生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會受到病蟲的侵害,需要從源頭強化病蟲害防治,積極采取綠色防控措施,確保蔬菜滿足無公害、綠色的社會需求和餐桌上的安全。第三,經濟作物病蟲害防治?,F階段,我國在經濟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新型病蟲害防治裝備和技術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抑制了病蟲發生率,提高了經濟作物的產量和效益。第四,果樹病蟲害防治。果樹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需要以生態調控和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為主,配合使用化學防治措施,在化學防治中,優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產品,并且要嚴格按要求控制農藥的使用劑量。
2.2 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
不同農作物發生病蟲害的特點不盡相同,在防治過程中,需要全面了解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以及常見病蟲害發生時間和危害情況,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和“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服務理念,盡可能在病蟲害發生前進行預防性控制,發生初期開展及時治理,發生中后期進行綜合性治理,避免病蟲害繼續擴大危害范圍,增加治理難度。
3 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3.1 采用多樣化防治技術
農作物病蟲害具有隱蔽性特點,初期不易察覺,容易被忽略,加上大多數病蟲繁殖能力較強,可在短時間內擴大危害范圍,不僅增加治理難度,還會增加治理成本,植保工作人員需要全面了解田間作物的生長情況、地區氣候特征、病蟲害發生規律,結合工作經驗,掌握病蟲害防治適期,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在植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積極采用科學用藥的化學防治、安全高效的物理和生物防治、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結合等技術措施,實現病蟲綜合治理。其中化學防治方式見效快,但使用不當,會造成一定的面源污染,容易影響生態環境,所以一般在病蟲源基數達到防治指標或處在病蟲防治適期時,才選擇對口、低毒、低殘留農藥產品,開展化學防治。而物理防治技術,就是結合害蟲和農作物特點,選擇適當的性誘、光誘、色誘、食誘以及物理阻隔等技術措施,對蟲害進行物理防治。例如:利用害蟲趨光性特點,采用燈光誘殺方式進行防治,物理防治能殺滅害蟲,操作簡單,成本也較低,并且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間互相制約的特點,抑制害蟲擴大危害范圍,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以在植物蟲害高峰期,將害蟲天敵置于生態系統中,利用害蟲天敵控制害蟲基數增加,達到防控目的。統防統治重點是推行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植保藥械,選準最適合的施藥時期,精準施藥,提高農藥利用率,提升綜合防效。
3.2 做好病蟲害監測和預警工作
植物病蟲害來源廣泛、種類繁多、繁殖能力強、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所以在綜合防治過程中,需要做好監測、預警工作。具體來說,農業技術部門需要結合以往病蟲害防治經驗,了解植物類型、常見病蟲害種類及發生狀態,及時發出防治預警信息,指導科學防控。為提高監測技術水平,植保部門需要積極引進現代化監測設備,實時監測作物長勢和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發現異常,并針對性采取措施避免病蟲害擴散。在做好日常監測工作的同時,相關部門還應制定完備的植物保護及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方案,并明確劃分相關職責,為病蟲害綜合防治奠定良好基礎。
3.3 因地制宜,加強農業管理措施
不同農作物生長習性不盡相同,生存環境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植物保護以及病蟲害綜合防治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充分做到因地制宜,結合農作物實際情況,為農作物營造良好生存環境。農業生產者需要全面了解農作物生長習性及生長條件,結合農作物不同期間的生長需求,做好澆水、施肥等農業管理措施,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減少病蟲害發生率。
3.4 增加管理人員工作經驗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員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防治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累計豐富的工作經驗,為病蟲害治理提供良好前提。這樣不僅可以及時發現病蟲害,可以果斷采取防治措施,同時,降低了病蟲害發病率。但是,在我國農作物防治中,工作人員工作經驗缺乏,對病蟲害治理產生不良影響。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培訓,通過開展講座,進行實踐等手段,強化農業工作人員的能力,進一步保障防治工作能夠正常進行,減低損耗,提高經濟效益。
3.5 提高病蟲害防治技術
農作物病蟲害數量逐年增加,對農業生產破壞性增強,對農作物生產造成極大損失,減少經濟損耗。所以,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農作物的防治工作,針對不同的病蟲害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當前所采取的防治技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做好農業預防工作。農作物病蟲害的預防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病率,促進農作物植被的進一步發展。很多病蟲害能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與農作物預防緊密相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管理人員需做好農田植物保的工作,進一步確保農作物植被能夠正常生長。其次,采用生物防止措施。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措施,殺滅病蟲害的一種手段。生物防治對農作物治理破壞性較小,可以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生態平衡。
3.6 加強經費投入
農業部門應加強與政府溝通與合作,加大經濟投入,給予農業發展資金支持。因此,農業部門應強化資金利用,為病蟲害治理提供資金保障,提高病蟲害治理效益。此外,農業發展管理人員應購買先進設備,學習先進技術,加大對農作物的監測與管理,確保能夠及時消滅病毒,抑制病蟲害生長。不同地區,農產品結構不一樣,當地農產品管理部門要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法,不能進行盲目治理。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保護生態環境。
3.7 重視防治工作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對農業治理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農業生產不僅對環境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還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做好農作物防護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作物病蟲害治理工作應該得到相關機構的足夠重視,農業生產工作人員加強對農業治理的關注,強化預防管理。所以,農業工作人員更要對農作物治理重視度增加,并加強農作物預防工作,盡量在病蟲害暴發初期,對病蟲害進行抑制,減小對林區的危害,促進生態平衡,為植物生長提供較好的生存環境,保證農業正常發展,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4 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
4.1 完善立法和監督機制
在現階段,盡管有《農業法》、《農藥管理條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和《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對農作物植保和農業減排工作進行了一定的規范,但立法還不夠完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還應加強建立完善和與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有關的立法和監督制度,加強執法和監督,嚴格管控過量使用農藥、超范圍使用農藥和違規使用高毒農藥,確保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安全。
4.2 更新植物保護理念,改造傳統農業
農業技術部門和農業生產者應及時更新理念,在從事農業植物保護工作時,堅持創新、協調、生態、開放和交流的新思維,全面貫徹科學發展新理念,推廣先進農業植保技術和裝備,提高植物病蟲害預警及綜合防控工作力度,積極使用科學綠色的防治措施,在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要加快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產業規?;?、措施精準化、土地集約化,建立現代農業管理制度,優化人力資源配制,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逐步打造一批智慧農業、數字農業。
4.3 調整種植結構,促進科學防控
為了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適當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由于相同作物有相同的病蟲源,長期種植相同作物,容易產生農藥抗藥性,會增加病蟲害發生概率,引起防治效果持續下降。要積極推行農作物輪作制度,減少病蟲害發生率,合理輪換不同的農藥,延緩病蟲產生抗藥性。同時,注意農藥使用的科學性,提倡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避免使用高毒農藥,樹立綠色發展的環保理念。
4.4 預防和控制農作物病蟲害
進一步加強作物病蟲害的監測和預防,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減少作物生長過程中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引進先進的病蟲害防治藥械和裝備,提高農藥利用率和綜合防效,控制農作物病蟲害擴大為害。
4.5 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
在植保工作過程中,農業技術人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實現農業植物保護和農業污染減排,需要培訓新型農業技術人員,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4.6 提高植物病蟲害預警和防治能力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應用新型技術裝備,提高監測水平和預警能力,建立健全病蟲害監測體系,豐富植保機械設備,提高防治能力,減少現有的農業面源污染。農業治理要充分重視病蟲害治理,制定詳細的治理計劃,并做好防治相關工作,確保治理工作能夠有效進行。當前我國農作物預防沒有較為完善的治理體系,想要建立完善體系,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協作,例如先進的技術設備,先進的管理經驗,合理的治理方式等。所以,農業工作人員要做好病蟲害監測,加強調查,不斷累積經驗,進一步強化防治能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受諸多因素影響容易產生病蟲害問題,不僅會降低作物產量和質量,還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解決作物病蟲害侵擾,需要農業技術部門和農業從業人員密切配合,精準施策,科學防控,加強監測預警,注重預防控制,開展綜合防治,實現減量增效,推廣綠色防控,普及統防統治,豐富植保機械,提高防治效果,提倡科學用藥,減少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正超.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相關技術分析與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9):108-109.
[2] 宋茂俊.植物保護技術與病蟲害綜合治理措施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5):38,48.
[3] 圖雅.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山西農經,2020,17(23):73-74.
[4] 葛文來.生物技術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的作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6(5):71,73.
[5] 韋彥.植物保護技術與病蟲害綜合治理[J].鄉村科技,2020,17(9):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