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壽生
2022年,我國石化行業不僅有困難、有挑戰,更加有機遇、可作為。

●2022年,“風景這邊獨好”將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指引下亮麗呈現。
在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嚴重沖擊,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經濟發展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強,回旋余地大,韌性足。隨著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我國的社會消費能力和潛力將進一步得到釋放,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總體判斷是:2022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增多,工作的難度和要求將會進一步提高,“風景這邊獨好”的期待將會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指引下亮麗呈現。
隨著奧密克戎等新毒株的相繼出現,本已緩和的疫情進一步抬頭蔓延,有的國家甚至預測可能出現“疫情風暴”和“奧密克戎海嘯”,國內疫情也呈現多點散發的復雜形勢,這些都預示著2022年全球經濟仍將承受疫情蔓延帶來的巨大沖擊。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制造業遭遇到創紀錄的原材料交貨時間延長、關鍵材料持續短缺、商品價格上漲和產品運輸不暢等困難。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復蘇乏力,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增長停滯。特別是國際油價走出了一條暴漲暴跌的曲線,全年布倫特原油價格漲幅超過60%,給行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居民消費受多點散發疫情擾動,企業綜合成本明顯上漲,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PMI指數處于榮枯線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堵點卡點。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不到4%,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2018年和2019年的增速,表明在疫情擾動下消費依舊疲軟,投資仍未修復至潛在水平。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行業新訂單指數降至43%以下低位區間,反映出行業市場需求偏弱。
突出表現在高附加值產品較少,全行業貿易逆差高達2000多億美元,其中超過400億美元貿易逆差來自三大合成材料。行業碳排放量位居工業部門前列,“雙碳”目標帶來新挑戰,在“卡脖子”技術、關鍵共性技術、低碳綠色發展新興技術等方面,全行業必須下大氣力加快提升創新能力。特別是在急需的重大環保難題技術突破、可降解材料、二氧化碳開發利用、現代煤化工等領域,都迫切需要找到低碳綠色發展的全新道路。
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我國脫貧攻堅已全面完成,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網絡信息、社會民生、生態環保等投資持續增長,將有力拉動石化產品的消費需求。
匈塞鐵路、瓜達爾港、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重點建設項目均取得積極進展,東盟連續2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2年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建將迎來新的高潮。特別是覆蓋人口超過20億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能源化工產品的進口關稅基準稅率大幅降低(甚至是零關稅),在投資、服務、貨物貿易、人員流動和貨物通關等方面為區域內交流合作提供了保障。2020年,我國對RCEP成員國貿易額達到1878.8億美元,占全行業貿易總額的29.8%。隨著RCEP的實施,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發展將獲得新的市場紅利。
據測算,2020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約2700萬噸,但消費量高達3800萬噸,供給和需求量相差1100萬噸,化工新材料自給率僅為71%。在樹脂材料、特種纖維、高性能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關鍵領域的短板問題十分突出,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十四五”時期,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加快增長,將有力拉動石化化工產業發展。
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到2025年,數字化可為石油和天然氣等行業創造約1.6萬億美元的價值。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覆蓋所有城市、鄉鎮及98%以上的行政村,4G基站規模占全球一半以上,5G商用全球領先。利用強大的網絡和數據基礎設施大力建設行業數據平臺、智慧園區、智能工廠,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提升行業競爭力,是應當抓住并可以大有作為的新機遇。
2022年,是我國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黨的二十大將要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2022年,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科技創新作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主要驅動力,把綠色低碳作為倒逼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把學黨史強作風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的著力點,乘勢而上、主動作為、全面發力,著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以高質量發展的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高水平建設行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推進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做好行業“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的認定工作。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生物化工、現代煤化工、安全環保等重點領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具有顛覆性意義、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重大成果。重點抓好高校與企業對接、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扎實推進技術成果轉移。充分發揮科技獎勵的引領作用,開展國家科技創新人才計劃、杰出工程師以及獎勵優秀創新團隊、青年突出貢獻人才等活動,培育一批處在“創新金字塔”塔尖位置的行業戰略科技力量。
突破一批“補短板”、“卡脖子”技術。加強新型催化、過程強化、膜材料、特種工程塑料以及高端精細化學品特別是電子化學品技術的協調攻關,重點突破電子氣體、光刻膠等電子化學品以及海上油氣開發、油氣輸送管道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和裝備。在集成電路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涉及核心產業和民生的關鍵領域建立上下游合作機制,持續提升自主保障能力和產品品質,力爭有若干優勢產品在國際供應鏈中形成一定的話語權。加快開展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和可降解塑料等一批“前瞻性”技術的攻關,做好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加氫制芳烴、電解制合成氣、加氫制清潔汽油的技術攻關,做好生物降解塑料制備技術的攻關和產業化示范,搶占一批制高點。
扎實做好“雙碳”和綠色制造基礎工作。構建碳核算、碳足跡、碳評價的標準體系,參與國際碳減排方法學和標準開發與制定,加強碳排放計量體系建設,開展碳排放科學核算研究。制定完成行業碳排放碳達峰行動方案,編制發布應對碳達峰和實現碳中和路線圖,支撐國家碳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構建涵蓋節能節水、綠色低碳、安全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標準體系,打造一批領軍型的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深入推進能效提升、強化能源管理,著力研究氫能等清潔低碳能源發展戰略。
打好安全環保攻堅戰。針對廢鹽、廢酸、廢塑料、磷石膏、汞觸媒等環保難題以及危險廢物、化學品、VOC等污染物問題,分類制定治理方案。以責任關懷為抓手,找準行業安全管理薄弱環節。特別是針對小型園區和中小企業,通過制定標準、加強監測、規范管理、強化培訓等,促進全行業安全管理提升。制定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指南和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樹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和紅線意識,推動企業切實落實主體責任。
發揮質量和標準化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實施重點產品質量提升工程和強基工程,推動優秀質量成果交流與推廣,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領航企業等領頭羊企業,樹立行業質量標桿。圍繞化工新材料、綠色低碳、安全環保、“一帶一路”等關鍵領域加快團體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努力做到行業有影響、政府能采信,打造石化聯合會團體標準的品牌。不斷深化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參與度,提出國際標準提案,推動標準互認,助力標準走出去。在技術創新與應用、標準制修訂等領域推進軍民融合。
加強產業政策研究及制修訂工作。重點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加強調查研究,突出反映油氣保供、新能源發展、推進“雙碳”、塑料循環、傳統產業升級、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的新趨勢、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反映行業訴求的政策建議。繼續組織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產業政策的修訂評定工作。
做好固鏈補鏈強鏈工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石油化工企業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提升油氣保供能力,促進現代煤化工健康發展,做好“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文章。加快發展化肥、純堿、橡膠等傳統行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大力培育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現代煤化工、生物化工等新的增長點,推進產業鏈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園入區,提升規模效益和競爭力。建設專業化供應鏈服務平臺,構建智慧供應鏈體系,提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水平。
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水平。推進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石化產業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石化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典型示范為引領,加快培育一批數字化信息化融合先進企業。
建設數字化綜合管理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和先進理念,建立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運營新模式,轉變運營模式、管控方式、服務模式,推動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過程、物流倉儲產供銷產業鏈一體化,構建以客戶為中心、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石化商業新業態,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
推動落實RCEP協定。與協定各方的行業組織對接,開展產業政策、貿易信息、標準法規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中外企業做好服務。繼續同商務部、廣西自治區合作,開好欽州石油化工大會,扎實推進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廣西欽州、北部灣等化工園區和化工基地建設。加強與ICCA、AEPW等國際組織的聯系,進一步做好在華外企服務工作。
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進一步優化外企服務,支持外資加大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新能源、生物化工以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領域的投資。優化境外投資結構和布局,重點在油氣、石化、化肥、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開展產能合作,推進“一帶一路”沿線石化產業集聚區建設,建設一批優質石化項目,促進石化產業在國際間有序轉移。
組織跨國公司開展“海南自貿區化工發展深度考察行”活動。充分利用海南天然氣、港口等資源優勢和自貿區政策優勢,推動一批跨國公司在海南的發展。
提升數據統計分析水平。加強與重點企業、地方行業組織的溝通聯系,了解實際運行情況,加強對新趨勢、新問題的分析研究,提升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報告水平。完善行業景氣指數,做好解讀發布工作。做好貿易摩擦貿易救濟工作,維護產業利益。
扎實推進新的增長點建設。開展“春季農資保供穩價行動”,引導企業增加供給,保障農業所需農資供應。對巴斯夫、埃克森美孚、浙石化、廣西欽州、“煤炭金三角”等正在或將開工建設的大型新項目,加強跟蹤協調、投產服務等工作,使這批新的增長點盡快投產發揮作用。
加強風險預警和防范。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原則,加強對國際油價暴漲暴跌、能源雙控模式變化、中美貿易摩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斷等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分析,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穩定市場預期,防范各種潛在風險,引導行業平穩發展。
抓好政治建設。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建和行業的指示批示及重要論述,把政治工作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黨組織“第一議題”,提高政治站位,同步抓好落實。繼續抓好巡視整改回頭看工作。

●我國石化行業將繼續貫徹“雙碳”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 供圖/視覺中國
學深學透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決議》精神。精心組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引導全體干部職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全會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上來,聚焦學習主題,精心組織安排,認真組織學習培訓、扎實開展全方位、多種形式、多層次的宣傳和解讀全會精神,務求取得實效。結合黨史教育學習,學習我們行業的發展史,繼承革命精神和行業優良作風,為做好各項工作提供精神動力。
建立適應新形勢的聯合會管理體系。適應脫鉤改革后的新形勢,以建立“政府靠得住、行業離不開、企業信得過、國際有影響”的新型社會組織為目標,建立適合自身的人員管理體系。規范分支機構管理,理順對專業協會的代管關系,強化會員服務。特別是加大年輕干部人才的培養,給年輕人充分的空間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