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2007年實施以來,北京市房山區J村順勢而為,從2010年開始接連成立了4家合作社。為克服經營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問題,2013年又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J村3家合作社是聯合社的成員。為了更好地對接市場,2017年J村注冊了商貿公司。至此,J村基本建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并形成了農業產業聯合體的基礎,有效地帶動了低收入戶的增收工作。但與此同時,也遇到了總體規模偏小、發展后勁不足、合作社運營不規范、服務內容單一等困境。因此,政府應高度重視,強化規范發展,創新合作社聯合社發展思路,提高合作水平。
關鍵詞:J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社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001-04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2007, The four cooperatives were established since 2010 in J village,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C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mall business scale and lack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 federation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was established in 2013, of which three cooperatives in J village are members of the Feder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connect with the market, a trading company was registered in 2017. So far, a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has basically established in J village, which form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onsortium, and effectively driven the low-income households to get rid of the low-income and increase their income. However, it also encountered the difficulties of small overall scal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potential, non-standard operation of cooperatives and single service content.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strengthen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and the cooperative Confederation should innovate development idea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Key words: J villag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 Cooperative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明確提出:“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第一次被比較明確地在法律文件中提出來,體現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力量。
1 問題提出
經營主體,是經濟法主體。和其他法律主體一樣,經營主體是不可分割的個體(個人)或者緊密而穩定的團體,具備經濟法上的資格和職能。經營主體既可以是個體經營者,也可以是合伙、企業法人和公司,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并以營利為目的。農業經營主體則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的個人或者組織[1]。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農業經營主體除了少量的集體農業企業和國有農業企業,主要是家庭承包責任制中的“家庭”。
學術界能找到較早提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概念的是黃祖輝等學者于2010年使用了此概念,并將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納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一范疇[2]。中央一號文件中正式使用這個概念是在2014年,從此頻繁在各種重要的政策文件中出現,比如2017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2019年2月《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2020年3月農業農村部編制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下簡稱《發展規劃》),202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法》中雖然沒有明確定義,但是提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多種經營主體,健全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綜上,本研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較高,并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專業化為手段、規模化為基礎、集約化為標志,包含家庭經營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公司制經營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
在眾多政策的指引下,北京市房山區J村逐級建立起自己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體系,形成了具有大戶、合作社、聯合社、企業等各主體俱全的經營體系。本研究以J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體系演進過程為例進行分析,總結其經驗和思路,為政策的制定和村子后續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2 J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演進過程
2.1 J村基本情況 房山區J村村域面積7.67km2,戶籍人口524人,常住人口324人,勞動力160余人,以山地為主,山地梯田28.27hm2,山地林地30hm2,擁有16000余株白海棠主打梯田的果園,同時在周圍山上修建登山步道。
J村自然條件較為貧瘠,經濟基礎條件差,建設落后,農民收入低,村集體既無支柱產業,也無其他可開發資源,之前依靠附近的煤礦謀生(下礦或運輸等),但2008年因為經濟轉型煤礦關閉,依靠煤礦謀生村民重新陷入失業狀態,經濟收入急劇減少以至部分家庭沒有經濟來源。另外,J村村民按以前的生產隊分6片分散居住,多為年老體弱的老人、婦女,村民缺乏就業技能,僅靠打零工或賣自家果品維持生計,收入不高。雖然海棠產業已逐漸成為本村的支柱產業,但由于發展晚,短期內達不到采摘和觀賞的需求,加之果品產量低、價格不高、品種單一等因素,整體效益不高。僅僅依靠果品產值,難以實現增收致富的目的。2016年,J村被認定為北京市234個低收入村之一。
J村也有自身的一些優勢,如交通極為便利,是通往周邊風景區和紅色旅游區的必經之路;空氣清新、環境秀美;處于鄉鎮統籌規劃發展的重點區域范圍,潛力明顯;村集體果園已初具規模。
從2010年起,以J村為注冊地,陸續成立了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聯合社、1家農商公司,基本建成了本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體系。
2.2 J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 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下簡稱《合作社法》)第二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定義。定義包含2個方面的內容:從概念上說,“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從服務對象上說,“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認真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快發展。”當年,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數量為2.6萬家。之后2008年達到11.09萬家,2009年達到24.64萬家,2010年達到37.91萬家,2014年首次突破100萬家,達到128.88萬家,到了201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10周年的時候,達到175.4萬家。隨后因為“僵尸社”“空殼社”的問題,合作社數量的增速明顯放緩,但總數依然在增加。
J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雖然與《合作社法》實施時間相比略晚,但和全國的步驟基本一致,2010年成立第1家,2016年成立時間第4家。目前,J村的4家合作社分別是HJY種植專業合作社、JHXY種植專業合作社、XRHS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和HCYH養殖專業合作社。其中,HJY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最早,于2010年成立;社員也最多,有76戶,其中J村28戶,其他成員是周邊村子,流轉土地6.67hm2,主要進行蔬菜、仁果類、核果類水果、葡萄、堅果、谷物、豆類、油料作物、苗木等的種植。HCYH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經營范圍是養殖家禽家畜;養殖技術服務、技術咨詢(中介除外);種植農作物。至今發展成員共計6戶,占地1.33hm2,2012年養豬200頭左右,2019年達到990頭。XRHS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業務范圍主要是旅游資源開發(不含旅游業務)、農業觀光、采摘、種植農作物、花卉、苗木。至今發展成員共計64戶,J村民入戶成員共計17戶,流轉土地5.33hm2。JHXY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經營范圍是種植果樹、苗木、花卉、蔬菜、農作物;農業觀光、采摘;道路貨物運輸(僅限為本社會員提供服務)。至今發展成員共計53戶,J村民入戶成員共計2戶,流轉土地共計2hm2。
在目前的4家合作社中,HCYH養殖專業合作社于2019年因為非洲豬瘟全部捕殺掩埋,處于轉產調整之中,基本沒有運營;另外3家合作社組成ZFZX民俗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進行運營。
2.3 J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規模 從2007年《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全國合作社的數量迅猛發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經營規模比較小、發展資金短缺、市場競爭力不足等[4]。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議價能力、實現規模經濟,越來越多的合作社選擇合作和聯合的方式。這種由幾家合作社聯合而成的組織被稱為合作社[5]。2013年,工商總局、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與相關管理工作的意見》指出:“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開展合作與聯合,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登記管理辦法”。同時,對于設立、變更和注銷、成員數量、社名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聯合社的發展。隨后,各省市陸續出臺聯合社注冊登記管理的辦法和意見。從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實踐來看,聯合社是合作社發展和逐漸成熟之后邁入的高級形態[6]。
J村ZFZX民俗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于2014年11月,主要經營范圍是旅游資源開發、種植苗木、花卉、農作物、農業觀光、采摘、銷售初級農產品、新鮮水果、蔬菜等。聯合社有成員單位6家,成員總數400戶,土地總計66.67hm2,涉及J村及其周邊的村子。J村中除HCYH養殖專業合作社因為轉產原因沒有加入外,其他3個合作社均是聯合社成員。另外,聯合社還包含鄉鎮其他村的2個合作社,5個合作社各占20%的股份,出資額分別是100萬元。
2.4 農業企業對接市場情況 農業企業是指通過種植、養殖、采集、漁獵等生產經營而取得產品的盈利性經濟組織。按照所有制性質可以分為國有農業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股份制企業、聯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等。按照經營內容可以分為農作物種植企業、林業企業、畜牧業企業、副業企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緊密結合的聯合企業等。農業企業一直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載體。2021年一號文件中提到“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事實上,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到農業產業化是在2004年,指出要“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較大幅度增加對龍頭企業的投入”等。而早在1982年新中國的第一個關于農業的一號文件中也提到“社隊集體商業、社隊企業和農工商聯合企業”,也就是說有關農業企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的發展力量和載體。
J村因為地處偏僻一直沒有真正的農業企業。2017年7月,北京NFY商貿有限公司成立,主營連鎖生鮮超市。通過一年的努力,飛躍發展,已在北京各地區開設了多家分店。NFY連鎖生鮮超市大力倡導崇尚綠色環保、講求質量品質、注重文化內涵的生活消費理念,創新政策支持,積極培育生活性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質量和效益,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發展方式。NFY生鮮連鎖超市的品類涵蓋水果、干果、蔬菜等,力求為顧客提供更加綠色、更加健康為主題的生鮮購物超市。高檔的環境、優質的一站式服務、優鮮的品質、合理的價格,為廣大消費者服務。
NFY連鎖超市是將生鮮農產品引進現代超市的流通企業之一,實行“農改超”,被百姓譽為“百姓超市”。NFY連鎖超市以現代物流為支撐,以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為兩翼。通過和北京ZFZX聯合社、XRHS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的合作,保證農副產品貨源的綠色、健康、安全。目前,NFY連鎖超市將穩健地向全市多個區域發展,著力建設“家門口的NFY”“新鮮的NFY”“放心的NFY”,并以“綠色、科技NFY”為目標,力爭發展成為全國性生鮮超市企業。
2.5 J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成效 第一,初步形成了J村農業的規模經營體系,形成農業產業聯合體的基礎。自2010年以來,J村初步形成擁有多家專業合作社,包含種植、養殖和旅游于一體,從土地規模和經營范圍上都以J村為基礎,涉及周邊其他村落,在經營模式上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制度特征。這樣由合作社作為中介組織一邊對接代表市場的“公司”,一邊對接作為加工原料和初級產品供應者的“小農戶”,既克服了公司對生產過程的監督成本過高和農民誠信問題、質量意識缺失問題,又提高了農戶因規模過小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
第二,有效帶動了低收入戶的脫“低”增收工作。2020年,J村98戶低收入戶全部脫低,其中依托農業農村有關項目解決就業43戶,40戶依靠個人能力和市場解決,另有15戶全部依靠合作社解決就業和收入,也就是說J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了低收入戶的15.3%。15戶中,有4戶是直接就業,另外11戶通過合作或者分紅脫低。
3 J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困境和建議
3.1 困境
3.1.1 總體規模偏小,發展后勁不足 J村的合作社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對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促進作用不明顯,農戶成員和帶動土地規模都不夠大。另外,NFY連鎖超市作為農業企業規模也偏小。根據2017年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農民產業化聯合體要由一家龍頭企業牽頭,而NFY連鎖超市目前更多的是作為社區超市,市場規模還不能達到龍頭企業的帶動要求。另外,專業合作社的帶頭和紐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體現,農民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還比較模糊,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只是幾個出資股東的事,沒有參與的主動意識,對加入合作社的興趣也不高,參與性不強,從而導致合作社發展較慢。合作社自身經營實力較弱,調研中發現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不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從目前J村4個合作社和企業的發展情況來看,不僅規模小,發展不規范,還缺乏外力的支持。目前,村里乃至鄉鎮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不足,扶持力度也不夠。
3.1.2 合作社運營缺乏規范,服務內容單一 J村合作社的運營還需要進一步規范。首先表現在入戶數量上,存在只是按照合作社法的規定,拿家人或者朋友的身份證去工商部門進行登記備案的情況。一些成員并沒有實際參與到合作社中去,更不用說參與后續的經營過程。這樣,合作社就成了一人或者少數人控制的合作社。其次,合作社的財務制度也存在不規范的現象。比如,缺乏一定的規范細則,有的甚至沒有公積金及公益金的提取制度,平時就做做流水賬,更嚴重的甚至連流水賬都沒有,在實際中完全背離了合作社的宗旨。再次,合作社在服務范疇上比較單一。有些專業合作社從成立之初就是以實體公司的性質在運營,體現不出合作社的合作性。有的合作社在某個環節上提供服務,無法提供全流化有效服務,特別是生產延伸服務上尤為欠缺。
3.2 發展建議
3.2.1 提高認識水平,強化規范發展 政府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宣傳力度,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合作社知識、先進典型,調動廣大農民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營造社會各界關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大合作社社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造就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精營銷、熟悉市場的合作社管理骨干,并且要注重實效,凸顯培訓成果。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關系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穩定、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重大問題,應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此外,還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性質、組織形式、辦社原則、作用和方法進行廣泛宣傳,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濃厚氛圍。
農業、工商等部門要積極幫助有要求、愿意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民,幫助他們制定章程、辦理登記注冊等,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等級標準和統計、考核及評價體系,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幫助其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生產管理、收購營銷、財務會計等內部制度,使其運行和利益分配機制更加合理規范。進一步加強對合作社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后勁。
3.2.2 創新合作社發展思路,提高合作水平 依照農業產業聯合體的要求打造和發展J村的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依據村中優勢,利用海棠花谷的良好發展局面,策劃海棠花節以及與之配套的攝影展等活動,打造海棠花谷名片,打開生態旅游的局面。另外,也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態開發一些生態養老項目等。
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僅關注生產是遠遠不夠的,利潤較少,而且有一定的風險。農民合作社要想盈利,必須延長產業鏈,逐步向產供銷全程延伸。政府工商、稅務等有關部門要統籌兼顧,研究探討適合J村實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農業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促進政策,積極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J村合作社及聯合社也要廣開思路,充分利用首都資源,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合作,以獲得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撐和幫助。充分利用農技人員和高校畢業生等人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整合思路和資源。
參考文獻
[1]張義珍.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新疆農墾經濟1998(4):7-9.
[2]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
[3]任曉娜.北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模式發展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1(4):44-50.
[4]孔詳智,鐘真等.合作社的再合作——山東省供銷社綜合改革與聯合社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20.
[5]孔詳智,岳振飛,張琛.合作社聯合的本質——一個交易成本解釋框架及其應用[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8(1):100-106.
[6]譚智心.國際合作社聯盟原則演變及對中國發展聯合社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6(11):4-1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