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佑志 張鳳太



摘 要:喀斯特地區是我國人地關系矛盾較突出的區域之一,山地-壩地地貌組合為人地關系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隨著國家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的出臺和生態紅線的劃定,廣順鎮加快了村莊規劃設計,確保有效指導和規范農村建設行為,加快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和提升。以廣順鎮山地-壩地系統為研究區,構建鄉村聚落質量評價指數,探討了人地關系類型及其驅動機制。結果表明:(1)廣順鎮鄉村聚落質量總體上是下降的,是由于聚耕比、聚水比的數值呈增加趨勢,聚路比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2)從聚耕比、聚水比、聚路比指數來看,各種類型都出現了波動變化的特征,但各指數在山地和壩地等不同區域的變化類型各異;(3)廣順鎮3種人地關系類型之間出現了相互轉化的關系,在3種人地關系類中以兩兩發生變化的類型為主;(4)廣順鎮鄉村聚落經歷了自然擴展、道路指向型擴展和按規劃擴展等階段。
關鍵詞:人地關系;喀斯特;鄉村聚落;廣順鎮
中圖分類號 P9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005-06
Abstract: Karst area is one of the areas whe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s more prominent in 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mountain and dam landform provides a typical case for the study of man l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basic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Guangshun town has accelerate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villages, ensured the effective guidanc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nd accelerated the re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Taking the mountain dam land system of Guangshun town as the research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ural settlement qualit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types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qual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Guangshun town is generally decreasing, because the values of the ratio of cultivation and water accumulation are increasing, and the ratio of road accumulation is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2)From the aspect of the ratio of concentrated cultivation, the ratio of accumulated water and the ratio of accumulated Road, all kinds of index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uctuation, but the change types of each index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such as mountain and dam land; (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types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in Guangshun town has been transformed, among which the two types have changed; (4)Rural settlements in Guangshun town have experienced natural expansion, road oriented expansion and planning expansion.
Key words: Human and land relationship; Karst; Rural settlement; Guangshun town
1 引言
人地關系研究一直以來是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等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的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1]。在地理學家的努力之下,多視角人地關系理論研究日趨成熟,人地關系方法研究多樣化,人地關系案例研究更加豐富,并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2]。
近年來,在國家實施的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4]、主體功能區規劃[5]、美麗中國建設[6]、鄉村振興[7]、人居環境整治[8]等發展政策中都融入了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理念。人地關系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人地系統脆弱性評價、人地系統耦合度評價、人地系統動力學模型等[9],具體的研究方法應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來確定,如構建坡耕地-聚落比值來研究坡耕地分區區域的人地矛盾[10]、構建聚耕比、聚水比和聚落質量指數等研究綠洲區域的人地關系[11,12]。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選取典型的人地矛盾沖突區域,如史前聚落[13]、沙漠綠洲[14]、喀斯特地區[15]、河流三角洲[16]、黃土高原等水土流失嚴重區域[17]、沿海地區[18]等。總體看來,已有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區域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案例,人地關系研究成為鄉村地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19],對于研究和探討喀斯特地區的人地關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是既相互影響又制約的關系,當前從構建鄉村聚落質量評價指數角度劃分人地關系類型的研究仍較少。隨著人口的增多,貴州省在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坡耕地面積不斷增多,隨著森林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進而形成了嚴重的石漠化問題,生態環境惡化,人地矛盾集聚。為此,本研究借助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通過構建鄉村聚落質量評價指數,選擇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典型喀斯特區域廣順鎮為研究對象,劃分人地關系類型,揭示人地關系變化的驅動機制。
2 研究區域與數據
長順縣于2014年進行了行政區劃優化調整,由原來的廣順鎮、馬路鄉、凱佐鄉和新寨鄉4個鄉鎮組建為新設置的廣順鎮,現轄19個村,3個移民安置社區,336個村民組。本研究中所使用的2001年、2013年和2018年3期約0.5m的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下載于Google Earth。本研究中所需要的土地利用數據主要是從Google Earth下載的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中提取,面狀數據有廣順鎮的鄉村聚落和耕地,線狀數據為廣順鎮的道路和水系(包括河流和溝渠),點狀數據為廣順鎮的中心村和自然村寨等地名數據。重點調查本研究中所用到的鄉村聚落、耕地、道路和水系等數據。
3 研究方法
3.1 鄉村聚落質量評價模型 根據鄉村聚落演變的六大指向性[22]和實地調查分析,本研究選擇廣順鎮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耕地、水系和道路3個方面構建聚耕比、聚水比和聚路比指數進行分析。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Rc=S鄉村聚落C耕地] (1)
[Rw=S鄉村聚落W水系] (2)
[Rr=S鄉村聚落R道路] (3)
[R=w1×1Rc+w2×1Rw+w3×1Rr] (4)
式中,S鄉村聚落為鄉村聚落的面積,C耕地為耕地的面積,Rc為聚耕比指數;W水系為水系的長度,Rw為聚水比指數;R道路為道路的長度,Rr為聚路比指數;R為鄉村聚落質量評價值,R與聚耕比指數、聚水比指數和聚路比指數成反比關系。
本研究中耕地和水系資源是鄉村聚落基本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礎,道路是鄉村聚落擴展的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將聚耕比指數、聚水比指數和聚路比指數的權重確定為4∶4∶2。
3.2 閾值確定 本研究中涉及聚耕比指數、聚水比指數、聚路比指數等閾值的確定,具體閾值確定標準如下: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每戶家庭平均人數一般為3~4人,全鎮農村總人口71915人,全鎮耕地總面積90km2,全鎮人均耕地面積約1.25m2,每戶宅基地面積按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定的農村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50m2計算聚耕比在0.0299~0.0399。根據世界人均耕地面積(1920m2)和世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83m2)計算得到人地協調閾值為0.04[11]。
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廣順鎮的廣順壩、馬路壩和凱佐壩等三大壩區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通過水庫、坑塘、河流和溝渠的組合可以滿足三大壩區農業發展的需要,人水協調發展。所以本研究中將2018年聚水比的均值0.02作為廣順鎮人水協調的閾值,0.1作為廣順鎮人水矛盾的閾值;將2018年聚路比的均值0.007作為人路協調的閾值,0.040作為人路矛盾的閾值。
4 結果與分析
4.1 總體特征 由表1可知:2001—2018年鄉村聚落的斑塊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從2001年的1468個增長到2018年的3172個。鄉村聚落面積隨著斑塊數量的增加而增加,2001—2013年增加755個,2013—2018年增加949個,相應的鄉村聚落面積增加1.232km2、0.7467km2,但增加的斑塊數與面積不成正比,這是由于廣順鎮的鄉村聚落從以擴張式擴展變為較多的跳躍式擴展。
通過計算廣順鎮的聚耕比、聚水比、聚路比和聚落質量來看,2001—2018年聚耕比、聚水比的數值呈增加趨勢,表明人與耕地、水系的矛盾在加劇,聚路比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這是由于2013—2018年間廣順鎮較快的交通發展導致的??傮w來看,廣順鎮鄉村聚落的質量是下降的。
4.2 聚耕比指數時空特征 根據聚耕比等級將廣順鎮劃分為“人少地多型”“人地均衡型”“人多地少型”3種類型[10,11](圖1)。當聚耕比指數小于0.04時,為“人少地多型”,無人地矛盾,無耕地壓力;當聚耕比指數居于0.04—0.12時,為“人地均衡型”,人地矛盾較緩和,耕地壓力小;當聚耕比指數大于0.12時,為“人多地少型”,人地矛盾較突出,耕地壓力大。此外,針對所有格網聚耕比計算結果還有3種特殊情況,分別為:(1)有聚落而無耕地。本研究中將此種類型歸為“人多地少型”,在圖1中用11代替;(2)有耕地而無聚落。本研究中將此種類型歸為“人少地多型”,在圖1中用22代替;(3)無聚落無耕地。這些區域主要是果園和林地等,也有人類活動,所以本研究中將此種類型歸為“人少地多型”,在圖1中用33代替。
從圖1可以看出,“人少地多型”格網數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從2001年的267個減少到2018年的213個,占比減少14.25%;“人少地多型”格網在廣順鎮的各村都有分布,表明鄉村聚落格局受到耕地的制約,當聚耕比指數小于0.04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廣順鎮的2個壩子中,賦值為22和33的“人少地多型”格網主要分布在壩子周圍的山地上,而且賦值為22和33的“人少地多型”格網的數量從2001年至2018年總體呈下降趨勢,表明隨著廣順鎮人口的增加,鄉村聚落在擴張。
4.3 聚水比指數時空特征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廣順鎮聚水比指數在0~0.02的格網數呈現出先下降后增長的趨勢,但賦值為22和33的“人少水多型”格網數量從2001年至2018年一直呈減少趨勢,所以廣順鎮“人少水多型”格網數量從2001年至2018年總體呈減少趨勢,格網比例減少10.55%。廣順鎮“人少水多型”格網主要在廣順鎮三大壩區沿河流和溝渠兩岸分布,具體是核子村和朝擺村所在的凱佐壩子,來遠村和北場社區所在的廣順壩子,馬路村和青山村所在的馬路壩子。廣順鎮“人水均衡型”格網數量呈增加趨勢,從2001年至2018年增幅為5.54%。廣順鎮“人水均衡型”格網主要分布在廣順鎮三大壩區和花紅村。
4.4 聚路比指數時空特征 從圖3可以看出,廣順鎮聚路比指數小于0.007時,“人少路多型”格網數量從2001年至2018年一直呈增加趨勢,占比增幅達12.66%,盡管賦值為22和33的格網數量一直呈緩慢下降趨勢,所以總體上出現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廣順鎮“人路均衡型”格網數據增加幅度較小,3個年份的占比都在30%左右。同時,從廣順鎮路網長度來看,廣順鎮作為貴州省和黔南州南北向和東西向的交通樞紐位置以及發展壩區農業產業的需要,一直重視道路的修建。
4.5 鄉村聚落質量評價及人地關系類型 鄉村聚落質量閾值確定的依據如下:使用ArcGIS中的分位數分類法對廣順鎮2001年、2013年和2018年的鄉村聚落質量進行分級。從圖4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沖突型格網數量從2001年至2018年一直呈增加趨勢,2018年格網數量為140個,占所有格網數量的比例為36.94%,增幅達6.6%;人地矛盾緩和型格網數量呈較小增加趨勢;人地矛盾協調型格網數量一直呈減少趨勢,格網數量從2001年的208個減少到2018年的176個,減幅達8.44%,2018年占所有格網數量的比例為46.44%,仍然是廣順鎮人地關系類型中占比最多的類型。
5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遙感影像數據提取土地利用數據,構建了聚耕比、聚水比、聚路比和鄉村聚落質量評價指數,繼而劃分了廣順鎮人地關系類型。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廣順鎮2001—2018年間聚耕比、聚水比的數值呈增加趨勢,表明人與耕地、水系的矛盾在加劇,聚路比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總體來看,廣順鎮鄉村聚落的質量是下降的。
(2)從聚耕比指數來看,“人地均衡型”格網數量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人地均衡型”格網也主要分布在廣順鎮的2個壩子中,“人多地少型”格網數量呈現出明顯的增加趨勢。
(3)2001—2018年,廣順鎮3種人地關系類型之間出現了相互轉化的關系,既有從人地矛盾協調型格網轉變為人地矛盾緩和型格網,最后變為人地矛盾沖突型格網的變化類型,但更多的是3種人地關系類中兩兩發生變化。
(4)廣順鎮在鄉村聚落的自然擴展階段,主要驅動力在于聚落人口的增長,主要是沿原有聚落外圍擴展,或在聚落內部填充式擴展。
現有研究以及本研究主要是從宏觀尺度展開[10-11],為了既考慮人地矛盾沖突型格網類型、人地矛盾緩和型格網類型以及人地矛盾協調型格網類型3種類型的相互變化,又考慮時間尺度,以高堡村典型格網為例,從格網的微觀尺度分3年看其是如何從人地矛盾協調型格網類型至人地矛盾緩和型格網類型,再到人地矛盾沖突型格網類型演化的。在后續研究中,需要深化基于格網的微觀尺度定量分析。
參考文獻
[1]樊杰.“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綜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與演變規律的理論基石[J].地理學報,2018,73(04):597-607.
[2]呂拉昌,黃茹.人地關系認知路線圖[J].經濟地理,2013,33(08):5-9.
[3]陸大道.長江大保護與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關于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實現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與建議[J].地理學報,2018,73(10):1829-1836.
[4]徐輝,師諾,武玲玲,等.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時空演變[J].資源科學,2020,42(01):115-126.
[5]樊杰.中國主體功能區劃方案[J].地理學報,2015,70(02):186-201.
[6]謝炳庚,向云波.美麗中國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J].經濟地理,2017,37(04):15-20.
[7]陸林,任以勝,朱道才,等.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01):102-118.
[8]于法穩,郝信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生態經濟,2019,35(10):166-170.
[9]李揚,湯青.中國人地關系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方法述評[J].地理研究,2018,37(08):1655-1670.
[10]甘彩紅,李陽兵,陳萌萌.基于坡耕地與聚落空間耦合的三峽庫區腹地奉節縣人地關系研究[J].地理研究,2015,34(07):1259-1269.
[11]馬利邦,田亞亞,郭曉東,等.基于格網的河西綠洲鄉村聚落時空演變及其與水土資源的空間耦合關系[J].自然資源學報,2018,33(05):775-787.
[12]馬利邦,田亞亞,謝作輪,等.微觀尺度綠洲鄉村聚落質量評價及其空間重構[J].農業工程學報,2018,34(05):227-234,295-296.
[13]畢碩本,計晗,陳昌春,等.地理探測器在史前聚落人地關系研究中的應用與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01):118-127.
[14]師滿江,頡耀文,曹琦.干旱區綠洲農村居民點景觀格局演變及機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6,35(04):692-702.
[15]李陽兵,羅光杰,白曉永,等.典型峰叢洼地耕地、聚落及其與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關系——案例研究[J].生態學報,2014,34(09):2195-207.
[16]程鈺,王亞平,張玉澤,等.黃河三角洲地區人地關系演變趨勢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7,37(02):83-89,97.
[17]付孟澤,閆鳳英,林建桃.人地關系驅動下浙北鄉村聚落空間演變與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9,38(06):152-157.
[18]鄭洪波,周友勝,楊青,等.中國東部濱海平原新石器遺址的時空分布格局——海平面變化控制下的地貌演化與人地關系[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8,48(02):127-137.
[19]李紅波,胡曉亮,張小林,等.鄉村空間辨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05):591-60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