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瑛 黃琴

摘 要:在建設廣西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農村人力資源的充分挖掘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路徑。在對廣西各農村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該文分析了廣西農村人力資源的特點及開發現狀,以期為探索適合于廣西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廣西
中圖分類號 F304.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018-02
近年來,我國提出了“以鄉村振興促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隨著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各地農業逐步轉型升級,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鄉村信息服務加快普及。以鄉村振興促共同富裕雖大有可為,但離不開中國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的整體提升。農村人力資源是一定時期內以農業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地區的勞動力總體及所具有的勞動能力的總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是指在政府引導下對人力資源進行利用、塑造、改造與發展的活動。中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力資源的發展狀況差異很大。以廣西為例,廣西農村人力資源主要特點是資源豐富、增長快,但素質低,勞動力資源數量供大于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廣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現狀也令人擔擾。因此,必須摸清廣西農村人力資源及其開發現狀,采取針對性策略及措施對廣西農村人力資源進行開發,進而為廣西新農村建設提供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思路與對策。
1 廣西農村人力資源總體現狀
1.1 規模及農民家庭基本情況 2018年廣西少數民族人口1959萬人,較2010年增長了298萬人,平均增幅達到6.27%。2018年廣西農業人口4176萬人,占總人口的82.71%,2012年這一比例是81%,而2010年這一比例則為82.04%,近年來農業人口總量呈小幅增長。近年來廣西農民家庭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1.2 人力資源總體質量
1.2.1 身體素質 首先,廣西農民成人身高、體重均值低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其次,廣西農民成人的上肢肌肉力量、下肢爆發力、平衡能力的素質比較好,農民成年人軀體柔韌性、腹部及肩背部肌肉力及持續工作能力的素質則比較差。最后,廣西農民成年人身體素質從40歲開始衰退較快。
1.2.2 文化素質 首先,廣西農民文化程度及素質普遍偏低。廣西每年約有20萬初中畢業生不能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從學校退出后,成為農村勞動力的主力軍。以興安縣為例,針對農村農民教育水平不高的現狀,興安縣近年來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但農民不識字的絕對人數依然眾多。其次,各地區的農村人力資源在質量上存在較大差異。百色、河池、崇左三地區位于廣西西部,少數民族多分布在山上。28個國家重點貧困縣多分布于這些地區,百姓生活貧困,思想較為守舊,基本上無任何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條件差,小學初中輟學率高。“狗不耕地,女不讀書”的傳統觀念對當地民眾仍有深遠的影響,女子輟學率高。近年來,隨著發展地方經濟以及人力資源培訓工作的開展,這種局面得到一定改善,但義務教育普及度仍不樂觀。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屬于桂南沿海經濟區,擁有發達的港口和便利的運輸條件。近年來,南博會的召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戰略的構想、北部灣經濟的發展使得該經濟區發展迅速。由于受到大中城市經濟輻射作用,農村農民收入相對較高,生活穩定,營養狀況良好,衛生保健和預防機制較為健全,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較高,因此在體能、智能、技能方面優于其他農村地區。玉林地區、貴港地區是該區典型的農業地區,梧州、賀州農村人口占該區總人口的比重在80%以上,是農業人口比重較大的地區。由于與廣東省接壤,這些地區的農民大多選擇外出打工,外出務工收入是該區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民收支相對持平,生活達到溫飽水平,基礎交通設施狀況良好,但農民子弟失學現象依舊比較嚴重。
2 廣西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
2.1 農民的科技投入
2.1.1 缺乏憂患意識,無法正確定位 相當部分農民追求眼前利益,忽視對科學技術的學習,認為學習會耽誤生產,不如搞生產經營多掙錢。
2.1.2 農業推廣機構不健全,機制不完善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人員身兼數職,事務性工作占掉其大部分時間,無法將主要精力用于實際調查和技術指導。再加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許多鄉鎮推廣站已承包給個人經營農用物資等商品,有的甚至經營假冒偽劣農資產品欺騙農民,加深了農民對農業推廣站的誤解,導致推廣站的職能被嚴重削弱。
2.1.3 廣西農村成人技術培訓力量薄弱 在廣西,從政府、單位到農戶普遍只重視小學、初中階段的基礎教育,在職業技術教育的數量和質量上與大中城市存在巨大差距。由于缺乏自學成才的激勵機制與渠道的引導,加之農村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部分農民漸漸淪為半文盲甚至文盲。
2.2 廣西各地區農村教育投入 隨著經濟發展,廣西農村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教育經費支出逐年增加,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同步增加。近年來,廣西農村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已接近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先發達地區的水平。
2.3 農民的教育觀念 廣西農民大多認為子女教育是一種消費,而非投資。一些開明的農民只有在子女學習成績較好的前提下對子女進行投資,期望子女能光宗耀祖。而且,只有少數農民在政府引導下開始接受種植業、養殖業生產技術的培訓。由于怕花錢,更怕學了沒用,大部分農民對政府組織的培訓持謹慎觀望的態度,而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進行的實地技術指導則受到廣泛歡迎。由此可見,絕大多數農民希望能免費接受培訓,但農民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比例依然較低。
3 廣西各地區農村人力資源轉移現狀
3.1 總體狀況 2011—2015年,廣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人數從2011年的8.2萬人新增到2015年的65.2萬人,增長約8倍。但與全國相比,2015年廣西農村轉移勞動力與農村勞動力的比例較全國低10.8個百分點。2015年廣西城鄉收入差距2.79倍,比上年有所降低。據抽樣調查分析,近年來,廣西外出務工人員性別結構、文化程度和就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和提升。女性、青壯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比例有所上升;轉移到第三產業的比例逐年上升;勞動力轉移依然以省外為主,但轉移至省外的人數呈遞減趨勢。
3.2 轉移特點——以南寧市為例
3.2.1 在第一產業從業仍是南寧市農村勞動力的首選 2016年南寧市農村從業人員為239.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91.44%。南寧市農村從業人員中,在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為20.42萬人,占85.27%;在第二、三產業從業人數為11.05萬人,占14.73%。在第一產業從業仍然是南寧市農村勞動力擇業的首選。
3.2.2 農村勞動力外出流動以中學文化程度青壯年為主 按照年齡階段分組,在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及以下占19.23%;21~40歲共占80.42%;41歲以上占10.35%。按照文化程度分組,在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占12.37%;初中文化程度為72.12萬人,占77.4%;高中文化程度為7.77萬人,占8.3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72%。從外出勞動力流向區域看,南寧市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向自治區外流,占69.05%。從外出勞動力從事的產業分布看,以二、三產業為主。
參考文獻
[1]楊輝.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商業研究,2008(11):155-156,161.
[2]熊衛平. 淺析人力資本投入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J].人力資源管理,2010(1):25-26.
[3]樂其順. 建設新農村背景下的廣西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學術論壇,2007(5):112-116.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