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張維德 李幫學


摘 要:對2017—2019連續3年參加同一試點區域試驗的5個水稻新品種的產量及田間抗性進行了分析比較,并通過高穩系數法(HSC)和變異系數(CV)分析了不同品種的豐產性及穩定性。結果表明:不同品種間的產量存在一定差異,但5個參試品種與對照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金農香粳1267的產量顯著低于銀香38和滬軟1212的。綜合考慮高穩系數、變異系數及田間抗性表現,豐產性和穩定性較好的品種為銀香38、光明粳3號和金農香粳1267。3個品種的HSC值和CV值均高于對照,且田間抗性表現良好,今后可進一步擴大推廣。
關鍵詞:水稻新品種;豐產性;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112-03
Abstract: The yield and resistance of five new rice variet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same pilot regional experiment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from 2017 to 2019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HSC)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yield and stability of different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certain yield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ive tested varieti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However, the yield of Jinnongxiangjing 1267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Yinxiang 38 and Huruan 1212. Finally, considering the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field resistance performance comprehensive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 and stability are Yinxiang 38, Guangmingjing 3 and Jinnongxiangjing1267. The HSC and CV of the thre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and the field resistance of the three was good, which was suitable for further expanding the promotion area.
Key words: New rice variety; Yield ability; Stability
一個優良的水稻品種,不僅表現在產量高、米質優等方面,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廣泛的適應性。穩定性和適應性是決定一個水稻新品種能否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重要依據[1]。目前,水稻區域試驗是鑒定水稻在試驗地點的豐產性、穩定性及適應性的重要措施。而穩定性和適應性受基因型與環境的互作效應的影響,難以準確判斷。當前,諸多學者對水稻新品種區域試驗的豐產性及穩定性的評價進行了大量研究[2-12],運用AMMI模型、變異系數、適應性參數、回歸系數、高穩系數法等評價新品種的豐產性和適應性,普遍認為高穩系數法既準確又簡便,適合新品種的豐產性與穩定性評價,適用范圍較廣。
為了明確近年來上海地區選育的水稻新品種的豐產性、穩定性及適應性,本研究采用高穩系數法和變異系數對連續3年參加同一試點區域試驗的5個水稻新品種進行了分析,為水稻新品種的推廣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莊行綜合試驗站內,地處E121°22′、N30°53′,海拔高3.2m,土壤質地為青黃土系列溝干泥。試驗田塊平整、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2.8%,堿解氮204mg/kg,有效磷45.6mg/kg,速效鉀294.0mg/kg,pH值7.4,排灌方便。前茬作物大麥,秸稈全量還田。
1.2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共6個,分別為:銀香38(上海光明種業有限公司)、滬軟1212(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育種研究所)、金農香粳1267(上海市金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光明粳3號(上海光明種業有限公司)、青角38(上海市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對照品種秀水134(CK)。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50m2,所有參試品種同期播種、同期移栽,并采用相同的田間管理措施。前茬作物為大麥,秸稈全量還田,全部采用小苗機插秧栽培方式。苗情考察、取樣及性狀考查項目均按照《水稻品種試驗技術規程》執行。
1.4 計算方法 采用溫振民[13]的高穩系數法(HSC)和產量變異系數(CV)來評價不同品種的穩產性及適應性。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高穩系數:HSCi =[(Xi-Si)/1.1Xck]×100;
產量變異系數:CVi=Si/Xi×100
式中:Xi和Si分別為第i個品種的平均產量和標準差;Xck為對照品種的平均產量;HSCi表示第i個參試品種的高穩系數,HSCi值越大,表明該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越好,反之該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越差。而產量變異系數CVi值越小,表明該品種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越小,其靜態穩定性越好。
1.5 數據分析 所有試驗數據均在Excel 2007和SPSS 17.0分析軟件中整理和分析,均值比較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的豐產性 試驗將5個參試品種在同一地點連續3年的平均產量進行了比較,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除金農香粳1267的產量低于對照外,其他參試品種均高于對照,但5個參試品種與對照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其中,金農香粳1267的產量顯著低于銀香38和滬軟1212,而其他品種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其中,產量最高是滬軟1212的,平均產量9284.3kg/hm2,比對照增產8.02%;其次是銀香38,平均產量9235.5kg/hm2,比對照增產7.45%;再次是青角38,平均產量8768.8kg/hm2,比對照增產2.02%。
2.2 不同品種的穩定性 不同品種間穩定性比較采用高穩系數法(HSC)和變異系數(CV)進行分析。高穩系數HSCi值越大,表明該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越好,反之該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越差。而變異系數則相反,CV值越小說明在不同環境中靜態穩定性越好,不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不同品種的高穩系數及變異系數見表2。從高穩系數HSC值來看,由高到低依次為:滬軟1212>銀香38>光明粳3號>金農香粳1267>青角38>秀水134(CK)。其次,從產量變異系數CV值來看,由低到高的順序為:光明粳3號<金農香粳1267<銀香38<秀水134(CK)<滬軟1212<青角38。綜合考慮高穩系數和變異系數,穩定性與適應性均高于對照的品種有銀香38、光明粳3號和金農香粳1267。
2.3 不同品種的田間抗逆性 在參試品種的整個生長周期內,通過目測觀察記錄田間各品種的整齊度、抗倒性、主要病害的發生情況等,相關考查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銀香38、金農香粳1267、光明粳3號的綜合抗性較好。
3 結論與評價
3.1 結論 通過對連續3年參加同一試點區域試驗的5個水稻新品種進行豐產性及穩定性分析,結果顯示,5個水稻新品種的產量存在一定差異,其中,金農香粳1267產量較低,但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通過高穩系數分析表明,穩定性從高到低的順序為:滬軟1212>銀香38>光明粳3號>金農香粳1267>青角38>秀水134(CK);由變異系數可以看出,穩定性高于對照的有光明粳3號、金農香粳1267和銀香38。綜合考慮高穩系數(HSC)、產量變異系數(CV)以及田間抗逆性表現,豐產性和穩定性較好的品種有銀香38、金農香粳1267和光明粳3號,今后可進一步擴大示范推廣面積。
3.2 品種評價 (1)銀香38:平均產量9235.5kg/hm2,全生育期136d,株高適中,整齊度好,分蘗力強,抗倒性強,穗大粒多,每穗總粒數142.3粒,結實率88.1%,千粒重24.2g。(2)光明粳3號:平均產量8758.5kg/hm2,全生育期148d,株高適中,株型稍松散,分蘗力較強,每穗總粒數134.48,結實率87.73%,千粒重26.0g。(3)金農香粳1267:平均產量8525.3kg/hm2,全生育期150d,株高中等,整齊度好,株型緊湊,抗倒性強,分蘗力較強,每穗總粒數124.5粒,結實率94.6%,千粒重27.0g。
參考文獻
[1]李樹杏,涂敏,黃貴民,等.貴州省水稻區試穩產性與適應性分析[J].種子,2011,30(6):83-85.
[2]涂敏,黃貴民,甘雨,等.應用AMMI模型分析水稻區域試驗[J].種子,2010,29(9):86-88.
[3]強愛玲,安永平.AMMI模型在水稻品種區域試驗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科學,2007,32(1):5-7.
[4]王煒,王懷昕,張元琴,等.基于AMMI模型的貴州省水稻區試品種穩定性及適應性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0(16):1-2.
[5]李元元,張征鋒,孫遼,等. 利用AMMI模型評價湖北省水稻區試品種的適應性[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285-289.
[6]李紅宇,任淑娟,魏玉光,等.利用AMMI模型分析寒地水稻區試品種產量的基因型與環境互作[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4,26(4):5-8.
[7]全成哲,耿海平,金京花.水稻新品種產量穩定性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10):34-36.
[8]錢華飛,周義文,李闖,等.水稻新品種鎮稻14號的豐產穩產性及其利用[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2):52-53.
[9]黃善軍,陳銀龍,江東來,等.用高穩系數法分析粳稻新品種高產穩產性[J].安徽農學通報,2000,6(4):18-19.
[10]楊濤,吳紅燕,譚家剛.利用高穩系數法分析雜交水稻品種高產穩產性[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4):8134-8135,8139.
[11]胡大明,錢益芳,蔣其根,等.應用HSC法評價水稻新品種(系)豐產穩產性[J].上海農業學報,2010,26(4):159-161.
[12]王兵偉,時成俏,覃德斌,等.玉米品種豐產性和穩定性分析方法比較[J].種子,2009,28(1):105-108.
[13]溫振民,張永科.用高穩系數法估算玉米雜交種高產穩產性的探討[J].作物學報,1994,20(4):508-51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