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南四湖治污近半年的采訪,最有感觸的是實現人與湖和諧共生的治理智慧。
從表面看,無論是漁民的轉產上岸,還是企業的污染治理,再或是解決跨區劃湖泊的“九龍治水”等等,密集人口與脆弱生態之間,似乎天然充滿沖突對立。
南四湖專案辦案特點恰恰不在對立,而在協同。與許多人的想象不同,檢察公益訴訟九成以上都沒有走到對簿公堂,卻同樣實現了公益保護的監督效果。檢察公益訴訟的成功密碼就在辦案以“雙贏多贏共贏”為目標,堅持把訴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最佳司法狀態。比如,有時各地發展水平不同、生態訴求不一,這時檢察公益訴訟就是協調彼此的“黏合劑”;有時行政機關碰上難題想解決卻有顧慮,這時檢察公益訴訟就能推一把;有時公共利益受損卻沒人代表,這時檢察公益訴訟就會補好位。
采訪中,記者還見證了黨委政府的鼎力支持、遇到過人大代表的日夜奔走、感動于環湖群眾的理解配合……所有這些努力都在綠水青山這個共同的目標下凝聚起來。檢察公益訴訟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探索中應運而生,為破解公益保護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當然,公益保護不可能一勞永逸,南四湖治理的“后半篇文章”更為關鍵。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群眾的“金山銀山”?如何建立長效機制,讓辦案成果持續鞏固?這其中還有許多未竟的工作、難啃的“硬骨頭”。但只要開拓創新、久久為功,湖美民富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