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德尚善的戲曲內容、以戲弘道的藝術傳承、怡情悅志的表演過程是地方戲曲助推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助力良好家風建設,培育文明和諧鄉風,是地方戲曲助推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表現。進入新時代,加強保護與傳承,加強內容創新,加強載體創新,是地方戲曲助推鄉村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地方戲曲;德育價值;文化建設;助推
《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農村,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地方戲曲流行于一方鄉土,展現了地方人文、歷史、禮俗、民情,是集中展現鄉民娛樂消遣、文化交流、社會教育、審美情趣的傳統藝術。這些民間藝術具有廣泛的民間性,來之于民,悲之于民,苦之于民,樂之于民,在漫長的形成、發展和表演過程中對民眾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地方戲曲的道德教化功能影響和制約著一方百姓的言行,是地方戲曲在民眾生活中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地方戲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發揮道德教化功能中的積極作用,既是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契機。
一、地方戲曲助推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
(一)以戲弘道:體現地方德育載體的藝術傳承
地方戲曲作為一種重要的德育載體,以其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特點深受廣大觀眾喜愛,而其生生不息、經久不衰的魅力在于每一部作品、每一場演出,無不體現創作者、表演者、觀眾的喜好與情感。戲曲表演過程通過氛圍的營造、故事情節的演繹、戲曲情感的表達,使觀眾在無意識中跟隨表演者經歷一番跌宕起伏的情感和心路歷程,感受悲歡離合與真善美,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接受藝術感染,形成自覺的行為規范和情感約束,達到潛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地方戲曲的這種德育功能使得其在不同的時代都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得到有力的傳承和發展。如傳承了200多年的廣西壯劇的劇目內容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演方式傳遞了仁、義、禮、智、信等方面的觀念。戲曲傳承深化了地方道德教育,使當地百姓在無意識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而這一份熏陶和感染正是地方戲曲得以活躍于一方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戲曲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于個人、于社會、于文化的傳承都大有裨益。
(二)重德尚善:體現地方德育取向的戲曲內容
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最終使個體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起理想信念,同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①地方戲曲劇目繁多,其表現的愛國、向善、和諧、誠信、勤勞、互助、淳樸、仁愛、孝順等道德觀念體現了其重德尚善的內容特點,是在地方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載體。如壯劇《孝的故事》,直接明了弘揚孝道是壯族地區民眾現實生活的需要;《黃金英》倡導家人要和睦相處,是對良好家風的教育;京劇《紅娘》《楊門女將》,越劇《五女拜壽》等則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又如多種地方戲曲均有《秦香蓮》劇目,在演出過程中,秦香蓮的勤勞善良、可敬可憐,陳世美的喜新厭舊、忘恩負義均對一方民眾有著明顯的教育作用,粵劇版的《秦香蓮》每在壯族地區上演,演員和觀眾都得到思想上的洗禮,為秦香蓮的悲苦感嘆,又為陳世美的絕情悲憤,一邊落淚一邊氣罵。這些重德尚善的戲曲內容寓教于樂、潛移默化、以情動人,無形中也對一方百姓起到了行為規范和道德教化的作用。
(三)怡情悅志:體現地方德育智慧的表演過程
地方戲曲融合了方言、文學、舞蹈、音樂、表演等多種文化藝術,是當地文化和民眾情感的集中反映。地方戲曲表演的語言頗具地方特色,淺顯易懂,風趣幽默,為觀眾喜聞樂見,這是戲曲地方化的最直接體現。此外,唱腔、音樂、舞蹈等也都來源于地方文化,貼近民眾生活,容易得到民眾認可。戲曲劇目的內容既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老百姓在觀戲的過程中有熟悉的感覺,容易引起共鳴,有陌生的感覺,容易產生吸引力。此外,地方戲曲一般在節慶假日、廟會等場合演出,雖然演出形式普遍簡單直接,有的直接在空地上表演,有的簡單搭臺表演,有的演出人員既是演員也是農民,白天勞作,晚上上臺,但卻是民眾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場兩三個小時的戲曲演出,熟悉的語言和文化、豐富的角色扮演、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盡在舞臺上展現,現場觀眾在演員和現場氛圍的帶動下,跟隨劇情一笑一嗔一悲,嘗遍喜怒哀樂,看盡假惡丑,追求真善美,怡情悅志,得到了思想上的熏陶。“戲曲者,普天下人類所最樂睹、最樂聞者也,易入人之腦蒂,易觸人之感情。故不入戲園則已耳,茍其入之,則人之思想權未有不握于演戲曲者之手矣。使人觀之,不能自主,忽而樂,忽而哀,忽而喜,忽而悲,忽而手舞足蹈,忽而涕泗滂沱,雖些少之時間,而其思想之千變萬化,有不可思議者也。”②
二、地方戲曲助推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表現
(一)提高個人道德修養
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孝敬父母、弘揚正義、自強自律等是個人品德的重要內容。在交通閉塞、文化水平整體較低的年代,地方戲曲就是最好的“成教化,助人倫”的載體,對社會成員個人品德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便在交通便利、信息暢達的今天,地方戲曲依然可以對鄉民個人品德起到約束作用。如彩調《王二報喜》,通過賭徒王二從不務正業、好吃懶做,導致妻子離家,到最后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最終夫妻團圓,表達了對勤勞、正直的個人品德的追尋和構建和諧家園的愿望;粵劇《三娘教子》講述三娘從一而終、全力教子,最后苦盡甘來、孩子學有所成的故事,彰顯了忠貞、勤勞的美德和風范;豫劇《穆桂英掛帥》通過穆桂英一家精忠衛國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巾幗英雄形象,傳遞了保家衛國人人有責、巾幗不讓須眉的社會精神。
湯顯祖曾經這樣描述過戲曲的感染力:“可以合君臣之節,可以浹父子之恩,可以增長幼之睦,可以動夫婦之歡,可以發賓友之儀,可以釋怨毒之結,可以已愁憒之疾,可以渾庸鄙之好……豈非以人情之大竇,為名教之至樂也哉!”③由此可見地方戲曲的感染力之強。
(二)助力良好家風建設
優良的家風是社會成員個人品德的精神滋養,也是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基礎。地方戲曲中的家庭倫理劇無不體現著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文化內涵,是建設家庭美德、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要載體。家庭倫理劇又以其貼近民眾生活的特點獲得廣泛的接受和認可。“不難想象,舞臺上的戲劇演出通過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展現生活中的愛恨情仇,而且往往與觀眾的日常生活沒有距離,這就尤其增加了戲曲的直觀表現力和感染力,強化了對于觀眾心靈的感染力度。”①如豫劇《打金枝》講述皇家公主在夫家的種種行為和態度,最后導致家庭關系緊張。鬧到父母跟前,皇家公主想要尋求父母庇護,反被母親教導要敬老愛親,和和美美過日子。這體現了不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敬老、謙讓、和睦、團結都應該是家庭好風氣。這一類的劇目往往容易引起觀眾共鳴,教導觀眾要孝敬老人、和睦家庭。又如廣西橫縣壯歌劇《金尺難量長江水》,內容涉及家庭倫理中的孝順父母,觀眾看了之后很受教育,村里有一對夫婦虐待老父親,看了演出之后他們醒悟了,態度也隨之改變,開始善待老人。壯歌劇團結束演出、快要離開村子的時候,老人手提著大粽來感謝劇團,說:“你們演得太好了,我兒媳幾年都不和我說話,昨天晚上看完戲后今天就又重新喊我了。”此類的戲曲效果比比皆是。
(三)培育文明和諧鄉風
地方戲曲對個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的培育,帶來了良好的民風、家風,為良好的社會風氣奠定了基礎。地方戲曲的表演內容及表演過程,無不體現著文明禮貌、助人為樂、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先國后家、先人后己、志愿奉獻、公益服務等社會美德。地方戲曲延續至今,離不開一代代戲曲從業者和戲曲愛好者的參與、堅守和無私奉獻。許多地方戲曲的演藝人員往往也是從事農業勞動的百姓,他們大部分人白天挽起褲管是“泥腿子”,晚上放下褲管搖身一變就成了“臺柱子”,有的人為此堅持了幾十年,從未間斷。甚至在地方戲曲遭受現代娛樂方式、現代生活方式等強烈沖擊甚至瀕臨消亡的情況之下,也還有一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藝術家在堅守著,不計付出,不計報酬。“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人之大教師也。”②他們的這種執著和無私奉獻,擔得起當代地方文化傳承楷模的稱號。此外,地方戲曲的演出也無不體現著這種良好的社會風貌的培育,如廣西田林縣連續十幾年舉辦壯劇文化藝術節,豐富了當地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甚至有些村落由曾經的“賭博村”變成了壯劇藝術表演典型村,鄉村社會風氣明顯改觀。
三、地方戲曲助推鄉村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在加強保護與傳承地方戲曲中助推鄉村文化建設
地方戲曲價值的實現除了依靠單純的表演,還需要動員社會力量的參與,如地方政府、社會、學校、表演團體、個人等方面形成合力,參與到保護和傳承地方戲曲的行列中,以持續發揮地方戲曲的德育價值。首先,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挖掘資源、搭建平臺等措施,為地方戲曲提供傳承發展的重要保障。以廣西田林縣為例,田林縣是“中國壯劇之鄉”,當地政府重視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為此打造的“壯劇文化藝術節”為北路壯劇在田林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全縣鄉鎮壯劇展演活動頻繁,壯劇藝術水準提高,發展路徑寬廣,媒體效益明顯;參與人數不斷增多,壯劇在鄉村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其次,表演團體和個人是地方戲曲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傳承基地的建立,加強了對地方戲曲表演團體和個人的培育及藝術指導,在提高地方戲曲樂隊、編劇、表演者等水平的同時實現德育價值。再次,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應有的擔當和責任。一方面,將地方戲曲劇團、戲曲藝人請入校園,借力“戲曲進校園”活動,以展演、興趣班、交流等方式,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實現地方戲曲的德育價值;另一方面,引入地方戲曲素材,作為各類課程的德育資源,以實現地方戲曲的德育價值。
(二)在加強地方戲曲內容創新中助推鄉村文化建設
戲曲內容是地方戲曲實現德育價值的重要因素,傳統的地方戲曲劇目如《天仙配》《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打金枝》《女駙馬》《花木蘭》《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等,往往包含著才子佳人、精忠報國、道德教化等內容。地方戲曲有地方化、生活化、娛樂化、情感化的特點,當代地方戲曲如能結合時代精神創新戲曲內容,通過挖掘鄉村建設中的生態文明、精準扶貧、帶頭致富等故事,編寫和演出切時如需、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的劇目,戲曲表演則更能貼近百姓生活,更能引起觀眾共鳴,從而實現德育教化作用。廣西賀州山歌劇《趕圩》反映的就是地方干部幫助百姓推廣稻米,帶領百姓發家致富的故事,深受百姓喜愛。廣西現代壯劇《第一書記》,以第一書記深入貧困地區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一名女博士兩年的扶貧工作生活,展現了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也展現了廣西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喜人成績。該劇獲得廣西戲劇展演桂花劇目金獎,參加了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會演。諸如此類具有強烈時代感、青春時尚元素的劇目內容,往往能夠讓傳統戲曲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使得新時代干部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銳意進取、情系人民、扎實奉獻的模范品格得到宣揚。
(三)在加強載體創新中助推鄉村文化建設
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新媒體的興起等外部因素,讓一時仍舊保持傳統現場演出、現場觀看的地方戲曲表演受到極大的沖擊,保護與傳承氛圍不夠濃厚、演出內容更新不及時、傳播形式創新不足等內部因素也使得地方戲曲觀眾群體受限。因此,加強載體創新,在傳統刻錄光盤的基礎上,加強數字化傳播,利用新媒體如快手、抖音、微信、微博、網絡平臺等載體直播,讓觀眾不分天南地北,不分線上線下,足不出戶就能觀看各地戲曲演出,這將有效地擴大地方戲曲的傳播范圍。同時,直播可以呈現戲曲表演的全過程,可以提高觀眾的體驗感,增強地方戲曲的演出效應。2020年4月,《桂林有戲》組織、策劃在“京東直播間”進行直播,正式演出前即開始直播演員上妝、幕后準備花絮等環節,整場演出集中展現了廣西文場、桂劇、彩調等表演形式,觀眾掃碼即可觀看,直播當天,在線觀看人數從40多萬飆升到90多萬。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觀眾可以實時在線參與點贊或評論等,通過此次《桂林有戲》的直播活動,觀眾對戲曲演出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戲曲演員對表演有了更多的成就感。觀眾既有感于演員的辛勞,也有對戲曲服裝、妝容的贊嘆,更有對戲曲內容的品味。諸如此類全方位的戲曲演出和觀看體驗,使得地方戲曲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獲得持續發展,有助于地方戲曲德育價值的有效發揮。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結合了地方優秀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地方戲曲,其重德尚善的戲曲內容、以戲弘道的藝術傳承、怡情悅志的表演過程,于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文明鄉風的培育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地方戲曲的保護與傳承、內容創新與載體創新上發力,有助于地方戲曲德育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
作者簡介:吳秋燕,桂林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7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廣西壯劇與壯族地區鄉村文化建設的互動研究”(項目編號:17CMZ003)研究成果,廣西鄉村文化振興研究系列論文之一。
①陳敏主編:《藝術與德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第2、45-46、45頁。
②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一)》,中華書局,1960。
③〔明〕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徐朔方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127頁。
①陳敏主編:《藝術與德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第2、45-46、45頁。
②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一)》,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