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李春盛


2016年底,一條承載著中老兩國最高領導人囑托與期待的鐵路——中老鐵路舉行全線開工儀式,鐵路全線采用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建設。
如今,這條鋼鐵巨龍已盤桓延伸在崇山峻嶺、莽原叢林中。俯瞰鐵路沿線,原始森林郁郁蔥蔥,密林之中散布著64座銀白色的通信鐵塔,被當地人稱作“大山中的燈塔”。這些由中國鐵建電氣化局承建的通信鐵塔,是項目部全體員工奮斗411天的結晶,也是中老鐵路磨萬段重難點工程之一。
一手抓防疫,一手保進度
項目部人員進場后不久,老撾就暴發了新冠肺炎疫情。面對洶涌來襲的疫情,保證員工生命安全是首要任務,但中老鐵路的建設不能停,必須要一手抓防疫,一手保進度。項目部立即成立疫情防控應急小組,在沿線設點,一邊因地制宜地開展防疫工作,負責疫情應急處理和協調防疫物資等;一邊爭分奪秒地推動工程建設進度,積極開展接口對接、場坪移交、物料進場等工作。全面落實“強隔離、零感染、兩不誤”的防疫、生產任務。
項目部把疫情常態化當成基礎工作,及時宣傳最新動態,做好心理疏導,努力使每一位員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具體工作中;每個工點實行專人包干負責制,確保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和工作狀態。
在老撾人民抗擊疫情期間,項目部積極響應中老鐵路項目聯合黨工委“抗擊疫情 希望同在”的倡議,以不同方式開展愛心捐款,26名員工共計捐款人民幣11000余元。同時,項目部積極協調國內防疫物資,向當地政府捐贈了20萬個防護口罩,多次以公益方式為所在地村委會募捐防疫物品。
翻山越嶺,扎根無人區
中老鐵路沿線地理條件復雜,外部環境惡劣,橋隧比達到63%。有人說,中老鐵路不是鋪出來的,是架出來的、是挖出來的。
瑯勃拉邦至嘎西之間的沙拉巴土無人區位于深谷之中,一條僅幾公里長、海拔高差卻達到1200多米的施工便道就是連接谷底和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便道一側是深不見底的懸崖。而管段內另外一處在湄公河半島的無人區,人員、機具和材料進出都需要乘坐渡船橫跨湄公河。中國鐵建電氣化局的技術員每天都要在原始叢林里來回穿梭,不僅酷暑難耐、口干舌燥,還時常擔心熊、老虎等猛獸和蝎子、毒蛇、螞蟥的出沒。曾有人一天之中被螞蟥叮咬三次,幾次碰上花紋艷麗的毒蛇。在無人區工作的員工出門都必穿筒靴,隨身帶著藥品。
由于往返不便,員工們便住進了大山里。無人區里無人、無水、無電、無食物,更別談手機信號了,這不僅造成施工調配的諸多不便和聯系困難,就連日常生活用品也要到往返需要半天時間的山外村子里去購買。這樣的日子,這些8090后的男娃子一待就是幾個月。
在條件如此艱苦的無人區,技術人員完成了前期的接口對接、圖紙審核、技術聯絡、場坪移交等工作,通信鐵塔工程得以火速開工,為推動中老鐵路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排除萬難,保障材料供給
中老鐵路全線采用中國標準,鐵路設備基本產自中國,絕大多數物資設備依賴國內采購發運。受疫情影響,老撾海關關閉,貨物運輸受限,給現場施工帶來了很大挑戰。對此,中國鐵建電氣化局不斷優化海外物資管理制度,從多個方面入手,解決材料短缺困難。
首先,積極與老中鐵路公司、老撾當地政府協調,開辟中老鐵路物資設備綠色通道。在磨憨口岸設置專業團隊進行物資清關工作,理順清關過程中存在的障礙,縮短清關時間。團隊平均年齡僅32歲,是一支專業技能優秀、活力十足的年輕隊伍。其次,盤活庫存,杜絕損失浪費,加大設備的修廢利舊工作,同時協調國內購置新的工程設備,并將設備資源依照需求調配給各個工點,做到設備利用率最大化。再次,擴大當地可利用物資的采購范圍,通過加大通用性較強的物資采購,降低物資運輸時間和成本,減輕對國內物資的依賴程度,保證現場施工順利進行。最后,積極與海關、地方政府、第三方檢測等部門溝通交流,暢通運輸渠道。同時選擇有實力的貨運公司,爭取縮短運輸周期,最大限度保障現場生產需求。
機具材料運到老撾以后,面臨的又一大難題是如何運輸到施工現場。通信鐵塔、水泥電桿等大都位于遠離城市道路的直放站和基站中,大型機械無法進入,運輸、組立、開挖和澆筑都只能依靠人工。
許多洞外直放站的場坪都位于隧道口附近,有的場坪更是坡長達到20米,坡度約45度,大型機械無法進入,重達1.2噸的水泥電桿只能依靠人抬繩拉。施工人員用繩子拴住水泥電桿,三腳架穩固在坡頂,利用倒鏈一點點向上牽引。把水泥電桿從坡底移至坡頂場坪上就要用一上午的時間,這只是一個高12米、重1.2噸的水泥桿,更不用說那些處于高坡峭壁上動輒二三十米高的通信鐵塔管體,施工難度之大難以想象。
風雨同舟,鞏固中老友誼
中老兩國人民傳統友誼源遠流長,中老鐵路的建設則是新時代中老傳統友誼的新象征。為了鞏固這份深厚的友誼,項目部自進場之日起就積極幫扶當地人民,從解決就業到援助抗疫物資,獲得了越來越多當地老百姓的認可,成為民心相通的友誼使者。與此同時,當地老百姓也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與中國員工共渡難關。
隨著雨季的到來,整個老撾都籠罩在霧雨中,施工現場大雨加小雨,暴雨加太陽雨,施工便道一片泥濘。有一次,運輸鐵塔管體的貨車被困在淤泥中,因為載重量過大,車輛越陷越深。這時,周圍的村民自發組織起來,把自家的平板車、牛車、拖拉機都推了出來,冒著傾盆大雨與中國員工一起轉運材料。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在中老鐵路的建設中,中國鐵建電氣化局深度參與到施工建設中,不僅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培訓老撾籍技術人員,鍛煉老撾籍員工的鐵路施工技能,持續為中老鐵路輸送技能型人才,讓中國鐵路品牌深入當地民眾心中,在“一帶一路”上為中國品牌增光添彩。
At the end of 2016, the groundbreaking ceremony of the China-Laos Railway kicked off. This railway is a project embodying the instruc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It is constructed with Chinese technologies and standards.
Today, this “steel dragon” crawls through mountains, wilderness and forests. Along the railway, 64 silver-white communication towers, known locally as “lighthouses in the mountains”, shimmer in the sun amid lush virgin forests. These communication towers, constructed by th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lectrification Bureau Group Co., Ltd., come from 411 days of hard work by all the staff of the Project Department, and constitute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jects in the Boten-Vientiane Section of the China-Laos Rail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