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張雪 尹伊


2021年4月11日,中老鐵路蓬洪牽引變電所首件工程觀摩會在老撾召開,老中鐵路公司、中國中鐵中老鐵路建設指揮部、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集團公司等單位代表參加觀摩會。各方對蓬洪牽引變電所的設計方案、施工工藝、工程質量進行了全面觀摩,對牽引變電所的設計技術、施工質量、設備可靠性、細部工藝等開展了全面檢查。
老中鐵路公司總經理肖乾文表示,作為中老鐵路第一座牽引變電所,蓬洪牽引變電所整體的感觀、創新的技術、美觀的工藝,將作為四電相關單位的模板。此次觀摩會為中老鐵路全線四電工程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奠定了基礎,也為中老鐵路“電通”邁出堅實一步。
環保之路:外部電源從無到有
中老鐵路是老撾第一條電氣化鐵路,蓬洪牽引變電所則是老撾第一座牽引變電所。據中鐵二院中老鐵路設計總體陳建國介紹,中老鐵路初期計劃新建10座110kV牽引變電所,作為電氣化列車的能量之源,其設計、建設質量是列車安全、可靠、穩定運行的重要保證,將使老撾進入“鐵道電氣化時代”。
海外電氣化鐵路工程是否成功,外部電源是五大要素之一。中老鐵路電氣化工程,也是從解決第一個難題——“有沒有電”開始起步的。
2010年,中鐵二院電化院工程師、現任供變電所副所長李劍第一次踏上了老撾這片陌生的土地。如何讓中老鐵路接通電,初到老撾的李劍一籌莫展。通過各種渠道,他聯系上老撾電力公司(EDL)并與老撾電力公司發展部召開了討論會。會上,李劍介紹了中老鐵路的規劃和電網需求,老撾電力公司也拋出了他們的問題:“電是怎么送到列車上去的?”當時老撾只有3.5km長的內燃鐵路,工程師們對電氣化鐵路缺乏了解。在李劍介紹了中國的電氣化鐵路發展歷程、常規用電和鐵路用電的技術要求和區別后,老撾電力公司的工程師們終于知道了電氣化鐵路和電力電網的關系。
作為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的設計單位,中鐵二院在類似中老鐵路的復雜艱險山區、外部電源薄弱環境下的鐵路電氣化工程設計上,有著無可比擬的豐富經驗。在中老鐵路規劃階段,中鐵二院就針對中老鐵路電氣化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開展了系列專題研究。副總工程師林宗良指出,內燃牽引的各項污染物指標是電力牽引的數倍至數十倍,相比內燃牽引,采用電力牽引污染顯著降低,碳排放量減少,對大氣環境幾乎沒有污染。尤其與老撾以水電為主的電網相結合,從發電到用電全過程實現環保,外部電源與鐵路同步建設,既能夠實現與環境友好協調發展、保證綠水青山,又能夠實現沿線工業體系的能源基礎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共同發展。這也是中鐵二院在成昆、南昆等艱險山區電氣化鐵路工程實踐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中老鐵路及其沿線電網的建成,也必將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留住老撾的“金山銀山”。
2010年,中老鐵路沿線電網還一片空白。在老中鐵路公司統籌領導、集團公司統一指揮下,中鐵二院與老撾電力公司反復溝通、協同工作,終于促成老撾北部電力系統網架按照中老鐵路形成的經濟走廊開展規劃建設,避免了重復投資。2015年,其主干網架提前完工,為中老鐵路電氣化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艱苦談判,確定了外部電源投資全部由老撾電力公司出資并形成了會議紀要,成為后來電氣化工程各階段研究及批復的基礎。
創新之路:中國電氣化標準落地生根
進入2015年后,中老鐵路建設加速,供變電所所長陳剛擔任站后副經理、副總體,帶領中老鐵路電氣化團隊開展了艱苦的工作。為順利推進中老鐵路牽引變電站的建設,陳剛和接觸網所總工陳科、專業設計負責人劉孟愷、張雪、仵宇寧、張安洪等多次奔赴老撾,會同老中鐵路公司業主、老撾電力公司及外電設計院對全長400多公里沿線10座牽引變電所所址逐一進行現場踏勘。
沿線的無人區、密林、高溫酷暑等,都是踏勘人員面臨的重大挑戰。雨季的老撾暴雨連連,山區的道路常常被水淹沒,小道變汪洋,這給現場踏勘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為按時完成任務,踏勘人員的車輛在水中熄火,他們依然選擇冒雨步行。經過中老鐵路建設者的艱苦努力和精心設計,全線10座牽引變電所一次選址、一次定位,為征地拆遷、外電建設等工作打下了基礎。
中老鐵路是一條采用中國標準建設的電氣化鐵路,但老撾電網的額定電壓為115kV,具體技術參數與中國存在差異,在電化院總工鄧云川,副總工何宏國、李朝陽的帶領下,懂技術、會英語的年輕同志站了出來,張雪、楊雪凇等新一代電化人與老撾電力公司、電力設計院開展了多次會議討論,通過溝通技術標準和艱苦談判,確定了鐵路與電網接口的系列設計及設備電氣標準,使中國電氣化鐵路標準在老撾落地生根。
決勝之路:不畏疫情逆行一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時,中老鐵路建設進入四電施工的關鍵階段,現場接口問題多、技術難度大,大量技術問題急需專業技術人員前往現場解決,陳剛、張安洪等電氣化人毅然接受任務,踏上了前往老撾首都萬象的征途。為了盡快前往中老鐵路建設第一線,陳剛瞞著家人一次性接種了兩支疫苗。他說:“我擔心疫苗效果還沒起作用,但我是供變電所黨支部書記,我不上誰上?”毫無退意的他,展示了中鐵二院電化人的擔當。
剛過隔離期,陳剛立即率領中鐵二院站后專業人員梳理全線技術問題,并會同老中鐵路公司、各施工單位連續作戰,往返全線各工點逐一處理技術問題。老撾旱季,烈日炙烤著大地,口罩和安全帽更是給悶熱的天氣加了一把火。但以陳剛為首的中鐵二院人依舊堅守著,與疫情“搶進度”,通過技術引領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現場問題,四電建設捷報連連。
2021年,中老鐵路上一座座牽引變電所建成、驗收并實現送電,中老鐵路這條堅實的“中老友誼長廊”成為“一帶一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As the designer of China’s first electrified railway,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has unparalleled experience in the design of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projects in an environment with weak external power supply in complex and dangerous mountainous areas similar to China-Laos Railway. During the planning stage of China-Laos Railway, CREEC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pecial studie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electrification project. Deputy Chief Engineer Lin Zongliang said that the indicators of pollutants in internal combustion traction are several to dozens of times those of electric traction. Compared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traction, the use of electric traction will reduce pollution significantly. With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almost no pollution is caused to the atmosphere. In particular, the combination with Laos’s power grid featuring hydropower will realiz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from power generation to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he simultaneous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and external power supply can maintain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chiev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energy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along the railway. That is also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btained by CREEC in the practice of electrified railway engineering in Chengdu-Kunming, Nanning-Kunming, and other perilous mountainous areas. The completion of China-Laos Railway and the power grid along it will not only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preserve the “invaluable assets” of L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