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先生

2019年年底,我告別了傳統的打工人生活,搭上時興的平臺經濟快車,正式成為另一種打工人:一名全職美食視頻博主。
在視頻平臺興起之前,博主(blogger)多數指的是文字為主的博客內容生產者,然而到了視頻平臺興起的年代,視頻博主(vlogger)更多指的是視頻內容生產者。成為全職視頻博主并不是我一蹴而就的決定,在這之前的好幾年時間里,我都過著白天給老板打工、晚上給自己打工的雙重“打工”生活。
拍美食視頻,經營美食博客,一開始純粹是出于興趣。我一直喜歡做飯,不同國家的菜系都會有涉獵,所以經常在不同網站取經,看多了其他博主的分享,身邊很多朋友也對中餐十分感興趣,于是熱愛美食的自己也終于開始嘗試回饋社群,希望與外國朋友分享中國和亞洲美食,并開始著手制作與美食相關的內容。
當然,我只是一個烹飪愛好者,沒有專業餐飲背景,也沒有互聯網推廣經驗。開始的時候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無論是烹飪技巧還是內容制作,自己都是在家里邊拍邊寫邊學。先從經典菜式做起,我一開始只是和身邊朋友分享,然后一點一滴地積累經驗和受眾。
因為缺乏經驗,而且純粹以興趣為推動,我的背后沒有團隊,初期內容非常粗糙,沒有精美的視頻和圖片,點擊量也不高。剛開始的一年多里,我有好多次都差點放棄,不過想想收到的為數不多的粉絲鼓勵,又給了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白天社畜生活再累,晚上回到家還是繼續做菜做內容。
就這樣持續了兩三年,我還是漸漸摸索和積累了一定的運營經驗,同時也逐漸建立了一定的粉絲基礎,加上自己需要的消費和生活成本也不高,博主的收入終于足以支撐我的生活和開銷。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我辭去了原來的工作,變身全職的內容創作者,投入平臺經濟的大潮。
全職視頻博主的工作頻率是怎么樣的?就我自己來說,不同視頻拍攝和制作所需要的時間差別很大,和選題、內容、拍攝難度都有關系。但因為要保持更新頻率,一般拍攝需要三天到一個禮拜,后期制作也大概要同樣的時間。有些重磅視頻的話,需要的制作前后期時間會更長。
TikTok博主的視頻收入十分有限,百萬觀看量的視頻帶來的收入大概只在人民幣100~300元。

前腳剛辭職,后腳新冠疫情襲來。世界各國的千家萬戶生活停擺,全球人民開始了宅家生活。疫情對世界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而對于包括我在內的眾多內容創作者來說,疫情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看待社交媒體和內容平臺的方式。
網絡平臺從眾多“娛樂方式”之一,變成了最主要乃至替代了電視等傳統觀看方式的媒介,也讓“博主”“主播”“網紅”變成了被廣泛認可的職業。
回顧疫情初期,一開始大家手足無措,在混亂中搶不到廁紙的我,和很多內容創作者一樣也短暫停更了十天半個月。但網絡的力量很快開始展現,在足不出戶的時間里,閑得發慌的全球人民很快朝向了YouTube、Instagram和TikTok(抖音海外版)等媒體和短視頻平臺,除了刷社交媒體自娛自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己創作并上傳內容,一時間主要的社交媒體平臺涌現了大量新的賬號和視頻。
在視頻平臺上,你能看到墨西哥的奶奶教你做塔可玉米餅、印尼的媽媽教你做“辣死你媽”(NasiLemak)椰漿飯、泰國的拳擊教練教你打拳的腳法和站姿、生活在巴厘島的瑜伽教練每天在稻田邊指導你做瑜伽、法國的小姐姐教你區分讓人眼花繚亂的藍芝士、意大利的老爺爺教你做傳統西西里披薩……
除了普通人拍的視頻,大量演藝界人士也認識到了互聯網平臺的力量,從麥當娜到麻辣雞(美國女歌手妮琪·米娜),紛紛從高不可攀的“名人”,變身在家拍視頻的一員。可以說,新冠疫情進一步打破了傳統媒體原有的秩序和話語權,所有人都可以是主角,所有人都可以有觀眾。
那為什么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內容平臺能有如此吸引力?除了能夠為普通人提供舞臺和觀眾以外,能夠為內容創作者提供收入,更是一個重要原因。

YouTube的冰淇淋創作博主Gil Grobe
面對同樣有利可圖的海外平臺,這幾年出海征戰國際平臺的國內博主不在少數。
目前,國際上主流的社交媒體和內容平臺,有YouTube(俗稱油管)、Instagram(小紅書最愛的Ins風的發源地)、TikTok(抖音海外版)和Twitch(游戲直播平臺)等。這些平臺各有側重,比如油管和嗶哩嗶哩相似,主打長視頻;Instagram以圖片結合60秒以內的小視頻為主;TikTok和抖音一樣,都是短視頻平臺;至于Twitch,則較為類似虎牙和斗魚等側重于游戲的直播平臺。
和國內網絡達人以直播帶貨為主的經營模式不同,這幾個平臺有不同的變現模式,大致可分為收入分成、贊助代言和觀眾打賞三種。
谷歌旗下的視頻網站油管作為行業老大,擁有堪稱業界最具良心的收入分成計劃,每月基于當月視頻播放量計算的廣告費,由平臺與博主平分。很多在油管起步的博主,在發展壯大成為大型博主后,廣告收入非常可觀,甚至足以發展為簽約多個博主的媒體制作公司。優厚的分成自然吸引了大量優秀的創作人,平臺本身也不斷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優質內容,逐漸發展為目前為止無可匹敵的一方霸主。
短視頻平臺TikTok也有收入分成計劃,但受平臺算法、視頻時長和收入分成比例限制,TikTok博主的視頻收入十分有限,百萬觀看量的視頻帶來的收入大概只在人民幣100~300元。
那么視頻收入有限,這些博主如何將手上掌握的流量進一步變現呢?這里就要談到贊助代言模式了。贊助代言很好理解,就是這位博主收取一定的廣告費,在視頻和博客里介紹某品牌或產品,促成粉絲購買。廣告費用一般根據粉絲量和觸及人數(Reach)計算,不同平臺、不同內容風格、甚至不同產品類別都會有不同報價。各大平臺有一定流量的博主除了獲取收入分成,基本上都會和品牌方合作進行廣告贊助代言,作為收入的補充,乃至作為主要收入。

電影《朱莉與朱莉婭》劇照,劇中女主茱莉通過電視節目學習做菜,并寫博客記錄每日進展
除了傳統的收入分成和廣告費用,近幾年興起的打賞模式,也逐漸成為了博主的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打賞模式常見于直播平臺,尤其是游戲主播如果在其他視頻平臺播放游戲內容,很可能會因觸發版權規則(如“侵犯游戲公司視覺版權”)而無法獲取廣告收入。那么,直播平臺建立粉絲直接打賞渠道,主播可以獲得大部分打賞收入,平臺抽取少量傭金,則很好地為某些類別的博主提供了一個較為可靠的收入來源。
面對同樣有利可圖的海外平臺,這幾年出海征戰國際平臺的國內博主不在少數。最有名的如李子柒,另外還有滇西小哥、美食作家王剛等。面對平臺制度不同、文化差異和語言隔閡等,大部分出海的博主背后基本都會有團隊運營,其中又可以分為自建團隊、簽約經紀和代理運營等。
自建團隊很容易理解,就是有一定經營和創作規模的博主自己成立媒體公司,招兵買馬,由專人負責海外平臺的投放和管理。這種方式的成本較高,但好處是博主自己對營運有絕對的控制權。
至于簽約經紀就是我們常說的簽約MCN,同樣也是一種常見方式。MCN屬于新興業態,業內機構良莠不齊,近幾年更出現了不少博主與MCN出現糾紛的報道。當然,找到好的MCN對內容創作和推廣也確實會有不少幫助。對于考慮簽約MCN的博主,我的建議是深入了解該MCN機構的可信性和經營情況,認真審視合約條款,以保證自己創作作品的版權和利益。
另外,近一兩年又出現了一種代理運營方式,基本邏輯是博主無需簽約經紀人,但授權某公司為你運營海外平臺,負責上傳內容和管理社交媒體等(俗稱搬運),收入則與運營公司分成。這種方式比較簡單便捷,適合單打獨斗的中小型博主。
互聯網、社交媒體和內容分享平臺,已然成為了我們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創作工作雖然誕生時間不長,但業已成為現代“正經”職業的一種。面對這個新興市場和行業,以及身處這個高喊“流量為王”的時代,無論是嘗試涉足內容創作的小白,還是已經開始踏上創作之路的博主,作為沒有資本加身的個人創作者,我們往往很容易在追逐流量的大潮中迷失。但只要堅守初心,找到自己獨特的聲音,享受創作過程中的樂趣,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KOL”。
責任編輯 何任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