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有 趙曦 冷春旭 李曉娟 陸杰 黃元炬 王春 趙楊 趙偉 王珣

摘 要:籽用南瓜種植廣泛,是人們常吃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不僅有較高的食用和營養價值,還具有藥用價值,南瓜全株皆可供藥用。如何解決好籽用南瓜在種植過程中因辣椒疫霉菌導致的產量減損,是當前籽用南瓜生產關注的焦點。因此,探索籽用南瓜辣椒疫霉防控技術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文闡述了籽用南瓜辣椒疫霉菌的致病機理,介紹了黑龍江省籽用南瓜辣椒疫霉菌防控技術,對籽用南瓜辣椒疫霉菌防控技術發展進行了展望,為今后黑龍江省籽用南瓜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辣椒疫霉菌;籽用南瓜;木霉菌;南瓜疫病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126-03
Abstract: Use seed-used pumpkin is planted widely, people often eat one of the important vegetable crops, not only has high nutritional value of food and also has medicinal value, pumpkin plants for medicinal, the whole pumpkin plant can be used for medicine. How to solve the seed of pepper caused by the fungus in the process of planting production loss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use pumpkin seed production.Therefore, it i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eed squash Phytophthora capsici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Phytophthora spp. for seed was describ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Phytophthora spp. for se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propos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Phytophthora spp. for seed in was prospect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afe production of seed-used pumpkin in the fu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Phytophthora capsici; Seed-used pumpkin; Trichoderma strains; Squash blight
1 辣椒疫霉菌簡介
1.1 起源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a Leonian)是一種世界性且具有毀滅性的植物病原菌,寄生在世界范圍內的花卉、林木植物以及農作物中[1]。辣椒疫霉菌是于1922年由美國新模型農業研究站LE-ONIAN首次鑒定和描述的,命名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并確定寄主有葫蘆科、豆科、茄科及其他多年生草本植物[1]。
1.2 危害特點 南瓜疫病是由鞭毛菌亞門真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侵染引起的,病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4~26℃[2],在高溫且多雨的夏季有利于疫病的發生,尤其是陰雨連綿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迅速蔓延的田間病害,造成受害作物成片死亡[3]。
辣椒疫霉菌是我國南瓜主產區的嚴重病害,辣椒疫霉菌引起辣椒莖部、葉片、果實呈暗綠色水漬狀,當濕度較大時會有白色菌絲層出現,最終導致壞死。該病菌給全世界的蔬菜產業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現廣泛分布于遼寧、黑龍江、吉林、北京、湖南、上海、山東、甘肅、云南、新疆、青海、臺灣、內蒙古等地區,尤其給長江中下游地區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失 [4]。
辣椒疫霉菌作為來年病害發生的初侵染源,主要以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在土壤中或殘留在地上的病殘體內越冬。卵孢子存活于土中的病殘體內,可存活3年之久,在達到適宜的環境條件時,植物的根系或地下部分可被萌發的卵孢子侵染,或萌發后產生孢子囊并釋放出游動的孢子,經灌溉或雨水傳播至地上植物的果實、莖葉部發病。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短短幾天內辣椒疫霉菌就可以在所入侵植物寄主的病害部表面產生大量的孢子囊,并且釋放出游動的孢子。這些孢子將隨帶病菌的苗木、土壤、風、灌溉水和雨水進行擴散傳播[5]。
2 辣椒疫霉菌的防控方法
2.1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控制辣椒疫霉菌的重要手段,防控效果明顯,見效快。但應注意的是,辣椒疫霉菌對化學殺菌劑的抗性也在不斷地增強,隨著化學藥劑使用量的不斷加大,對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產生了不利影響。主要的化學防控藥劑如表1所示[6-19]。
2.2 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控辣椒疫病是一種環境友好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對辣椒疫霉菌具有的拮抗作用,這種方法對于黑土地保護也是有利的。目前主要有木霉菌和芽孢桿菌,這2種菌因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較快的繁殖速度,并且可以產生對植株具有促生作用的有機酸、酶以及抗菌肽等代謝物,這些代謝物對病原菌具有寄生作用[7-8]。試驗證明,土壤中氨氧化細菌(AOB)數量在DMPP作用下受到抑制,并在較長時間內使得銨態氮濃度保持較高的水平,硝態氮含量則顯著的下降,而土壤pH上升,致使土壤中疫霉菌數量顯著下降,辣椒疫病的發病率下降[24]。
3 籽用南瓜辣椒疫霉菌的防控措施
3.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的籽用南瓜品種,無病種子,培育無病狀苗。孫文秀等[21]研究表明,大部分辣椒疫霉菌的菌株遺傳分化與位置區域沒有直接關系,由此證明,選用抗病性強的籽用南瓜品種至關重要,除了常規育種方法外,還可以利用分子育種等方法快速培育新的抗病性強的籽用南瓜品種。
3.2 種子處理 播前可以選用4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4%拌種;或者用30%惡霉靈水劑1200~1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浸種30min后清水浸種6h,催芽播種[17-20]。
3.3 土壤消毒 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30%惡霉靈水劑1200~1500倍液對土壤進行殺菌消毒[19]。
3.4 合理間作 選擇通風好地勢高的地塊,排水性好的沙土地種植南瓜,地塊應盡量遠離辣椒、瓜類、西葫蘆等易感病的作物,同時也應避免與甜菜茬、茄科作物等葫蘆科蔬菜作物重、迎茬。與小麥、玉米等非瓜類作物輪作,以3年以上為宜[18-19]。利用作物間作或混作來增強農田生物多樣性是持續實現對病害控制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利用玉米和辣椒多樣性種植的化感作用建立防病機制逐步得到證實。試驗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玉米和辣椒間作所產生的化感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辣椒疫霉菌在作物之間的傳播,其主要作用機制是致病菌的游動孢子能夠被玉米發達的根系所吸附,同時分泌一些能夠抑制孢子的萌發化學物質,甚至疫霉菌產生的孢子會被裂解,從而有效控制辣椒疫病[22-23]。
3.5 科學田管 田間管理應避免田間漬水,中午高溫時不可澆水,嚴禁浸灌或串灌;進入高溫雨季,要注意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雨季應控制澆水、防止田間濕度過高或濕氣過大并及時檢查植株根部,發現異常要灌根和噴灑藥劑。要多次田間觀察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及時清理死株、病葉、爛瓜等并帶到田外進行深埋或燒毀處理,在病穴周圍澆注藥液或撒石灰粉滅菌消毒。南瓜果實膨大以后可以采用稻草等墊瓜,避免果面直接接觸地面[16-19]。
3.6 及時開展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可選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1%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600~800倍液等噴霧或灌根防治,效果明顯。
南瓜進入生長中、后期,可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600~8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8%甲霜胺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可選用以上藥劑中2~3種輪換噴霧使用,每7~10d噴1次,連灌3~4次防止病菌再侵染。采收前3d停止用藥[15-20]。
4 展望
籽用南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但南瓜疫病的頻發是造成南瓜減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挫傷了農民種植南瓜的積極性,致使近幾年南瓜的種植面積大幅度縮減。目前,木霉屬真菌活體在南瓜疫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優勢,針對木霉屬真菌以次生代謝產物為主的生物藥劑開發將是未來新型藥劑發展的重要方向。對于單一木霉真菌與植物病原的拮抗機制已經基本了解,但是對于多種菌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機制研究也將成為未來的研究難點。生物制劑防控辣椒疫霉菌的防控效率因受多方面影響不易把控,因而化學藥劑和生物藥劑的聯合施用技術也是未來研究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席亞東,陳國華,謝丙炎,等.不同木霉菌株對辣椒疫霉菌的防控作用[J].北方園藝,2016(21):115-119.
[2]張政兵,高必達,程毅,等.辣椒疫霉菌的致病力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7(08):40,42.
[3]武華國.辣椒疫病病原特征特性、害循環及其防治措施[J].湖南農業科學,2000(5):35-36.
[4]李萍,張茜茹,吳亞,等.辣椒疫霉產孢能力與致病力的相關性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4):78-79,82.
[5]SUJKOWSKI L S,PARRA G R,GUMPERTZ M L.Temporal dynamics ofphytophthora blight on bell pepper in relation to the mechanisms of dis-persal of primary inoculum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in soil[J].Phytopa-thology,2000,90:148-156.
[6]彭玉梅,黃玲芝,裴冬麗,等.辣椒疫病致病因子及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瓜菜,2020,33(09):7-11.
[7]葉旻碩,俞鍵烽,馬艷,等.不同微生物菌劑對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及對土壤性狀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19,35(04):811-817.
[8]韓長志.植物病原拮抗菌木霉屬真菌的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2016,32(04):946-952.
[9]張東海,張莉,楊德松,等.第十師籽用南瓜病蟲害調查及防治[J].新疆農業科技,2018(03):45-46.
[10]李霞.淺談籽用南瓜疫病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2012(12):36-37
[11]溫玲,趙丹.寒地露地南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瓜菜,2017,30(04):52,57.
[12]王金玲,王秀巖,李慧姝,等.青岡縣南瓜栽培中常見病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7):101,104.
[13]劉金庫,張洪偉,馬莉莉.青岡縣籽用南瓜常見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7(23):99,101.
[14]張琦,朱宗源,張繁琴.辣椒疫霉菌在山西省土壤中的季節性變化[J].山西農業科學,2000(04):65-67.
[15]王斌斌.南瓜疫病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化農業,2011(03):9-10.
[16]江錚.南瓜根莖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現代園藝,2018(09):157-158.
[17]李安勇,歐陽美,高思玉.南瓜疫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上海蔬菜,2016(02):48.
[18]王立梅.南瓜疫病的識別與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4(11):5.
[19]劉英,汪磊.黑龍江省籽用南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吉林蔬菜,2014(Z1):34-35.
[20]王迪軒,王佐林.南瓜疫病的顯微鏡檢識別與綜合防治[J].農藥市場信息,2016(17):56-57.
[21]孫文秀,張修國,賈永健,等.不同地區辣椒疫霉菌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J].植物病理學報,2005,35(4):340-344.
[22]李怡文,白水欣,字變仙,等.玉米和辣椒單間作調控根圍土壤細菌降低病害的效果和機制初探[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20,35(05):765-774.
[23]YANG M,ZHANG Y,QI L,et al.Plant-plant-microb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soil-borne disease suppression onamaize and pepper inter-cropping system[J].PLos One,2014,9(12):e115052.
[24]曹云,王光飛,郭德杰,等.DMPP增強碳酸氫銨防控辣椒疫病的效果與機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24(10):1382-139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