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

2021年6月13日,人們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慶祝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新華社圖片)
2021年6月,以色列政壇經歷了政治“地震”,長期執掌以色列政權的內塔尼亞胡下臺,讓位于年輕的以色列右翼政治人物納夫塔利·貝內特;利庫德集團連續十多年主導以色列政壇的局面被打破,由“擁有未來”黨、統一右翼聯盟等8個政黨組成的執政聯盟上臺執政。執政聯盟內政治光譜包含左翼、右翼和中間黨派,凸顯了以色列政黨政治的新特征,對以色列新政府內外政策產生了新的影響。
自2021年6月以來,由中左翼政黨“擁有未來”黨領導人亞伊爾·拉皮德組建的、以右翼政黨統一右翼聯盟領導人貝內特為總理的執政聯盟上臺執政,以色列政黨政治呈現出新的特征。
首先,右翼政黨獨霸政壇的時代結束,“多黨并爭”時代開啟。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政黨政治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大體可分為“一黨獨大”“兩黨競爭”“右翼壟斷”及“多黨并爭”四個時期。其中,1948—1977年是以色列左翼政黨工黨獨霸政壇時期。工黨政治人物長期擔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主要職務。1977—2006年是以色列政黨政治“左右競爭”時期,工黨和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互相競爭,輪流執政,二者成為以色列政壇的兩大政治力量。2006—2021年是利庫德集團獨霸政壇時期,內塔尼亞胡帶領利庫德集團,多次同“聯合托拉猶太主義”、統一右翼聯盟、“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和沙斯黨等右翼黨派組成執政聯盟,主導以色列政局。2021年6月,以色列政黨政治迎來“多黨并爭”的新時期。貝內特領導的執政聯盟由統一右翼聯盟和“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中間黨派“新希望”黨、“擁有未來”黨、藍白黨、左翼政黨工黨、梅雷茲黨及阿拉伯人政黨“聯合名單”黨等在內的8個政黨組成。其中,工黨是近十年首次進入內閣,而“新希望”黨、梅雷茲黨和“聯合名單”黨則是歷史上首次進入執政聯盟,顯示出以色列政壇中間黨派和左翼政黨影響力增強。
其次,新生代政治人物涌現。內塔尼亞胡在1996—1999年首次出任以色列總理,自2009年3月至2021年6月連續12年擔任以色列總理,是1948年現代以色列國家建立以來擔任總理職務時間最久的政治人物,并長期主導利庫德集團。2019—2021年,以色列兩年經歷四次大選,以色列新一代政治人物迅速崛起。一方面,在利庫德集團內部,少壯派開始向內塔尼亞胡發起挑戰。2020年吉德翁·薩爾離開利庫德集團,建立新的右翼政黨“新希望”黨。2021年內塔尼亞胡下野后在利庫德內部的權威受到質疑,曾任以色列議會議長和衛生部長的利庫德集團高層尤利·埃德爾斯坦于2021年11月宣布競選利庫德集團領導人職務。除了埃德爾斯坦,其他利庫德集團高層,如前財政部長卡茨和前以色列國家安全局局長阿維·迪赫特等也要求內塔尼亞胡辭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職務。另一方面,一大批年輕的政治人物進入內閣,成為政治新星。貝內特、外交部長亞伊爾·拉皮德、司法部長阿耶雷特·沙凱德、司法部長薩爾等人此前擔任部長及以上職務的經歷較為有限,貝內特是首次擔任總理職務,而以色列交通和道路安全部長梅拉夫·米凱利、衛生部長尼贊·霍洛維茨、國防部長本尼·甘茨和環保部長塔瑪爾·桑德伯格等人都是首次擔任以色列政府部長職務。
最后,意識形態不再左右以色列政黨關系。一方面,政黨領導人間的私人關系直接影響政黨關系。8個政黨之所以能夠順利組成執政聯盟,很大程度上緣于幾位政黨領導人出于各種原因皆與內塔尼亞胡有私人矛盾。從2019年3月到2021年6月,以色列先后經歷了四次大選。盡管內塔尼亞胡多次獲得組閣機會,并邀請多個右翼政黨和中間黨派政黨組建執政聯盟,但遭到了右翼政黨“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領導人阿維格多·利伯曼、統一右翼聯盟領導人貝內特、藍白黨領導人甘茨和“新希望”黨領導人薩爾等人的抵制。貝內特、利伯曼、甘茨和薩爾等人都曾經在內塔尼亞胡政府中任職,但因權力分配和政治理念等原因后來拒絕加入內塔尼亞胡欲組建的執政聯盟,導致內塔尼亞胡的組閣動議多次流產。因此2021年6月建立的執政聯盟也被戲稱為“反內塔尼亞胡”內閣。
另一方面,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政黨合作增多。在內塔尼亞胡執政時期,左翼、中間黨派和右翼政黨的立場涇渭分明。內塔尼亞胡主導的政治聯盟幾乎都由右翼和極右翼政黨組成,而左翼、中間黨派和阿拉伯政黨則幾乎都是在野黨。在內塔尼亞胡執政時期,以色列的對外政策和國內政策,都顯示出較強的右翼政治理念,因而遭到中間黨派、左翼政黨和阿拉伯政黨激烈抨擊。貝內特政府執政后努力調節執政聯盟內部左翼、中間黨派、右翼和阿拉伯政黨之間的關系,不同意識形態傾向的政黨間的合作增多。
以色列政黨政治的新變化直接影響到以色列內外政策的走向,貝內特政府在內政和外交政策方面進行了調整。
第一,在國內政策上,以色列新政府更加重視少數族群和邊緣群體。阿拉伯人是以色列的第一大少數族群,占以色列總人口的20%以上。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同性戀人口最多的國家,特拉維夫每年還會舉行“同性戀大游行”活動。在內塔尼亞胡執政時期,右翼宗教政黨,如沙斯黨和“聯合托拉猶太主義”黨,長期把持教育、內政、宗教管理和醫療衛生等部門,政府不斷強化以色列的“猶太國家”屬性,弱化以色列阿拉伯人和德魯茲人的社會地位;在參軍、教育和醫療等領域,針對以色列同性戀群體的歧視性政策難以動搖。

2021年6月13日,以色列新任總理貝內特(右)和候補總理兼外交部長拉皮德在耶路撒冷參加新一屆政府第一次內閣會議。(新華社圖片)
在貝內特領導的政府執政后,以色列著手刪改歧視性政策。執政聯盟中的“聯合名單”黨,要求推動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平等;以色列衛生部長、梅雷茲黨領導人霍洛維茨,努力維護同性戀群體的權利。2021年6月執政后,以色列政府修改了多項法令,增加對以色列阿拉伯人和貝都因人的援助,提升以色列少數族群的地位。2021年10月,以色列內政部宣布將以色列北部德魯茲人城鎮馬哈爾(Maghar)的行政級別,由“鎮”升為“市”。馬哈爾也由此成為以色列國內“第一個德魯茲人城市”。馬哈爾由“鎮”改“市”,賦予當地“市政府”和“市議會”更大的權力,也能夠幫助當地向以色列中央政府申請更多的政策支持。2021年11月,在“聯合名單”黨、工黨和梅雷茲黨的力推下,以色列政府通過了補貼政策,計劃在2022—2026財年,投入94億美元建設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村鎮和社區,改善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居住環境,提升阿拉伯青年人的教育水平和醫療水平。
以色列南部內格夫沙漠的貝都因人,保持著祖先的游牧習慣和游牧領地,堅持將自己的房屋建在沙漠之中,因此無法獲得自來水和電力供應。2022年1月,以色列議會修改《電力法》,允許尚未獲得建筑許可的住房與以色列電力系統和自來水管網連結。隨著新法律的出臺,以色列貝都因人聚居區有權向以色列電力公司和供水公司申請管網,獲得電力和自來水。同時,2021年8月,以色列議會通過決議,修改了1981年出臺的《輸血條例》,廢除原條例中有關“禁止采集同性戀血液”的規定。2022年1月,以色列議會修改了《代孕法》,以色列同性戀群體可以申請“人工授精”和“代孕”,以滿足以色列同性戀群體撫育孩子的訴求。
第二,在對外政策上,貝內特政府努力緩和與巴勒斯坦的關系,強化與美國拜登政府的聯系,努力打造“負責任的中東國家”形象。
在巴以問題上,貝內特政府避免壓縮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空間,致力于改善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關系。2021年10月,以色列國防部長甘茨批準在約旦河西岸興建3000多套猶太人住房和1300多套巴勒斯坦人住房的計劃,這是近十多年來以色列首次授權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大規模新建房屋。2021年11月,以色列國防部向約旦河西岸4000多名巴勒斯坦人發放身份文件。此舉也是近十年來,以色列官方第一次向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發放身份文件。以色列政府還多次中止或者叫停了在約旦河西岸擴建猶太定居點的計劃,努力改善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同以色列的關系。
同時,貝內特政府主動緩和與“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關系,減輕加沙地區的經濟壓力。2007年哈馬斯占領加沙后,以色列和埃及封鎖了加沙邊境,分別只保留“國土檢查站”和“拉法檢查站”作為溝通加沙和外部的陸路通道。在以色列和埃及的封鎖下,面積僅為360平方公里、人口卻多達200萬的加沙地區,失業率高達60%,電力設施和水資源供應嚴重短缺。2021年5月以色列和哈馬斯爆發激烈沖突后,以色列政府徹底封閉了“國土檢查站”,加沙地區人道主義境況愈發艱難。貝內特政府認為,既要防范哈馬斯襲擊以色列的企圖,也要改善加沙民眾的社會境遇,降低以色列和加沙的沖突風險。貝內特政府對加沙地區局勢保持警惕的同時,努力維護局勢的穩定,來自加沙地區針對以色列的零星火箭彈襲擊并未升級為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大規模沖突。2021年8月,以色列新政府向1300多名加沙商人頒發入境文件,允許這些加沙商人攜帶貨物進入以色列境內售賣;2021年10月,以色列向加沙地區的巴勒斯坦勞工增加了3000多個短期簽證,允許加沙勞工憑借簽證在以色列尋找工作機會,緩解加沙地區的經濟壓力。
在貝內特政府的推動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關系逐漸緩和。2021年8月,以色列國防部長甘茨訪問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總部所在地拉姆安拉,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舉行會談;2021年12月,阿巴斯回訪以色列,與以色列多位部長舉行會談,此次訪問也是2010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領導人會晤后,巴勒斯坦領導人首次訪問以色列。以色列承諾將向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提供更多的貸款和資金支持,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則恢復了與以色列在情報、政治和安全等領域的合作。

2022年2月8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納布盧斯,人們聚集在被以軍打死的3名巴勒斯坦人的車旁。(新華社圖片)
在內塔尼亞胡執政時期,以色列反對美國和伊朗的核談判,要求美國退出2015年簽署的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導致以色列與美國民主黨政府關系僵冷。2021年拜登就任總統一個月后,才與內塔尼亞胡舉行電話會談。貝內特政府努力修補與美國民主黨政府的關系,在伊朗核問題上努力影響拜登政府的立場。貝內特就職總理后僅數日就與拜登通電話。2021年8月貝內特訪問美國,并在白宮與拜登舉行會談。貝內特多次派出特使訪問美國,闡述以色列對伊朗核問題的立場,要求美國“不要信任伊朗”,“不要重啟‘伊朗核協議’”,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度,甚至要求美國打擊伊朗核設施。
同時,貝內特政府積極推動與阿拉伯國家的合作,改善以色列的國際形象。貝內特政府努力深化與阿聯酋、巴林、蘇丹和摩洛哥等新建交阿拉伯國家的關系。2021年7月,以色列外交部長拉皮德將阿聯酋作為首個出訪目的地,出席了以色列駐阿聯酋阿布扎比大使館和迪拜領事館的開館儀式;2021年12月,貝內特訪問阿聯酋,成為首位訪問阿聯酋的以色列領導人。2021年7月,以色列和摩洛哥簽署了政治、航空和文化交流等多個文件,促進以色列和摩洛哥雙邊關系進一步發展;2021年11月,以色列和摩洛哥簽署軍事合作協議,加強了兩國的軍事和情報關系。
近年來,由于巴以問題的影響,以色列的國際形象不佳。以“抵制、撤資和制裁運動”(BDS Movement)為代表的社會運動,抨擊以色列為“入侵者”,在歐洲和北美的影響力不斷增加。貝內特政府重視以色列的國際形象,在巴以問題上保持克制,努力將以色列打造為“負責任的中東國家”。2021年10月,耶路撒冷市政府通過了在東耶路撒冷修建新的猶太人定居點計劃。在歐盟的抗議下,2021年12月以色列政府叫停了該計劃,贏得了歐洲國家的贊揚。貝內特和拉皮德等高層多次強調,將會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降低加沙地區的貧困率,改善加沙地區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境遇。以色列還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承諾在2030年減少3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計劃推廣電動汽車、擴大綠化和新能源建設等項目,助力減排目標的實現。
2021年10—11月,以色列議會先后表決通過了2021財年和2022財年預算案。歷屆以色列內閣,往往會因為預算案而導致執政聯盟崩潰。2021財年和2022財年預算案的順利通過,意味著貝內特領導的以色列政府掃除了關鍵的政治障礙,但其未來仍將面臨諸多難題。
首先,貝內特領導的執政聯盟基礎較為脆弱。以色列實行議會總理制,議會共有120個議席,擁有61個以上議席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可以組閣。根據以色列《選舉法》,在選舉中獲得3.25%以上選票的政黨,即有資格進入議會,較低的議會準入門檻導致以色列議會黨派林立。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歷屆內閣都由多個政黨組成執政聯盟上臺執政。冷戰結束以來,以色列歷屆政府都由數個意識形態差異較大的政黨組成。
在以色列議會120個席位中,貝內特領導的執政聯盟獲得61個議席,僅占據微弱優勢。在2021財年預算案表決中,貝內特的執政聯盟僅以61票的微弱優勢涉險過關。貝內特的執政聯盟,政治光譜橫跨左翼、中間黨派和右翼。執政聯盟成員在以色列國家性質、政府權力分配、伊朗核問題、以色列國家安全等問題上產生的政治分歧,都有可能導致聯盟內部某一黨派“退出”,進而導致聯盟瓦解。
其次,以色列國內族群問題容易升級為激烈的黨派矛盾。為了組建執政聯盟,貝內特拉攏以色列阿拉伯人政黨“聯合名單”黨進入政府。因此,以色列國內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關系以及巴以問題,都可能激化貝內特政府內部的黨派關系。

貝內特領導的統一右翼聯盟,力主在南部內蓋夫沙漠、北部戈蘭高地和東部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擴建猶太社區。2021年10月,以色列政府啟動內蓋夫地區的“植樹計劃”,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由于擔心牧區變更為“綠化區”,內蓋夫的貝都因人強烈反對以色列政府的“植樹計劃”。2021年年底以來,內蓋夫地區的貝都因人和以色列軍警多次發生沖突,以色列右翼政黨要求強力鎮壓內蓋夫當地的貝都因人,而“聯合名單”黨和其他阿拉伯政黨則要求以色列政府暫停內蓋夫的“植樹計劃”。2021年12月,貝內特宣布,將資助戈蘭高地的猶太人定居點擴建工程,計劃將戈蘭高地的猶太人定居點增加一倍。這一決定立刻遭到了戈蘭高地德魯茲人和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批評以色列政府將戈蘭高地“猶太化”。
2021年5月以來,以色列發生了多起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為了震懾暴力分子,2021年10月,以色列司法部長、右翼“新希望”黨領導人薩爾簽署條令,授權以色列警方可在未得到法院“搜查令”的情況下,搜查可疑的房屋并逮捕相關嫌疑人。該條令遭到了執政聯盟內部“聯合名單”黨、工黨和“力量”黨的反對,認為此舉將造成司法權力濫用,或將威脅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合法權利。
第三,疫情防控是以色列政府面臨的最大難題。在執政前,統一右翼聯盟、“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和工黨等,都曾激烈批評內塔尼亞胡政府抗疫措施不力。2021年7月執政后,新政府延續了內塔尼亞胡政府“全民接種”的防疫策略,在2021年8月全民接種第三針“加強針”,在2021年12月針對老人和醫護人員接種第四針“加強針”,試圖通過疫苗接種實現“全民免疫”。但是隨著2021年12月新冠病毒變種“奧密克戎”席卷以色列,以色列政府的疫情管控措施遭到了社會輿論的批評,包括批評以色列政府的防疫措施組織不力,病毒檢測、醫院救治和社區封閉等措施未能有效執行導致病毒快速傳播,以及指責政府未出臺相關救助措施。根據以色列民調,6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以色列政府應對疫情措施不力。以色列前總理內塔尼亞胡借此機會不斷批評政府,呼吁選民重新支持利庫德集團和以色列右翼政黨。
貝內特領導的以色列政府,改變了內塔尼亞胡時期利庫德集團“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開啟了以色列政壇“多黨并爭”的新時代。以色列政黨政治的變化給以色列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帶來了新變化。然而,受以色列政治和社會現實的制約,貝內特政府仍將面臨多方面挑戰。
本文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特色國別和區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21JZD06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