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君,宋衛兵,李悅斐,李頌舒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臟疾病的終末期階段[1-2]。相關研究顯示,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超過450萬人[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對病人的生命健康造成較大威脅。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發病機制為心臟結構異常及心臟功能異常[4-5]。常規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通常采取擴張血管和利尿等治療,同時需積極調節神經遞質,繼而改善病人的預后。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封包聯合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對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心功能、神經內分泌激素活性及血清腦鈉肽(BNP)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納入標準:①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病人。中醫診斷標準依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主癥包括心悸胸悶、形寒肢冷、乏力、胸脅作痛,次癥包括面色蒼白、咳喘、唇甲青紫、咳嗽、尿少、浮腫,具備主癥和次癥2項或2項以上者可確診;西醫診斷標準依照《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7],主要癥狀有下肺部啰音、心臟擴大、踝部水腫、活動后呼吸困難等癥狀。②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③左室射血分數(LVEF)≤40%。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非心源性病因所致急性心肌梗死者;②對中藥封包、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等藥物過敏者;③合并嚴重呼吸系統功能障礙者;④中途退出本研究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38例,女12例;年齡(59.6±5.5)歲;疾病類型:冠心病40例,擴張型心肌病10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9例,Ⅲ級31例。試驗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60.2±4.6)歲;疾病類型:冠心病39例,擴張型心肌病11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20例,Ⅲ級30例。
1.2 方法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應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硝酸酯類及β受體阻滯劑)基礎上給予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原裝進口廠家:Novartis Pharma Stein AG,分包裝廠家: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規格:每片100 mg,進口藥品注冊標準:JX20160017,國藥準字:J20171054),每次100 mg,每日2次,連續治療12周。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中藥封包(中藥組方:檳榔20 g,大黃20 g,白術50 g,吳茱萸30 g,當歸20 g,黃芪50 g,萊菔子100 g,厚樸200 g)治療,將中藥放入藥缽內,加入250 g粗鹽均勻混合,再放入微波爐中使用中火加熱3~5 min(溫度為60~70 ℃),取出藥物裝入專用布袋,混勻布袋內的藥物。病人取仰臥位,順時針熨敷病人腹部經絡、天樞穴、氣海穴、大橫穴以及中脘穴等,當溫度下降到病人耐敷溫度時將敷料包敷于神闕穴,直至變涼。每次熨敷15~20 min,每日2次,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神經內分泌激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去甲腎上腺素(NE)、醛固酮]、血清腦鈉肽水平、6 min步行距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進行評價,主要包括身體領域、情緒領域及其他領域,分數越低說明病人的生活質量越高,分數越高說明病人的生活質量越低)。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DD、LVEF、LVES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兩組LVEDD、LVESD的交互效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時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VEF的時點、組間、時點與組別的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EDD、LVEF、LVESD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試驗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LVEDD、LVES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
2.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內分泌激素活性指標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兩組AngⅡ、NE、醛固酮水平的時點、組間、時點與組別的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AngⅡ、NE、醛固酮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ngⅡ、NE、醛固酮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內分泌激素活性指標比較(±s)
表4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腦鈉肽水平、6 min步行距離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兩組血清腦鈉肽水平、6 min步行距離的時點、組間、時點與組別的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血清腦鈉肽水平、6 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腦鈉肽水平、6 min步行距離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試驗組血清腦鈉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6 min步行距離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表6。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腦鈉肽水平、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表6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
2.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兩組生活質量各領域評分的時點、組間、時點與組別的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各領域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各領域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7、表8。
表7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8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在諸多因素(如心肌梗死或心肌病等負荷過重)影響下導致心室泵血功能下降,臨床主要表現為液體潴留、呼吸困難等[8-11]。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較高,臨床研究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無法被徹底治愈,主要治療目標是延緩心肌重構進展,積極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等[12-13]。有學者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治療方法從常規治療逐漸轉向抑制神經內分泌為主[14-15]。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是一種鈉鹽復合性藥物,通過抑制腦啡肽酶達到舒張血管和預防心血管重構等作用。西藥治療雖然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西藥集中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的臨床癥狀方面,無法有效逆轉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的進行性發展。中藥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過程中具有獨特優勢,開辟了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的新思路[16-1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AngⅡ、NE、醛固酮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血清腦鈉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6 min步行距離明顯長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VEDD、LVES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藥封包中的黃芪和大黃為君藥,白術和當歸等為臣藥,萊菔子和吳茱萸為佐藥,厚樸和檳榔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補益心氣的效果, 最終能夠有效調整氣機。黃芪可有效補氣和提高LVEF,大黃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益中氣效果,白術和當歸具有補腎健脾效果,吳茱萸和萊菔子具有降氣化痰效果。
綜上所述,中藥封包聯合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治療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的心功能、神經內分泌激素活性及血清腦鈉肽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和6 min步行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