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浩,陳雪林,盛羅平,段 波,姜玉龍,劉祥璐
腦卒中是導致人類殘疾和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報道顯示,2018年我國農村、城市居民腦卒中病死率高達160/10萬、129/10萬[1],已成為我國首位死亡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所有腦卒中的70%[2],28%~46%的AIS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M1、M2段的前循環大血管閉塞(large anterior vessel occlusion,LAVO)引起。早期血運重建,及時挽救缺血半暗帶是AIS的治療原則,靜脈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是治療AIS的有效方法,但對于急性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anterior vessel occlusion,AIS-LAVO)的血管再通率低,因此,目前主要通過血管內治療,不僅手術即刻成功再灌注率高,且治療時間窗也得到了延長,但臨床實際中部分病人的閉塞血管盡管已開通,預后卻較差,故尋找其預后影響因素極為重要[3]。腦白質疏松癥(leukoaraiosis,LA)是指皮質下或腦室旁的腦白質斑片狀或斑點狀改變,是腦小血管病常見影像學表現,主要因動脈內皮細胞損傷和血腦屏障功能障礙導致。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研究發現AIS病人伴有不同程度LA,可增加靜脈溶栓預后不良風險,與病人預后密切相關[4]。目前關于LA對AIS-LAVO病人血管內治療預后的影響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LA與AIS-LAVO病人血管內治療預后的關系,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34例AIS-LAVO病人,其中,男75例,女59例;年齡41~88(64.81±6.25)歲;血管閉塞部位:45例頸內動脈末端,76例大腦中動脈M1段,13例大腦中動脈M2段;基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評分5~38(18.35±8.80)分。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AIS診斷標準;②頭顱CT血管成像證實為LAVO;③符合《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7]中血管內治療標準;④病人及家屬均知情研究;⑤臨床資料完整;⑥發病至入院時間<6 h。排除標準:①存在造影劑過敏史者;②重要器官功能損害者;③血管內治療后改良腦梗死溶栓分級[8]Ⅱb~Ⅲ級;④明顯顱內出血傾向者;⑤炎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等導致的腦白質病變。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收集病人性別、年齡、吸煙史(連續吸煙≥6個月)、血管閉塞部位、既往疾病史;采用魚躍YE620B血壓計測量基線(入院時)收縮壓、基線舒張壓;采用貝克曼庫爾特LH75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基線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PLT)、基線中性粒細胞、基線淋巴細胞、基線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計算基線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邁瑞BS-2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基線血糖;記錄基線NIHSS評分(包括11個項目,分值0~42分,得分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5]、血管內治療方式、發病至血管再通時間、LA程度。
1.2.2 LA評估及分級 所有病人治療前均接受顱腦CT檢查,使用Fazekas量表進行LA評估及分級,該量表由Fazekas等[9]于1987年提出,分別對深部腦白質與腦室旁腦白質進行評分,①深部腦白質:病變大面積融合計3分;病變開始融合計2分;點狀病變計1分;無病變計0分。②腦室旁腦白質:不規則腦室旁高信號,延伸到深部白質為計3分;病變呈光滑暈圈計2分;鉛筆樣或帽狀薄層病變計1分;無病變計0分;深部腦白質與腦室旁腦白質評分之和為總評分,評分范圍0~6分;3~6分為中重度LA;0~2分為無或輕度LA。
1.2.3 治療方法 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若發病時間<4.5 h,且符合靜脈溶栓適應證,則進行橋接治療(靜脈溶栓+血管內機械取栓),其余不符合兩項標準者進行直接血管內機械取栓治療。血管內機械取栓治療前腦血管造影明確責任血管,對側支循環代償情況進行評估,首選局部麻醉,若病人極度躁動不安則進行全身麻醉,將取栓支架輸送到血栓處釋放,撤回支架,并配合使用中間導管同步抽吸,術畢轉入重癥監護室(ICU),密切監測病人生命體征。
1.2.4 臨床轉歸和預后評估 記錄病人術后出血轉化和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情況。并對所有病人隨訪3個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10]評估病人預后情況,0分:完全無功能障礙;1分:輕微癥狀,無明顯功能障礙;2分:輕度殘疾,但生活不要幫助;3分:中度殘疾,部分生活需要幫助;4分:中重度殘疾,生活需要幫助;5分:重度殘疾,完全不能自理;6分:死亡。0~2分表示預后良好,3~6分表示預后不良。
2.1 不同LA嚴重程度病人臨床轉歸及預后情況比較 134例病人中,無或輕度LA 100例,中重度LA 34例;隨訪3個月,中重度LA組出血轉化、癥狀性顱內出血及預后不良發生率明顯高于無或輕度LA組(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LA嚴重程度病人臨床轉歸及預后情況比較 單位:例(%)
2.2 AIS-LAVO病人預后不良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預后不良組年齡、高血壓史比例、基線舒張壓、基線NIHSS評分、中重度LA比例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P<0.05),其余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AIS-LAVO病人不良預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
2.3 AIS-LAVO病人不良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以年齡、高血壓史、基線舒張壓、基線NIHSS評分、中重度LA為自變量,預后情況為因變量(不良=1;良好=0),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基線NIHSS評分和中重度LA為AIS-LAVO病人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變量賦值詳見表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詳見表4。
表3 變量賦值
表4 AIS-LAVO病人不良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靜脈溶栓是治療AIS的有效方法,但對于AIS-LAVO的療效不佳,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探索采用其他方法開通閉塞血管,包括機械取栓、支架置入、機械碎栓、經動脈藥物溶栓等,但沒有高級試驗證實其確切效果。直到2015年后才有多項關于血管內治療AIS-LAVO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開展和結果公布,目前血管內治療已成為AIS-LAVO首選治療方法,相比靜脈溶栓可明顯提升病人即刻血管再通率和術后3個月的預后良好率[7]。但臨床中仍有部分病人為無效再通,臨床預后較差。缺血半暗帶范圍為血管內治療效果關鍵影響因素,大血管閉塞后,側支循環仍然可以通過軟腦膜動脈、前后交通動脈等途徑為閉塞血管輸送血液,促進缺血半暗帶區血流灌注,縮小梗死面積,對病人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11]。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腦血流灌注、顱內大血管結構、癥狀評估側支循環,腦小血管病可通過引起腦微循環障礙進而影響側支循環,但關于腦小血管病對側支循環和血管內治療預后的影響報道較少。
腦小血管為腦組織供血和腦功能維持重要部分,腦小血管病是指顱內小靜脈、毛細血管、小動脈、穿支動脈等小血管各種病變而引起的相應病理、影像學、臨床表現,其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所有AIS的25%~50%[12]。LA為腦小血管病重要分類,腦表面軟腦膜動脈發出的皮質和髓質動脈為腦小動脈主要組成部分,而腦小動脈病變引起的白質纖維脫髓鞘為LA重要發生原因。目前關于LA對AIS病人血管內治療的影響尚存在爭議。Atchaneeyasakul等[13]通過T2加權流體衰減反演恢復序列評估腦白質信號,發現腦白質高信號與AIS病人血管內治療預后無關。Liu 等[14]通過Fazekas量表評估LA程度,發現中重度LA病人不良預后風險是無或輕度LA病人的3.77倍。Guo等[15]通過Van Swieten量表評估LA程度,發現重度LA病人不良預后風險是中度LA病人的1.27倍。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重度LA組預后不良率明顯高于無或輕度LA組,為AIS-LAVO病人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中重度LA出現不良預后的風險是無或輕度LA病人的3.119倍(P<0.05),與Liu等[14-15]報道一致,與Atchaneeyasakul等[13]報道不一致,分析與各項研究的研究方法和LA評估方法不一樣有關,同時Liu等[14-15]研究及本研究采用顱腦CT結合評分系統評估LA,而Atchaneeyasakul等[13]使用的是磁共振成像(MRI),CT的準確性低于MRI。目前關于LA對AIS病人血管內治療不良預后的影響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①LA的發生和發展與血腦屏障通透性破壞有關,而血腦屏障通透性破壞可促進血液中有害成分從管腔溢出,損傷血管壁和周圍腦實質,影響病人預后[16];②LA可引起星型膠質細胞增殖和少突膠質細胞、軸索細胞、髓鞘細胞凋亡,破壞大腦網絡連接,損害病人康復能力[17];③LA是一種腦小血管病,腦小血管病與動脈硬化有關,病理表現為血管壁增厚和血管腔狹窄,可影響腦小血管的舒張和收縮功能,降低側支循環代償能力,加速缺血半暗帶區腦組織壞死速度,影響病人預后[18];④LA的發生和發展與血液高凝狀態有關,活化的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會阻塞毛細血管,致使無法再通,影響病人血流灌注[19]。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重度LA、基線NIHSS評分是AIS-LAVO病人不良預后的影響因素。出血轉化和癥狀性顱內出血是AIS常見并發癥,可加重病人癥狀,增加致殘、致死率。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重度LA組出血轉化率、癥狀性顱內出血發生率明顯高于無或輕度LA組(P<0.05),分析LA與血腦屏障通透性和毛細血管脆弱性增加有關,隨著血管通透性增加,紅細胞可從血管滲出,同樣毛細血管的破裂也可引起血液外漏,因此,中重度LA病人更容易出現出血轉化、癥狀性顱內出血[20]。
綜上所述,合并中重度LA的AIS-LAVO病人血管內治療預后不良發生率明顯提高,為AIS-LAVO病人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是給予CT平掃評估LA嚴重程度,相比MRI容積測量評估準確度較低,因此還需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