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曦,賈茜麟,陳 旭,曹 竟,洪 霞
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1-2]。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3],以冠心病為主的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占全球死亡人數30%的首位死亡原因。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為冠心病治療的重要途徑[4],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的病情、延緩疾病的進程,但術后70%的病人常因經濟壓力、擔心并發癥的發生以及術后長期服藥等原因,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狀態[5]。研究表明,焦慮、抑郁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會導致冠心病的加重和復發[6-7],其嚴重程度與病情好壞有著密切關系。PCI術后需采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以降低缺血事件的發生率及支架內血栓形成的風險,但有可能增加出血風險[8]。同時,針對PCI術后合并的焦慮抑郁癥狀,臨床常使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及苯二氮卓類(BZD)等藥物治療,但由于此類藥物存在口干、便秘、惡心等不良反應,部分病人無法耐受而放棄治療[9]。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胸痹”“郁證”的范疇,病機多為心脈瘀阻、肝氣郁滯,即使行PCI改善局部狹窄的狀況,但病機仍然存在。翁維良教授常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中醫藥研究,擅長應用益氣活血、疏肝解郁法治療PCI術后合并焦慮、抑郁病人,能明顯減少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并能改善病人的情緒狀態。
現有翁維良教授門診中醫藥治療PCI術后合并焦慮、抑郁驗案1則,病人PCI術后心絞痛頻發,常規治療效果不理想,經過5年中醫藥治療,其心絞痛發作頻率逐漸減少至未復發,病人情緒不佳、失眠、便秘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評分從就診前的24分逐漸降低至6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分從就診前的21分逐漸降至7分。現將醫案介紹如下。
病人,男,88歲,主訴:冠狀動脈狹窄支架術后1年,胸痛憋悶不適頻發半年。病情介紹:病人于2013年11月間斷出現心前區刺痛,12月心前區不適加重,突發劇烈心絞痛,于當地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冠狀動脈造影示左前降支(LAD)狹窄80%,置入支架2枚。術后病人心前區不適明顯緩解。2014年5月于生氣后出現心前區刺痛,胸部發緊,服用硝酸甘油可緩解。2014年9月—2014年12月心絞痛發作較前頻繁,含服硝酸甘油無緩解,夜間反復于當地急診搶救并住院治療。每次查心電圖、心肌酶譜均無明顯異常,復查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提示支架內無明顯狹窄,其他冠狀動脈較前無明顯異常。醫生建議繼續服用鹽酸曲美他嗪、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病人服藥后依舊頻發心絞痛,后就診于翁維良教授門診。
首診(2015年1月11日):胸前區發作性疼痛,多在運動和生氣后發作,服用硝酸甘油可緩解,體力差,乏力,只能在家中慢走10 min左右,胸悶不適,善太息,心煩急躁,易怒,飲食可,睡眠差,每晚睡眠4~5 h,大便排出困難,需口服乳果糖口服液。舌質暗,苔黃膩,舌下脈絡重度迂曲,脈沉弦。HAMD評分24分,HAMA評分21分。中醫診斷:胸痹(肝郁氣滯,氣虛血瘀),西醫診斷:冠心病;支架術后;焦慮、抑郁狀態。處方:生黃芪15 g,太子參15 g,黃精15 g,柴胡6 g,銀柴胡10 g,姜黃12 g,三棱10 g,莪術10 g,延胡索12 g,丹參15 g,川芎12 g,赤芍12 g,郁金12 g,五味子10 g,合歡皮20 g,酸棗仁20 g,石斛10 g,百合15 g,麩炒薏苡仁15 g,茯苓15 g。共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服。囑病人規律服藥,定期復查;遇事勿惱,走路勿跑,飲食勿飽;保持大便通暢。
首診按語:該病人因突發劇烈心絞痛,后診斷為冠心病,并行PCI治療,術后仍頻繁出現心前區疼痛不適,多次到醫院急診搶救,檢查均提示無明顯異常。冠心病屬中醫“胸痹”范疇,合并焦慮、抑郁屬中醫“郁證”范疇。翁維良教授認為PCI術后病人再次出現胸痛發作,其核心病機為心脈瘀阻、肝郁氣滯。長期情志不暢導致的肝郁氣滯為發病的關鍵。加之病人年老久病,氣虛血瘀,因此,翁維良教授采用益氣活血、疏肝理氣、解郁安神法進行治療。以生黃芪、太子參、黃精、麩炒薏苡仁、茯苓益氣健脾,延胡索、丹參、川芎、赤芍活血止痛,柴胡、銀柴胡、姜黃、郁金疏肝理氣,合歡皮、酸棗仁、百合、五味子安神。結合病人病史、舌脈提示為血瘀重癥,故在上方基礎上又加入了三棱、莪術以破血行氣止痛。
末次就診:無明顯心絞痛發作,時有汗出,體力較前好轉,能在家中慢走30 min,無心煩急躁及情緒低落,夜間能睡6~8 h,大便1日1行。舌質暗,苔黃膩,舌下脈絡重度迂曲,脈沉。HAMD評分6分,HAMA評分7分。病人病情、情緒穩定,活動等基本正常,失眠、便秘等癥狀明顯緩解。繼續予以益氣活血、疏肝理氣、解郁安神治療。處方:太子參15 g,生黃芪15 g,炙黃芪15 g,刺五加10 g,黨參10 g,玄參10 g,銀柴胡10 g,青蒿10 g,廣藿香10 g,佩蘭10 g,郁金15 g,淡竹葉15 g,瓜蔞15 g,薤白15 g,三棱10 g,莪術12 g,丹參15 g,赤芍15 g,路路通15 g,川牛膝15 g。共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服。
2.1 病情分析 病人于翁維良教授門診就診近5年共26診次,就診前,經PCI術后心絞痛頻發,伴隨心煩急躁、易怒、失眠、便秘等癥狀,多次夜間于急診搶救治療,HAMD評分24分, HAMA評分21分。治療后,病人住院次數、心絞痛發作頻率、緩解所需硝酸甘油用量較前減少,末次就HAMD診時,病人胸痛已半年未發作。心煩急躁、易怒較前明顯改善,HAMD、HAMA評分逐漸減低,末次就診HAMD評分6分,HAMA評分7分。詳見圖1、圖2。
圖1 病人住院次數、心絞痛發作頻次、硝酸甘油用量
圖2 病人HAMD評分、HAMA評分變化
2.2 核心處方構建 通過IBM SPSS Modeler 18.0和Cytoscape,對本案例病人26診次的用藥情況進行統計,處方用藥共計79味,結合藥物使用頻次及藥物關聯規則進行核心處方挖掘構建,79味處方用藥頻次超過60%的中藥有16味,依次為丹參、生地、赤芍、銀柴胡、火麻仁、合歡皮、生黃芪、太子參、青蒿、川芎、莪術、三棱、郁金、柴胡、紅花、延胡索,詳見表1。其次,根據支持度>60%、置信度>90%進行關聯分析,篩選共現頻次較高的前22對中藥,詳見表2。結合翁教授用藥經驗及用藥頻次、藥物關聯分析,取前14位構建核心處方,詳見圖3。
圖3 核心藥物處方
表1 用藥頻次分析
表2 藥物關聯分析(支持度>60%)
2.3 中醫治法分析 通過IBM SPSS Modeler 18.0和Cytoscape,對本案例病人26診次的用藥情況進行統計,處方用藥共計79味,結合翁維良教授診病思路與處方藥物使用頻次、關聯分析、功效統計“以藥測法”,將其治法歸納總結為“雙心”同治,采用益氣活血法“治心臟”,改善心脈痹阻問題,同時采用疏肝解郁法“治心理”,改善心理情緒問題。詳見圖4。
圖4 處方用藥情況歸納分析
2.4 常用對藥分析 根據上述用藥頻次及關聯分析結果,結合翁維良教授用藥經驗總結,選取如下常用對藥進行分析。
2.4.1 赤芍、銀柴胡 赤芍具有活血柔肝、養陰清熱作用,翁維良教授認為其柔肝作用比白芍弱,活血作用與丹參類似,尤其適用于血熱瘀滯所致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肌病、腦血管病等心腦血管疾病。銀柴胡,味甘微寒,具有清虛熱、解肝郁作用,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騰,故為治虛熱之良藥。通過藥物關聯分析發現,翁維良教授臨床常赤芍、銀柴胡同用。二者合用尤其適合冠心病PCI術后病人瘀血、虛熱與肝郁并見者,不僅可以活血化瘀,針對冠心病病人心脈瘀阻的病理本質,而且可以退虛熱、解肝郁,解除病人陰虛肝郁的體質因素。
2.4.2 丹參、赤芍 丹參具有養血活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功效,有補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損傷正氣的作用。丹參活血作用比當歸強,而補血作用與當歸類似。翁維良教授臨床常丹參赤芍同用,既可加強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時可以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并且可以養陰清心除煩。
2.4.3 三棱、莪術 三棱、莪術均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作用。翁維良教授臨床三棱、莪術常相須為用,破血逐瘀而消瘤積。冠心病心絞痛血瘀程度較重者,翁教授臨床常以此二者替換丹參、赤芍,使瘀血速去。此外由于二者藥性峻猛,攻伐之力較強,易耗氣動血傷陰,翁教授常配伍生黃芪、太子參補氣藥。
3.1 “雙心”同調,心肝同治 本案例病人長期情志不暢導致肝郁氣滯,氣滯血瘀發為胸痹,久病加之年老,氣虛導致血瘀更甚。病人在PCI術后反復出現心絞痛,并伴情緒低落、急躁易怒,翁維良教授針對病人病機,“雙心”同調[10],此處的“雙心”與以往的“雙心”有明顯的不同。以往的“雙心”同調,強調的是“通心脈”和“安心神”,而此處提到的“雙心”同調,是指在通過益氣活血之法治療冠心病的心脈痹阻,同時利用疏肝理氣、解郁安神之法改善精神心理問題[11]。“雙心”實則是強調心肝同調,尤其注重疏肝。在本例病人治療上,翁維良教授創用疏肝活血方加減治療,方中以柴胡與銀柴胡共為君藥,疏肝理氣。郁金、延胡索為臣藥,既能增加柴胡、銀柴胡疏肝行氣,又能活血止痛。川芎、丹參、赤芍、紅花四藥合用,加強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合歡皮理氣解郁、和血安神。疏肝活血方,疏肝解郁與活血化瘀并重,疏肝不忘清肝,活血不忘養血,治心血不忘安心神。翁維良教授認為冠心病PCI術后病人多為瘀血重癥,故加入三棱、莪術以軟堅散結、破血逐瘀。同時翁維良教授認為老年病人加之久病大多存在明顯氣虛表現,故加入黃芪、太子參等健脾益氣,以氣壯促進血活。全方從整體調理,益氣活血、疏肝解郁并行。
3.2 疏肝少用柴胡,柴胡和銀柴胡雙用 柴胡一藥味薄氣升,為治療邪入少陽之要藥,能引清陽生氣從左上升,用于調暢中上二焦郁勃甚為宜[12],古今醫家疏肝理氣常常使用其為君藥。翁維良教授在臨床也常常使用柴胡搭配活血藥物疏肝活血。本案例病人長期肝郁,PCI術后出現胸悶胸痛、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舌質暗、舌苔黃膩、脈弦等肝郁化火之癥,若久服柴胡必會傷及肝陰、擾動肝血[13]。目前已有文獻報道,大劑量、長期服用柴胡會造成明顯的肝損害[14]。故翁維良教授在治療時少用柴胡,一般用量不超過6 g,或將柴胡與銀柴胡、青蒿同用,或用銀柴胡代替柴胡,不僅能防止柴胡劫傷肝陰,也能清虛熱、涼肝血,協同增強柴胡疏肝之力,共奏疏肝清肝之功。
需要指出的是,翁維良教授所論“疏肝少用柴胡”,并非否定柴胡在疏肝解郁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及柴胡藥性功效,安全有效地運用柴胡。如本研究所述案例,26診次中16診用到柴胡,不可謂不多;每次用藥均與銀柴胡相配,不可謂不謹慎。此外,諸多文獻均指出要從辨證的觀點看待“疏肝少用柴胡”一說[15]。正所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冠心病病人大多是在長期的氣滯、氣虛、血瘀的基礎上出現嚴重的心脈痹阻,行PCI術后,局部的狹窄雖得到改善,但動脈硬化的病因并未消除,加之術后精神壓力大,術后有相當大比例的病人再次出現心絞痛發作[16],常規的藥物治療療效不佳,中藥治療不僅能改善癥狀,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該案例病人病情復雜,反復心絞痛伴情緒低落、急躁易怒等癥狀,復查冠狀動脈CTA提示支架內無再狹窄,其余冠狀動脈較前無明顯變化,常規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翁維良教授運用疏肝活血方治療該病人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由于該病人治療后數次心絞痛發作與生氣、天氣變化有較大的關系,所以在治療上,翁維良教授強調醫養結合,在積極藥物治療時,囑咐病人從生活方式層面對病情進行綜合干預,減少誘發因素,故病人病情得以有效控制。本研究通過提煉翁維良教授診病思路,為臨床醫生提供可參考的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