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堯 林燕平 黃佳純 林賢燦 萬雷 陳桐瑩 趙宇 劉遠祥 王世浩 黃宏興*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肌肉減少癥(sarcopenia)是一種指與年齡相關的、以全身肌肉量減少、肌強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減退為特征,導致身體活動能力下降的常見老年退行性疾病[1];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比男性的肌肉退化更為明顯[2]。女性肌肉減少癥的患病率在50歲左右增加,50歲以后大約每年大約有12%的肌肉損失[3-4]。有研究[5]顯示,由于更年期的過渡,女性在中年時會經歷劇烈的荷爾蒙變化會導致骨質流失,也會導致肌肉量的減少,而且絕經后女性的肌肉質量及握力明顯低于絕經前女性,同時肌肉質量會呈線性下降趨勢。由于肌肉骨骼疾病在絕經后和老年婦女中普遍存在[6],占60歲以上人群疾病負擔的7.5%[7],容易導致患者功能下降、機體虛弱,增加跌倒概率和死亡率,這對家庭及社會構成了巨大的負擔。無論是肌肉還是骨骼,對于絕經后女性生存及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對于絕經后女性骨骼及骨密度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較多,但關于肌肉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還較少,因此,本研究探討絕經后女性肌肉質量的相關因素,有助于發現影響肌肉減少癥發生發展的因素。
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集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門診就診的患者的信息。納入標準:絕經超過1年的女性;可配合進行基本資料收集、骨密度檢查及體成分分析檢測。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肝、腎、心腦血管等重要器官疾病;合并糖尿病、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等內分泌系統疾病;合并呼吸、骨關節、消化道等系統重大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體型過于肥胖無法進行骨密度檢查者及體成分分析者等。本研究通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倫理通過(批件號:2020034),并于研究前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使用Hologic QDR-apex 3.1型骨密度儀檢測受試者骨密度及進行肌肉質量測定。②采用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評估絕經后婦女的肌肉質量,ASMI是用四肢骨骼肌質量(kg)除以身高平方(m2),是評估四肢肌肉含量的指標,也可用來診斷肌肉減少癥。根據亞洲肌少癥工作組建議的診斷依據[8],女性ASMI<5.4 kg/m2定義為低肌肉質量。③患者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參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年)》[9]。基于DXA測量結果:骨密度通常用T值表示,T值>-2.5為非骨質疏松癥;≤-2.5為骨質疏松癥。
①調查受試者基本情況如年齡、絕經年齡和絕經年限等。②測量受試者身高以及體質量,計算患者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并記錄具體數值。

本研究共收集120名受試者的相關信息,根據納入及排除條件篩選90名符合條件的絕經后女性,采集人口統計學數據,進行骨密度檢測及體成分分析。記錄數值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受試者的一般條件如表1所示,共有28名(31.11%)絕經后女性屬于肌肉減少組,平均年齡(61.0±7.2)歲;有62名(68.89%)受試者屬于非肌肉減少組,平均年齡(63.0±7.5)歲。各組的人口統計學資料及骨密度、ASMI的數值如表1所示。其中年齡及BMI的數據分布服從正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絕經年齡、絕經年限、骨密度及ASMI的分布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獨立樣本非參數檢查檢查組間差異程度。結果顯示,肌肉減少組BMI和ASMI數值低于非肌肉減少組(P<0.001);肌肉減少組年齡、絕經年齡、絕經年限低于非肌肉減少組,平均骨密度值大于非肌肉減少組 (P>0.05)。

表1 肌肉減少組與非肌肉減少組在人口統計學資料、骨密度及ASMI之間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demographic data, BMD, and ASMI between sarcopenia group and non-sarcopenia
肌肉減少組中有53.57%的受試者發生骨質疏松,而非肌肉減少組中有45.16%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肌肉減少組發生骨質疏松的比例大于非肌肉減少組(P>0.05)。

表2 肌肉減少組與非肌肉減少組在發生骨質疏松的構成比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osteoporosis between the sarcopenia group and the non-sarcopenia group
Pearson相關分析提示,絕經后女性ASMI與絕經年齡(r=0.262,P=0.012)與BMI(r=0.771,P<0.001)呈正相關。但與年齡、絕經年限和骨密度沒有顯著相關性(P>0.05)。

表3 絕經后女性ASMI與各因素的Pearson相關分析Table 3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ASMI and various factor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將收集的人口統計學特征以及骨密度值作為自變量,絕經后女性的ASMI值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選擇VIF值在0~10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且P<0.05的結果。結果顯示,影響絕經后女性ASMI值的因素主要有絕經年齡(P<0.001)和骨密度值(P=0.006);ASMI值與絕經年齡和BMI的回歸影響系數分別為0.034和0.177,表明絕經年齡每增加1歲,ASMI就增加0.034 kg/m2;BMI值每增加1 kg/m2,ASMI就增加0.177 kg/m2回歸方程為 ASMI=0.685+0.034×絕經年齡+0.177×BMI(R2=0.622)。表明更晚的絕經年齡和更高的BMI值是絕經后女性肌肉減少癥的保護因素。

表4 絕經后女性發生肌肉減少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Table 4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arcopenia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肌肉減少癥作為一種老年人常見的進行性和全身性的骨骼肌疾病[10],與跌倒、功能下降、機體虛弱和死亡率增加等不良結局有關[11],未來數十年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存及生活質量。在流行病學研究方面,一項針對我國4 000名65歲老年人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有9%的受試者存在肌肉減少癥的情況,并且發病率與年齡成正比[12];另一項統計顯示,在60~70歲人群中肌少癥患病率達到13%,80歲以上人群可以達到50%,同時年齡與發病率呈正相關[1]。也有研究顯示英國一社區老年男性和女性(平均年齡67歲)肌肉減少癥的患病率分別為4.6 %和7.9 %[13]。以上數據均表明,肌肉減少癥患病率高;同時,由于現代社會生活條件及醫療保健的逐漸改善,老年人的比例越來越大,預期壽命不斷延長,肌肉減少癥的流行以及相關的并發癥將在未來幾年變得更加普遍,與衰老相關的肌肉功能變化的重要性正在急劇增加[14-15],因此對于肌肉減少癥病因、流行病學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十分重要。
骨質疏松癥好發于絕經后女性,而肌肉減少癥也是女性高發于男性,因此本研究通過收集廣州絕經后女性的相關人口統計學資料、骨密度和肌肉質量數據,旨在研究該類人群肌肉減少的情況、與骨密度的關系及相關影響因素。90名符合條件的絕經后女性中,有28人存在肌肉減少的情況,占總人數的31.11%,表明了肌肉減少的情況在絕經后女性中高發,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肌肉減少組中有53.57%的受試者發生骨質疏松癥,而非肌肉減少組中有45.16%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前者發生骨質疏松的比例大于后者,雖然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是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合并肌肉減少的高發生率也表明了這兩個疾病已逐漸成為影響這個群體的慢性疾病;骨質疏松癥和肌肉減少癥是晚年發展的一個常見問題,它們的綜合影響會導致身體的平衡能力下降,使患者容易發生跌倒,增加脆性骨折發生率,最終導致生活質量降低[16];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強這兩個疾病的關聯研究,發現其共同的作用靶點及影響因素。
此外,肌肉減少組除了評判肌肉質量的ASMI顯著低于非肌肉減少組外,BMI也顯著降低,表明BMI越高,肌肉質量也就越高;后續的Pearson相關分析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也表明,絕經后女性的BMI與肌肉質量顯著正相關,BMI值每增加1 kg/m2,ASMI就增加0.177 kg/m2;相對高的BMI可能是肌肉減少癥的保護因素。有很多研究也得出了與本研究相同的結論;如Sung等[17]通過分析466名受試者的數據發現,較高的BMI與降低肌肉減少癥的風險獨立相關;另外,一項對541居住在社區的新加坡人的調查研究發現,肌肉減少癥患者的BMI顯著低于非肌肉減少癥患者,BMI越大,相對肌肉質量就越高[18];同時Yu等[12]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也有研究人員對411名老年人調查發現,肌少癥組的BMI(21.69±2.12 kg/m2)顯著低于非肌肉減少癥組(28.53 ± 4.81 kg/m2),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而且BMI值每增加1個單位,患肌肉減少癥的幾率就下降36%[19]。另一項對629名歐洲中老年人的研究顯示,BMI超過30 kg/m2的患者的肌肉質量更高,更高的BMI可能是肌肉減少癥的保護因素;而且不存在肥胖情況的中老年人比存在肥胖的中老年人的低肌肉質量風險高176.3%[20]。因此,較高的BMI值,可能是絕經后女性患肌肉減少癥的保護因素。
除了BMI,本研究還發現絕經年齡與肌肉質量顯著正相關,絕經年齡每增加1歲,ASMI就增加0.034 kg/m2。一項對493名40~89歲女性的研究得出了與本研究相似的結論,其結果顯示[2],45歲以前絕經的女性患肌肉減少癥的幾率更高。也有研究通過研究絕經后女性步速與握力發現,絕經年齡較晚的女性擁有較高的平均步態速度;在握力方面,過早絕經的女性(自然絕經年齡<40歲)握力與其他組相比更低;絕經后女性擁有更高的步速、更強大的握力,其肌肉功能就越好,患肌肉減少癥的幾率越低,而過早絕經不僅導致肌肉功能變差,也會使女性身體其他機能降低[21],繼而影響其身體功能及生活質量。另一項針對756名女性的研究發現[22],在50~70這一年齡段中,絕經年齡小于50歲的受試者肌肉力量明顯低于50歲以后絕經的受試者,表明絕經年齡更晚,肌肉力量就越強。
總之,本研究發現絕經后女性肌肉減少的情況高發,并且肌肉質量與BMI和絕經年齡顯著相關,較高的BMI以及相對較晚的絕經年齡可能是絕經后女性肌肉減少癥的保護因素,BMI較低,絕經年齡較早的女性,需要針對性地就診,通過飲食、運動等方式防治肌肉減少癥。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樣本數量較少,缺少評判是否患肌肉減少癥的重要指標步速和握力,與肌肉質量正相關的BMI及絕經年齡數值沒有確定具體范圍,下一步需要繼續收集受試者信息,檢測步速與肌力,探尋相關數據范圍,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