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續第1期第22頁)
1.不同生產階段采取針對性措施①育苗期間措施。在水產育苗過程中要做好相關消毒工作。一是使用含碘、氯消毒劑或臭氧處理,對魚類受精卵進行消毒。二是對養殖器材等進行消毒。三是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防止外源病原生物進入生產區。采取養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離、一級消毒沉淀、二級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機物、蓄水等措施凈化養殖用水,使親本和種苗養殖用水不攜帶病原和有機物減少,對進入生產區之前的蓄水進行病原和水質檢測,含病原生物、水質不達標的蓄水不能進入生產區。②養殖期間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底層水體上翻會產生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應增加增氧機開啟頻次,防止因水質惡化引起的缺氧問題。二是降低密度。適時通過分塘轉移成魚、增加商品魚加工量或采用冷凍保鮮等措施,減少成魚存塘量,降低池塘養殖密度。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避免魚體受傷或引起應激反應。三是合理投喂。對于養殖密度較高的成魚,適當減少餌料的投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增加免疫力的正規添加劑。
2.科學合理用藥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藥物。注意藥物適用對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例如:生石灰為堿性藥物,不宜與含氯藥物、含碘藥物、硫酸銅和敵百蟲同用,蝦蟹、鱖魚養殖塘禁用敵百蟲,大口黑鱸、烏鱧和大口鯰養殖塘慎用敵百蟲。二是嚴禁抗生素濫用。避免盲目增加藥物使用量,不得以預防為目的全池潑灑抗生素。三是嚴禁使用禁藥和“三無”產品。不使用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50號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以及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292號中停止使用的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4種藥品。不盲目聽信某種藥物效果,不使用假劣獸藥、人用藥品以及所謂“非藥品”“動保產品”等國家未批準藥品(無獸藥產品批準文號)。
3.加強重要種類疫病防控①魚類。春季應關注水霉病,爛身、爛鰓和白皮等細菌病,寄生類纖毛蟲病等,具體防控技術如下。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見的絮狀物,常在水溫10~20℃時暴發,一般感染受傷后的魚體。因此,應減少捕撈或轉塘等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天氣晴好時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同時,采取投喂飼料等增強抗病能力措施。爛身病、爛鰓病和白皮病等細菌病通常由假單胞菌、柱狀黃桿菌等細菌引起,在病灶部位引起腐爛癥狀,常在水溫15℃左右時開始發病。為避免疾病發生,可在苗種下塘前使用消毒類藥品消毒。寄生類纖毛蟲病多由車輪蟲、斜管蟲毒、累枝蟲和小瓜蟲等纖毛蟲寄生而引起,肉眼往往無法直接觀察到病原體,常在水溫15℃以上開始暴發。車輪蟲病、斜管蟲病和累枝蟲病多暴發于水質較差的養殖塘,因此養殖戶更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水質調節等工作,合理調控水體中浮游生物種類與生物量,抑制水體中有害物種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種類的生物量和種群量。疾病暴發時,可使用殺蟲藥品進行防治。小瓜蟲病(刺激隱核蟲病)發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預防和檢測是防控的關鍵。發現蟲體時,可多次使用驅蟲藥品驅離蟲體。已經嚴重感染的,要保證水體環境的適宜與穩定,以增強養殖魚類的體質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藥物刺激蟲體脫離魚體。利用小瓜蟲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從而減少患病魚的死亡,減少損失。②蝦蟹類。春季應關注白斑綜合征、虹彩病毒病、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肝腸胞蟲病、急性肝胰腺壞死病、羅氏沼蝦野田村病毒病、克氏原螯蝦白斑綜合征、擬穴青蟹呼腸孤病毒病和中華絨螯蟹螺原體等,可采用如下防控技術。一是加強養殖水體狀況監測,每天至少檢測1次溶解氧、氨氮、亞硝氮、pH等池塘底部水體理化指標,減少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低溶解氧、高pH和低pH會造成養殖蝦蟹組織損傷,高氨氮和高亞硝氮表示養殖池塘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可能產生大量的條件致病病原,如弧菌等,要通過底層增氧、消毒、使用生石灰等措施修復養殖生態。二是加強養殖水體條件致病微生物的監測,每天至少檢測1次。對于有害藻類容易發生的養殖地區和模式,在池塘中適當投放羅非魚控制藍藻等有毒藻類的發生。三是預防溫度變化導致養殖對蝦和克氏原螯蝦暴發白斑綜合征,可通過投喂維生素C等提高蝦抗應激能力,通過增加養殖池水深度、提高溶解氧濃度、調控水質等措施避免水質出現劇烈變化。
1.做好苗種運輸做好苗種運輸計劃。苗種生產企業盡量與物流企業對接,建立穩定的運輸線路,保障苗種運輸至養殖企業。加強與各地漁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對接,協同做好苗種保障和運輸安全工作。
苗種運輸的過程中,不論采用何種運輸方法、使用何種交通工具,都必須嚴格注意:①苗種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②苗種在運前要進行停食鍛煉;③注意調好水溫和水質,苗種在放養前,確保養殖池(池塘、網箱)水體與運輸水體水溫相差2℃以內,盡量降低苗種脅迫;④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劑;⑤蝦蟹苗種運輸過程注意防止相互擠壓。
2.做好商品魚運輸積極對接國家和地方層面行業協會,建立魚類養殖企業與物流運輸企業、消費市場的有機銜接機制,特別加強冷鏈物流的引入,保障商品魚能及時運輸至消費終端。①器械消毒:水產品裝車中使用的器具(魚框、魚網等)、包裝材料(塑料筒袋、儲運水槽等)、防水衣褲等使用前應清洗干凈,并采用相應濃度消毒劑流動沖洗或浸泡消毒后,再進行使用。②運輸管理:根據品種不同設定合理運輸溫度,在氣溫升高時適當降低運輸密度。疫情期間可能運輸過程更為漫長,應每隔1~2小時檢查魚體狀況1次,確保水體氧氣、溫度適宜,不添加麻醉劑。在運輸途中需要換水時,每次的換水量一般不超過容器裝水量的1/2,最多不超過2/3。
3.做好飼料等物資運輸做好水產養殖投入品計劃和運輸安排,多預留出1~2周的使用期限進行采購。運輸前適當消毒,保障人員安全。做好運輸前的溝通工作,在疫情防控期,應事先向主管部門申領通行證。申領通行證時,要填報車輛和駕駛人相關信息,并經所在區縣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公安機關確認后,由行業主管部門發放。
飼料運輸時,裝車完畢后要馬上蓋好篷布,以遮擋烈日曝曬和防止天氣突變。春季雨水較多,運輸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濕,司勤人員要戴口罩、勤洗手,必要時選用84消毒液對飼料和肥料的外包裝、漁業機械、網具和車輛進行噴霧消毒,對特殊動保產品外包裝選用75%酒精進行擦抹清潔消毒。
(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