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慶玉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就業是民生之本,“十四五”規劃指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1]。大學生就業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據人社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有909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是寶貴的人力財富,其就業關系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亦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給高質量就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對接校企,根據企業和市場需求“定制”人才,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自2014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印發以來,職業院校進行了大量的現代學徒制實踐。現代學徒制對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推動作用,對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關于高質量就業的研究,從內涵到評價指標、實施路徑,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高質量就業(High-Quality Employment),最初由Fredric K. Schroeder提出,指的是“勞動者既能獲得生活所需的勞動薪酬,又具有挑戰性和獲得滿足感”[2]。國內學者從不同視角對高質量就業的內涵進行了解釋。劉善堂,成娟(2014)從政府、社會、高校、學生等主體角度,對“高質量就業”的內涵界定進行了詮釋[3]。孔微巍,秦偉新(2016)以邊際效應理論為依據,認為高質量就業需從勞動的邊際產出和勞動的邊際收入兩個方面理解[4]。張小詩,于浩(2016)認為,高質量就業是在充分就業的基礎上,高校畢業生能夠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具有較高的個人工作滿意度,服務于國家和地方需要,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貢獻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相匹配[5]。馬永紅等(2018)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定義高質量就業,是在實現高就業率的基礎上,國家、社會、用人單位、高校、畢業生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達到均衡滿足的狀態[6]。
對于高質量就業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模型,學術界從不同維度進行了分析。從個體的角度,劉素華(2005)指出體面的勞動就是高質量的就業,需考慮工作的性質、聘用條件、工作環境、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等方面[7]。陳成文,周靜雅(2014)指出,評價指標包括十方面:人職匹配度、穩定性、勞動報酬、勞動條件、晉升機會、社會保護、工作挑戰、利益機制、工作決策空間、工作滿意度[8]。孔微巍等(2019)指出高質量就業主要是指公平的就業機會、優質的就業環境、穩定的就業崗位、較高的職業地位、更好的薪酬待遇、更有保障的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更和諧的勞動關系的組合[9]。從管理者角度,劉社建(2013)歸納出了高質量就業應該包括五方面的內容:提升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勞動力市場公平、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健全失業保險體系[10]。對于高質量就業評價模型的研究,陳晨,朱志良,關洋(2013)針對影響就業質量程度較高的5個因素,提出基于工資、福利、保障制度、工作時間及工作地點的數學模型[11]。馬永紅等(2018)構建了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多塔結構理論框架,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層面[6]。
關于高質量就業的實現路徑,部分研究者從具體實踐從發,給出具體路徑。齊小萍(2009)提出通過“企業家導師制”實現學生的高質量就業[12],林玉桓(2013)指出通過實施“訂單培養”計劃,實現學生的高質量就業[13]。更多研究者通過現狀和問題分析,給出具體路徑。王中教,張澤云(2019)提出應用型本科高校要積極打造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兩點一面”實踐模式[14]。汪偉(2019)提出通過穩定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和提高創新能力,開拓新的就業領域,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途徑[15]。現代學徒制對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16-17]。
綜合現有研究可以發現,經過多年探索,高質量就業的內涵在不斷豐富,高質量就業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模型在不斷完善,高質量就業的實踐研究在不斷深入,并從不同層面給出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路徑。從定量角度,研究現代學徒制和就業質量的關系的文獻相對缺乏。同時,高職院校的高質量就業研究多是實踐層面的研究,缺乏較為普適的理論框架。從現代學徒制視角,分析現代學徒制對高質量就業的推動機理和現代學徒制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路徑還需進一步研究。
針對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情況,對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92份,有效問卷90份,問卷有效率97.2%。
要實現高質量就業,就必須科學把握高質量就業的基本要求,科學構建高質量就業的評價指標體系[18]。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根據高職學生的就業情況和訪談情況,將高質量就業的評價指標總結為以下幾點:
(1)工作地點
工作地點影響學生的就業選擇,從以往就業情況看,學生就業地集中在省會城市、生源地和學校所在地。工作地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收入水平。
(2)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主要指工作的外在環境,例如:辦公室、工廠、車間、門店等,工作場所溫濕度、辦公環境的整潔度、是否接觸有害物質等等。可見,工作環境直接影響就業質量。
(3)工資福利
工資是企業以貨幣形式支付的報酬,是對員工付出勞動的物質肯定。福利是一種以非貨幣形式支付給員工的報酬,包括休假、服務設施和各種補貼等。通常企業發展越好,工資福利越好,員工的就業滿足感越強。
(4)培訓體系
企業培訓體系是指在企業內實施培訓的組織機構、職責、方法、程序、過程和資源等諸多要素構成的整體。這些要素形成一套結構化的動態體系,能夠在企業內部建立深層次的學習循環,不斷提升員工的學習力,進而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5)晉升機會
晉升機會關系到員工的職業發展道路。明晰的晉升通道有利于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為實現目標努力工作。
(6)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工作的內在環境,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影響著人的情緒、生活、工作。職場的人際關系包括與同事、領導、下級的關系等,工作中的許多內容都是通過人際交往來完成的,好的人際關系能提升工作效率。
(7)專業對口
大學生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在工作開始時不會覺得陌生,由于掌握了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在工作中會更得心應手。因此,專業對口的工作,能夠提升就業質量。
(8)興趣匹配
霍蘭德人職匹配理論認為,理想的職業選擇和人員選拔能使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相互匹配協調。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個人格特征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當個人的人格特征興趣與職業相符時,可以調動其工作熱情和激發其潛力,并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9)工作挑戰
工作的挑戰性影響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工作中的挑戰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節奏等。適度挑戰性的工作有利于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
(10)健康影響
健康的身體是工作的基石。如果工作能夠對身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那此份工作就更傾向于實現高質量就業。如果工作對身體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如壓力過大或對身體有損傷,則未能實現高就業質量。
綜上,選取以上10個指標對就業質量進行評價。具體見表1:

表1 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對就業質量的評價分為客觀賦權法和主觀賦權法。熵權法屬于客觀賦權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據指標變異性的大小來確定客觀權重。根據對以上10個高質量就業指標的分析看出這些指標從不同程度、不同層面影響著就業質量,文章采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計算出的熵權可以作為屬性權重,熵權越大,權重越大,對應指標屬性就越重要。熵權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2.3.1 數據標準化
假設有m個個案,n個指標,對原始數據xij進行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
(i=1,2,…,m,j=1,2,…,n)
負向指標:
(i=1,2,…,m,j=1,2,…,n)
2.3.2 熵
在有m個個案,n個評價指標的評估問題中,第j個評價指標的熵為:

2.3.3 確定權重
一般而言,某個指標的熵ej越小,就表明其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綜合評價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則其權重也應越大[18]。反之,則其權重應越小。
2.3.4 綜合得分
因健康影響是負向指標,所以相應權重為負數。由此看見,綜合得分S值越大,說明就業質量越高。因此,通過比較S值即可得到評價結論。
根據上述評價方法,運用數學軟件,采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具體權重見表1)。計算獲得就業質量綜合得分,進而比較現代學徒制和非現代學徒制學生的就業質量,以及比較現代學徒制學生在校企合作企業和非校企合作企業的就業質量。
2.4.1 就業質量評價
如表1所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超過0.1的分別是健康影響(0.159)、工資福利(0.136)、興趣匹配(0.111)、專業對口(0.104),其他指標權重都小于0.1,特別是工作地點(0.071)和工作環境(0.068)的權重最小。由此看見,對高職學生而言,為實現高質量就業,優先選擇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小、工資福利高、興趣匹配度高并且專業對口的工作,工作地點和工作環境對就業質量影響小。
2.4.2 現代學徒制與訂單班就業質量的比較
本次調查在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生中展開,該專業的大三學生可以選擇在上學期加入訂單班進行企業實習。對現代學徒制班與訂單班學生就業質量進行比較,現代學徒制班和訂單班就業質量綜合得分平均值分別為0.48和0.46(見表2),可以發現現代學徒制的就業質量略高于訂單班。

表2 同一時點的就業質量比較
2.4.3 現代學徒制留存學生和離職學生就業質量的比較
根據校企生三方簽訂的現代學徒制培養協議,本調查樣本的學徒可以在畢業后自由選擇就業企業,因此進一步調研了解現代學徒制班學生在畢業前后的職業選擇和就業質量。由表3可以看出,現代學徒制班學生的就業留存率為66%,就業留存情況較好。同時,就業留存學生即一直在合作企業就業的學生,就業質量最高評價得分為0.58;而離職學生就業質量評分均較低,在離職前為0.29,離職后為0.31。從各評價指標來看,留存學生的得分均高于離職學生。由此可見,現代學徒制班的留存學生就業質量遠高于離職學生,基本實現了高質量就業。而離職學生可能由于短時間內無法適應企業工作,就業質量較低。

表3 不同時間點的現代學徒制就業質量比較
文章通過構建高質量就業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質量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3.1.1 現代學徒制能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但與訂單班相比優勢不明顯
現代學徒制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實現高質量就業進一步促進了現代學徒制的實施。現代學徒制和訂單班人才培養都是通過校企合作進行,但現代學徒制較訂單班提前1~2年介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結合上文分析來看,現代學徒制未能發揮先發優勢,在實現高質量就業方面有待提升。現代學徒制在學生和家長層面的認可度不高,以及受實施過程中的政策變化、企業戰略調整和疫情影響,使得現代學徒制的產教融合深度不夠,優勢不明顯,成為未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3.1.2 現代學徒制留存率較高,留存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現代學徒制學生的就業留存率較高,對企業發展和高校就業起著積極作用,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為后續其他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借鑒。從留存學生和離職學生的就業質量綜合得分來看,留存學生實現了高質量就業,綜合得分和各單項指標評價遠高于離職學生。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發現,留存學生認同企業文化,適應企業工作,在現代學徒制培養中已經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形成良好的職業觀,并且在企業實踐中一步步將職業規劃轉化為現實;離職學生普遍缺乏對工作的適應性,沒有堅定的職業信念,進而離職開始新工作,也往往未能實現高質量就業。以上問題也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后續實施提供了決策層面的參考。
3.2.1 進一步深化和落實現代學徒制的頂層設計
借鑒前期訂單班和現代學徒制試點的經驗,科學合理設計現代學徒制方案,從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設計兩個方面進行設計。第一,橫向一體化設計要協同學校、企業、學生(家長)的需求,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學校要深入調研企業和學生需求,在現代學徒制實施中做好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充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推動企業全方面參與現代學徒制,做好現代學徒制的落地和跟蹤評價工作。企業要解放思想,強化育人主體地位,做好師傅的推薦和課程資源的設計,跟蹤學生實踐情況并及時向學校反饋,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保障和激勵措施。學生要深刻意識到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做好理論學習和實訓實踐,并就存在問題及時向學校和企業反饋,做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學生和企業員工。第二,縱向一體化要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特點,分階段層層遞進地安排現代學徒制課程和實踐。課程方面,第一學年以學校課程為主、企業課程為輔,第二學年把學校、企業課程均分,第三學年以企業課程為主,學校課程為輔;實踐方面,在第一學期安排企業文化認知,第二學期安排崗位認知,第三、四學期安排企業見習,第五學期安排企業輪崗實踐,第六學期安排企業頂崗實習。
3.2.2 深入實施課程思政,校企協同構建立體化育人格局
現代學徒制留存學生普遍實現了高質量就業,而離職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就業質量較低。學校和企業應將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和實訓實踐各環節,校企協同培養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對專業的感知,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引導,幫助學生做好學業和職業生涯規劃。結合專業特色,挖掘專業育人元素,在人才培養中融入課程思政,構建立體化育人格局,實現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價值引領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統一。以思政引領專業教育,引導學生做事先做人。關心每一位同學的學習和職業發展,及時給予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職業觀,在企業實踐中磨煉意志,錘煉品質,形成良好的就業能力。加強優秀學徒的案例宣傳,以身邊的就業案例展示現代學徒制的優勢,激勵學生,創造思政育人的良好局面。
現代學徒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生為樣本的實證分析,充分說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有較好的影響,能夠提升就業質量。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現代學徒制促進就業的內在機理,為后續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