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玲
中圖分類號:G811.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2-001-02
摘? 要? 廣場舞是指在公共場所多人參與的以“娛樂身心和鍛煉身體為目的”的非專業性的舞蹈藝術表演活動。當今廣場舞風靡全世界,從之前的城市廣場舞慢慢深入到農村,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自發組織參與到廣場舞活動中。廣場舞作為一種社會藝術文化表現形式對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有一定的支持。本文通過對洞口縣山門鎮大竹村廣場舞的發展進行調查與分析,研究發現:廣場舞的發展確實能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一定文化支持,主要表現在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擺脫不良的生活習慣;促進鄰舍之間的感情友好,加強交流,構建和諧村落;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素質,塑造新時代的農民形象;有利于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有利于提高群眾的身體健康素質。
關鍵詞? 廣場舞? 新農村文化建設? 支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所謂“人的新農村”也就是農民的素質提高了,精神生活豐富了,但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村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旨在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忽視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絕大部分農村缺少群眾文化活動,農忙閑暇之余,農民的生活消遣方式單一,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直接導致農村文化建設成為了新農村建設中薄弱的一環?!皬V場舞作為一種綜合,全面而又靈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參與度極高”,在農村迅速發展開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廣場舞作為一個文化交流的載體和平臺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更促進了新農村的和諧和文明發展,對整個新農村文化建設發揮了不可撼動的作用。
一、新農村廣場舞的特征以及分類
(一)新農村廣場舞的特征
廣場舞是一種兼具綜合性、全面性而又有靈活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一個是舞種非常豐富,組成要素繁多,不管是國際舞還是民族舞,都能在廣場舞中找到他們的存在,舞蹈種類多元化,受到了很多群眾的熱愛;另一個特征就是參與到廣場舞的人數眾多,涉及的群體年齡范圍廣,不管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都參與其中。農村廣場舞的特征受時間、地點、當地政策、農民生活習慣等眾多因素影響。因此它有其特有的特征,比如自發組織,大部分廣場舞并非是由村委通知組織的,都是由自己三五成群組織起來;自娛自樂型,現在農村生活相比以前還是輕松舒服多了,農民忙完農活的同時還有精力時間參與其他活動,廣場舞作為一種流行的表演形式受到大家的追捧,放松身體,陶冶情操;由于農村公共設施落后,村委沒有一個供大家玩樂的小廣場,大家只能找個屋前或屋后空曠平整的地方來跳舞,場地相對狹窄,容納性不夠;跳舞時間嚴重受當天農活時間影響,她們不像城里跳舞大媽們要么退休了要么是單位職工,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有雙休日,她們每年的夏季和秋季較為繁忙,農活時間多,很難有精力再參與到跳舞活動中,因此造成農村廣場舞參與人員的不穩定性,使得廣場舞的持續開展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新農村廣場舞參與人員特征
參與廣場舞的群眾一般每天晚上7、8點鐘,忙完一天的勞務,吃完飯帶著小孩結伴出來跳廣場舞。農村廣場舞參與人員年齡分布不均,大部分是留在老家帶孫子孫女的中老年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創業,還有些老阿姨們,年齡有60多歲的,還有些幾歲的小朋友,以及個別年輕媽媽參與其中(留在老家為了小孩子教育),主要以女性為主,普遍文化程度為初中文化及以下,97%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只有少數幾個是專職在家帶娃,個別從事非農業生產工作,相互之間大都是非常熟悉的。
(三)廣場舞的開展現狀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對個人的身體健康問題非常關注,自然廣場舞受到人民群眾的熱力追捧和喜愛,每個村甚至可以說每個組就有一個廣場舞隊,有的甚至有兩個,地點一般是選擇在屋前寬敞的平地。因為參與人都是沒有基礎的,廣場舞動作一開始大都以簡單的動作為主,重復練習,再加上半小時的高強度有氧操練習,個個都是大汗淋漓。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以及通過網絡視頻的學習后廣場舞由最初的幾個簡單的動作,到后面動作變化多樣,舞種增多以及由最初一兩個人跳到后面全組的男女老少都參與其中,氣氛越來越好,大家歡聲笑語,嬉皮打鬧,在活動中既放松了心情,又解除了疲勞。大家從最初的扭扭捏捏到現在能大大方方游刃有余地展示,農村廣場舞隊伍日益壯大與成熟,每晚的廣場舞活動已經成了人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為大家溝通交流提高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促進了鄰舍之間的感情,促進了各村之間的交流。村委甚至縣政府不定期的組織廣場舞比賽,縣文化站的職工人員組成裁判組,展示各村的風采,比賽設立一、二、三等獎,提高了大家參與了積極性和團結性,加強了各村之間的文化交流,如此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二、廣場舞的發展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具體支持
(一)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擺脫不良的生活習慣
在農村由于公共文化建設設施落后,文化資源極度匱乏,人們的閑暇文化生活方式十分單調,每天除了農活以外,娛樂活動基本就是看電視,閑聊和打麻將打撲克牌。而且近幾年來,在農村慢慢顯現出一種不良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打牌甚至是小型賭博而且呈上升趨勢。在家務農的人一旦到了農閑或是晚上的休息時間,很多會去到當地的一些“小賣部”,這些小賣部主要是提供打牌的場地和設備,有的還提供餐飲。有的家庭婦女因為農活較輕,很喜歡去小賣部,將老公寄回家里補貼家用的錢拿去打牌賭博,把小孩丟給爺爺奶奶照看,使得小孩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監督,不但學習上沒有進步,而且心靈和精神上也受到創傷。這種現象在每年的春節假期更為突出,外出的人賺了錢回家,都會去打牌。訪談中得知絕大多數家庭中都有人去小賣部打牌的習慣,而且有不少家庭的夫妻因為打牌的問題吵架,甚至還出現少數離婚的嚴重后果。愈演愈烈的打牌賭博活動不僅使人們意志消沉,思想渙散懶惰,大大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激化家庭矛盾和糾紛,致使家庭幸福和諧指數下降,百害而無一利。廣場舞憑借門檻低,集體參與度高,有強身健體的功能,越來越受到這些“賭博”婦女的喜歡,她們愿意加入廣場舞隊伍中,讓她們把閑暇的時間來愛美,追求優美的形體,獲取了精神上了滿足。每天晚飯后帶著孩子出來跳舞,不僅自己鍛煉了身體收獲了友誼,同時也陪伴了孩子,孩子們之間也能玩得更開心。訪談中了解到廣場舞的開展減少了家庭矛盾,促進了家庭和諧以及社會整體和諧。
(二)促進鄰舍之間的感情友好,加強交流,構建和諧村落
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能夠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帶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五個目標之一的“鄉風文明”就主要強調了農村社會的和諧與文明發展。為了構建和諧鄰里的友好相處模式,各個村民之間必須加強溝通與交流,彼此互相肯定與認同,多一些理解包容,建立和諧關系,廣場舞架起了友誼橋梁。在農村,誰家娶了兒媳婦,一般情況下除了直系親屬認識外,其他村民都不認識,媽媽帶兒媳來跳廣場舞,可以讓其他村民迅速認識,加強了兒媳本人的歸屬感以及消除了初為人妻的寂寞感。由此可見,通過廣場舞可加強村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增進了感情。
(三)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素質,塑造新時代的農民形象
廣場舞的發展會影響和塑造農民自身,改變其思想觀念,擴寬其眼界。廣場舞作為一種文化藝術表演形式,需要不斷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使其保持經久不衰的吸引力,具有發展的持久性。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通過交流求教使自身眼界得到了提升,緊跟潮流,逐漸成為一個跟隨時代腳步且具有文化素質積淀的新農民。最終豐富本村文化生活,使本村的文化建設緊跟時代步伐,使奮力直追的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輔相成。
(四)有利于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
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還體現在對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上。廣場舞其實是一種團體性的娛樂活動,形式簡單,具有整齊性和統一性,可以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無論是跳舞的人還是欣賞舞蹈的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廣場舞是一項運動表演型的藝術,人們在跳舞的同時就可以鍛煉身體、強身健體以及塑造完美的形體,長期堅持可以有效提高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
(五)有利于提高群眾的身體健康素質
廣場舞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具有健身價值。人們在跳廣場舞時除了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之外,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鍛煉自己的身體,提升體質水平和運動能力。也正是因為它對身體素質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所以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廣場舞這項活動中來,這讓廣場舞成為老少皆宜的活動,受到了中老年人甚至是很多年輕人的青睞。
三、結語
總之,本文重點分析了廣場舞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文化支持,基本可以證實廣場舞的開展對于農村文化建設具有支持作用,可以有效彌補農村經濟與農村文化事業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縮小二者差距,廣場舞的可持久性實現了農村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政府、地方村委等一些相關機構應制定相關管理措施,推動廣場舞的進一步發展,保持廣場舞的青春活力,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活動中,使廣場舞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添磚加瓦,持續助力,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劉晨鑫.湖北新農村廣場舞開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6(11):114-115.
[2]孫江山.關于廣場舞的潛功能研究——以河北省D村為例[D].保定:河北大學,2015.
[3]吳昊.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J].戲劇之家,2016(2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