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 唐鳳成 曹芳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2-014-03
摘? 要? “一帶一路”是追求發展、崇尚共贏、傳遞希望的。“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研究對于拓寬一帶一路合作領域、提高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意識、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早日實現中國夢都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在共享的過程中卻面臨著一些困境,如國內外存在文化差異、國內的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意識有待提升、體系有待完善、傳播途徑較為單一、缺乏專業化人才等,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措施:(1)尊重國內外文化差異;(2)與特色旅游相結合,提高文化傳承意識;(3)構建完備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4)探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新方法;(5)培養專業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人才。為更好地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 一帶一路? 民族傳統體育? 文化共享
“一帶一路”是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行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簡稱“一帶一路”[1]。“一帶一路”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頂層設計”,也是屬于世界的合作共贏之路[2]。
2021年1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會議指出要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再一次表明了中方愿同世界各國一起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共創機遇、共享繁榮,讓世界各國人民都可以從這一東方倡議中獲利[3]。目前為止,我國已與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個雙邊合作機制,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超過1300億美元[4]。“一帶一路”倡議使我國的國際地位以及影響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5000多年優秀傳統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民族特征鮮明,是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的明信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可以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一帶一路”倡議雖然起始于經貿活動,但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也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文化是實現民心相融、相知、相通的萬能鑰匙,可以更好地實現“惠民生”的目標,還可以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從而更好地促進與沿線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5]。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價值
(一)拓寬“一帶一路”合作領域,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不僅僅要帶動經濟方面的發展,而且還要促進國家的文化交流,使絲路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民逐漸從認同到接受再到學習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2003年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要“以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為和平發展理念[6]。我國與各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貿易、人文等領域的合作也從來沒有終止,比如從扎實推進中老鐵路、瓜達爾港等基礎設施,到設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我國在為“一帶一路”建設繼續向前健康發展不斷作出努力,加快了經濟復蘇的腳步。
(二)提高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意識,助力偉大復興中國夢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下,國家之間的文化軟實力競爭也越來越重要。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做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無數個中國人的共同夢想[7]。然而現在的國家富強不再單單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科技、國防實力是否雄厚,還會看國民素質、民族凝聚力、文化創新力、國際影響力等這些“軟實力”是否真的“富強”,為提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力,需要不斷加深文化自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研究對于提高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意識、創新發展以及中國夢的早日實現都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困境
(一)國內外存在固有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8]。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所不同,再加之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等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國家間較大的文化差異,這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共享造成了不小的阻礙。西方現代體育強調競爭意識,喜歡各種極限挑戰,也比較追求肌肉的健美。而中國則更注重“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9]。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競技性并不是很突出,大多都是為了生產生活、強身健體和娛樂身心而創造出來的,如投壺、秧歌、蕩秋千等。這些項目對于沿線國家來說可能存在吸引力不夠,達不到較好的文化認同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共享。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意識有待提升
處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西方的現代體育文化對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西方現代體育文化強調競技,具有運動周期短、見效快且明顯的優勢[10]。而民族傳統體育多是建立在娛樂的基礎上,如斗牛、賽馬、射箭、摔跤比賽多用來表演和觀賞。如此導致西方現代體育文化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例如,現在在我國人們普遍會發現跆拳道館比武術場館火熱,籃球、足球、拳擊等比太極拳那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能吸引人。是什么造成這一奇怪現象呢?說到底就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意識弱,連本國人對自己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都不感興趣,談何向外傳播讓本就有文化差異的外國人喜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呢?產生這種現象的背后值得我們深思。
(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有待完善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可以反映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散布在960萬平方千米,各個民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特點,創造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每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想一直傳承下去,爭先恐后,各自發展,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將各個項目都總結聯系起來,形成合力發展。截至目前,我們還沒有對所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都進行全面系統地記錄,有好多項目隨著老師傅的離世而出現了既無文字資料,又無技術傳人的情況,最終導致失傳。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的構建顯得刻不容緩。
(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途徑單一
有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區域性太強,僅僅在這一小范圍的區域流行,比如說蒙古族的摔跤,在蒙古這項運動的確很受歡迎,但是到了其他地方大部分人可能對這個的興趣程度并不高,可能還會認為有些暴力。再比如苗族的趕秋節,可能會有好多人都沒有聽過這個項目,就更談不上承擔起傳承的重任了。現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方式基本都是一代傳一代,師徒傳承、口口相傳,但是在傳承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一一傳了下來,許多不經常使用的項目都面臨了失傳。這不僅影響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還直接威脅到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五)缺乏專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人才
盡管現在處于人工智能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人工智能也是人發明創造出來的,任何行業頂尖的人才還是至關重要的。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也存在著缺乏專業型人才的這一巨大挑戰,主要體現在懂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人在多語言的文化交流上存在困難,僅僅只掌握本民族的語言,可能漢語普通話說得都不是很流利,英語外語就更是奢望了。但是那些懂語言有學問的人對民族傳統運動項目的了解卻并不是很深,懂得僅僅是一些表面現象,講不出更深層次的內涵,這就造成了會運動項目的人不會講,會講的人不會運動項目這一矛盾現象。這一問題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共享,亟待解決。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途徑
(一)尊重國內外文化差異
國內外的文化差異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國家之間的文化關系是和諧共生、互滲互補的。我們不能夠將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思想去強加給其他國家,我們進行的友好交流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真實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在尊重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時來尋找到和而不同的融入渠道。在文化交流時,一定要注意切合實際、因地制宜。因為你不可能讓一個地處內地、水資源相當匱乏的國家對賽龍舟感興趣,而一定是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友好的文化交流,同世界各國共享優秀文化。
(二)與特色旅游相結合,提高文化傳承意識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僅僅是文化產業,同時它還是體育產業。部分地區可憑借其民族特色、地域的特點將民族傳統體育與當地特色旅游相結合,如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沿海地區賽龍舟、藏族賽馬節等等。這些民族傳統體育與當地特色的完美結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光欣賞,游客們不僅可以切身感受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的魅力,也有利于樹立其文化自信,提高傳承意識,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獨有的文化魅力。此外還帶動了當地經濟,同時起到了宣傳和推廣地方文化與特色產品的的效果,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構建完備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
民族傳統體育地域性和民族性都十分顯著,其項目種類也是各式各樣,如太極拳可分為陳氏、楊氏等多種形式,又有24式、48式之分等等。可以借助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現代化技術,經過細致全面地歸納和整理,將過去那些記載零碎且不完整的資料進行一一存檔,繼續健全完善現有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在收集和歸類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盲目全盤羅列,因為有些民族傳統體育中項目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可能會夾雜著一些封建迷信不科學的東西。為此,在歸納整理時需要遵循科學的原則,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地進行分析,把不科學的、迷信的東西及時剔除出去。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是要想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取得成就,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四)探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新方法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一般都是在一定區域內通過口口相傳的群體演示,才得到有效傳承和傳播。這樣的傳播途徑太過于單一,不要說與國際接壤,連本國可能都做不到全面普及。這就要利用現代各種新型傳媒工具來實現文化的廣泛傳播,如抖音、快手、各種直播軟件層出不窮,其不僅僅是為了游戲而制作,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人才可借助這些軟件及現代的大數據平臺,宣傳各項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學習到。只有待國人的傳承意識得到全面提升以后,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國際傳播和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才更有幫助。
(五)培養專業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人才
人才興則民族興,人才強則國家強。再好的政策也是人制定的,落實細化同樣也是需要人去做的。專業的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多為本民族語言交流,在語言的傳播上存在一定的障礙。此外,我國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強調氣運丹田,還有一些項目是根據動物的行為模仿創造出來的,如五禽戲、猴拳等,這些對于外國友人來說可能難以理解。培養專業的人才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做到教的人講得懂樂于教,學的人聽得懂愛于學。
四、結語
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一帶一路”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共享提供的良好機遇,尊重國家文化間差異,牢牢記住文化自信,逐步落實各項計劃,找出進行文化友好交流新途徑。國家層面需要繼續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視,積極出臺各種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等等,不斷豐富和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民間體育社團等社會組織也可通過舉辦各種賽事,吸引更多外國友人前來交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意識。同時,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為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共享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讓民族傳統體育更好地走出國門、邁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趙建強,張晶杰,權黎明,等.“一帶一路”視閾下民族傳統體育傳播的困境與疏解——基于跨文化傳播[J].武術研究,2020,5(04):107-110.
[2]李瑛瑛,劉妮.“一帶一路”戰略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研究[J].武術研究,2017,2(04):104-107.
[3]劉紅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習近平提出三個目標[N].新華每日電訊,2021-11-21(002).
[4]本報評論員.共建“一帶一路”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N].人民日報,2021-11-21(001).
[5]李明.“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傳播策略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9,21(01):159-162.
[6]高志才,屈植斌,汪雄.困境與突圍:“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跨文化傳播[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9,34(02):78-80+87.
[7]陳昊旻.“中國夢”的哲學闡釋及其實踐路向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7.
[8]史文.“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21.
[9]高曉東,魏鵬飛.“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推廣與交流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1,43(05):83-87.
[10]田子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傳播路徑探析[J].安徽體育科技,2019,40(03):5-7.
★通訊作者:唐鳳成(1970-),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
★基金項目:2021年度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成果,項目編號:L21BTY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