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女 崔俊美
中圖分類號:G899?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2-080-02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了解我國高校花樣跳繩運動現狀,研究花樣跳繩在構建高校校園文化中的價值和存在的問題,探討花樣跳繩進入高校的途徑,以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 花樣跳繩? 高校體育文化? 價值
一、我國高校花樣跳繩運動現狀
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于跳繩運動的重視程度有所增加。2012年,為了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和推動陽光體育活動,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印發了《全國跳繩大眾等級鍛煉標準(試行)》的通知,同時發放了《跳繩大眾等級鍛煉標準》一至六級等級套路的教材和音像資料。2014年,跳繩成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項目之一。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實施和推廣,使跳繩運動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推動了跳繩運動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遷,跳繩運動也融入了許多新的元素,為傳統的跳繩運動增添了娛樂性、欣賞性,如將音樂、舞蹈、健身操、戲劇、音樂與跳繩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多樣化的花樣跳繩運動。同時因跳繩運動器械簡單,對場地要求不高,動作易學但又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同時滿足初學者或者是注重動作技術愛好者的需求,進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與到這項運動當中。
目前,很多高校已經開設了跳繩課程,如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廣東科技學院等高校。高校引入花樣跳繩課程促進了協會的成立,如上海體育學院躍動跳繩俱樂部、天津體育學院跳繩社團、南京師范大學跳繩協會、成都體育學院跳繩協會、廣州體育學院花樣跳繩協會等等。
二、花樣跳繩在構建高校校園文化中的價值
(一)花樣跳繩的娛樂表演功能
高校在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時也要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大學生在面臨學業、情感、就業等問題的同時,壓力也會隨之而來,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使學生緩解壓力,調整身心狀態。根據跳繩運動的項目特點,場地選擇僅需一塊平坦的空地即可,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沒有過高的要求,學生可選擇單人運動也可集體活動,愉悅身心,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眾多學校的校運會開幕式和晚會中出現了激情澎湃的花樣跳繩表演,體育與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花樣跳繩逐漸登上國際的舞臺,也讓國人體會到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2010年,上海體育學院在世博會上展示的“繩舞飛揚”,充滿活力的表演,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讓花樣跳繩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激發了眾多年輕人的熱情。在2012—2014年西南大學的迎新晚會上,花樣跳繩隊為觀眾們展示了高難度的技術動作、速度和力量的完美結合、團隊之間默契的配合,其帶來的視角盛宴引得臺下觀眾不斷的驚呼和贊嘆。
(二)花樣跳繩的健身健心功能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跳繩運動需要集中注意力,利用全身肌肉協調發力,穩定身體重心以防出現運動損傷,堅持跳繩既可以減肥又能鍛煉身體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心肺功能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跳繩時,手握繩柄搖動繩子時,繩柄的擺動對手上的穴位也有一定的刺激,激發腦細胞的活力,增強思維敏捷度和想象力。跳繩是一項各種跳躍動作的運動項目,需要充分調動左右腦,使大腦協調配合,進行有節奏的協調運動,培養人的節奏感和平衡能力。
(三)花樣跳繩的教育功能
花樣跳繩基礎動作簡單易學,可操作性強。在廣東科技學院的花樣跳繩選修課中,學生僅通過1學期的課程完全掌握基礎動作。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花樣跳繩作為一種教育手段,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和知識,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正確引導、鼓勵學生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養成自我挑戰、超越自我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花樣跳繩基礎動作的練習,不僅在短時間內學會個人的花樣動作,使學生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且在學習有一定難度的車輪跳、交互繩時,彼此的溝通交流、互相鼓勵,磨煉了同伴之前的默契程度,更是發揮了勇于挑戰、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
(四)花樣跳繩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價值
跳繩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流傳至今,與人們的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中國的童玩之一。發展至宋代時,出現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競賽活動。2013年,花樣跳繩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校開展花樣跳繩課程是傳承延續民族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新時代的青年人必然要承擔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責任,使其發揚光大,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五)花樣跳繩有利于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高校是培養花樣跳繩專業人才的載體。開設課程應當順應社會的發展,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時代潮流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完善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為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注入新的活力。高校開設花樣跳繩,其特點符合大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參與意識和社交需要等心理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促進民間體育文化發展,也必然能給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帶來更多生機。
三、花樣跳繩在構建高校體育文化中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力量匱乏
陜西是花樣跳繩的起源地,“中華跳繩王”胡安民在傳統跳繩的基礎上創建了十二大類和上百種花樣跳法,為傳統的跳繩注入了活力。截止2019年,他在全國各地先后舉辦了800多期跳繩培訓班,培養了14萬多名跳繩愛好者,展演、比賽1200多場次,榮獲十多項國家級各類獎項,為花樣跳繩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造成了各地區之間花樣跳繩運動的發展不均衡。目前,很多高校跳繩俱樂部或者協會的指導老師、開設課程的體育教師,大多數都是由體育教師擔任,接受系列專業跳繩培訓的老師少之又少,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單一,不能充分利用花樣跳繩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進而減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宣傳方式缺乏創新性
高校體育教師未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依靠電視、網絡、書籍雜志等間接的途徑自學,根本無法掌握花樣跳繩的多種跳法。因而在授課時,只能局限于簡單的計時計數項目,如單搖、雙搖、跳長繩等,略有難度的個人技術動作、車輪跳和交互繩跳更不可能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學生對花樣跳繩的認識程度則更多是來源于教師的授課,通過教師推薦會利用網絡進行對花樣跳繩的學習,無法切身體會到現場的教學,導致學生對花樣跳繩運動只有淺顯的認識。
(三)高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在我國,花樣跳繩雖然逐漸引起大眾的關注,但是由于高校師生的認識程度不夠,花樣跳繩運動相比于其他體育項目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而未能得到領導的重視。
(四)缺乏專業的花樣跳繩教材
目前,花樣跳繩相關教材有上海體育學院劉樹軍教授、西南大學彭遠志副教授編寫《炫酷運動——花樣跳繩》、全國跳繩推廣中心組編的《中國跳繩競賽規則》、《全國跳繩大眾鍛煉標準等級套路》等可供教學使用。高校目前的跳繩課程的教學大綱都是各校教師根據相關資料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自己制定,沒有依據專修課、選修課、普修課制定出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花樣跳繩進入高校的途徑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專業的教師隊伍在推廣花樣跳繩運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花樣跳繩教師的途徑可分為三種:一是教師通過網絡搜索花樣跳繩的教學視頻,自行學習;二是參加各地區組織的花樣跳繩培訓班,進行專業技能和裁判內容的學習,取得相關證書;三是鼓勵具有培養體育教師資格的高校積極開展花樣跳繩課程。教師自學花樣跳繩視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課程內容當中的動作,學習效果不好,如有專業的指導,利用空余的時間集中學習則效果更好。近年來,為了培育教師隊伍,國家體育總局自2012年至今,期間舉辦多次花樣跳繩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為花樣跳繩的宣傳和推廣奠定了基礎。
(二)將花樣跳繩納入高校體育課程
將花樣跳繩納入高校體育課程是最直接、最有效推廣該項目的途徑,教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的進行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看到教學的成效,從而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改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其中的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有關高校花樣跳繩教學可供參考的書籍較少,沒有針對性,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編寫高校選修課、專修課和普修課教材。
(三)開設花樣跳繩俱樂部
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結合起來,共同促進高校花樣跳繩運動的發展。除了課堂教學以外,應以具有跳繩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老師為主要負責人,吸納一些身體綜合素質較好的愛好者,組建花樣跳繩俱樂部或者是協會,成立學校代表隊,定期進行訓練,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花樣跳繩隊伍,同時積極參加校內外的比賽,不僅給學生提供鍛煉的平臺,逐步提升跳繩水平,同時也能加強與其他學校的體育文化交流,提升學校知名度。
(四)組織跳繩表演比賽
在迎新元旦晚會、校運會開幕式等學校重大活動引進花樣跳繩的表演,使全校師生進一步了解花樣跳繩這項運動。另外,積極組織花樣跳繩比賽活動,吸引廣大師生參與進來,親自感受花樣跳繩運動的魅力,有效促進該項目在高校的普及,為校園文化生活增添一份色彩。
五、結語
跳繩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均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如在隋唐的“透索”、宋代的“跳索”、明代的“白索”,高校作為延續與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的載體,應重點研究其項目在高校如何結合當代青少年的身心特點,豐富高校課程資源,培養專業人才,為今后的宣傳和傳承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小鳳,李建國,林承德,等.花樣跳繩對13-15歲少年健康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5(03).68-70.
[2]聶鍇.花樣跳繩的體育文化價值研究[J].陜西教育,2012(06):31-32.
[3]陶冶.中國民間兒童游戲系列·之二跳繩[J].民俗研究,1993(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