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民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2-122-02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分別從學校體育、家庭體育和社區體育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體育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從這三個角度對青少年體育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使三者相互結合,優勢互補,促進青少年體育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青少年? 體育教育? 多元化發展
近年來,青少年體質素質逐年下降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為此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部門相繼實施和出臺了許多措施和政策,如陽光體育活動、中考體育加試、全民健身日、每天鍛煉一小時等,但這些措施未能改變當前青少年體質逐漸下降的事實。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體育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學的體育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或者未能讓中小學學生的體質和健身意識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得到培養和發展。據《學校體育學》的規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的體育教育重點和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態度,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各種體育技能、運動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知識等。雖然體育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青少年學生體質的提高,但是體育教育并不能承擔青少年學生健康的全部目標。面對當前青少年學生體質逐年下滑的問題,就要多元化分析影響體育教育實施的因素。
一、影響青少年體育教育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從學校體育角度分析
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學校體育“是以青少年為主要活動對象,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提高學生身體素質,”[1]其根本目標是培養和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其掌握必要體育運動技術和技能,并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然而,學校體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則體育課時往往被占用或壓縮,體育經費資源得不到足夠的劃撥。如在中小學體育學科發展中的地位則處于較低水平,遇到升學任務或者學術競賽,體育課往往成為“犧牲品,”時常被其他學科占用。近年來,空氣質量不斷惡化,霧霾嚴重威脅著戶外活動的人們的健康,導致室外體育課或戶外活動大大減少;大課間體育活動又因場地、體育器械等原因得不到有效的組織和開展。“體育教學中學生策略性知識的獲取來自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主動探索,”[2]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中小學學校體育教師只是單純的教與學的過程,缺乏啟發式或誘導式教學,這影響了學校體育的教學效果,同時也無法提高中小學體育教育的質量。
(二)從家庭體育角度分析
家庭是每個人最先接觸到的一個“集體”。家庭體育則是人們接受體育鍛煉和培養健身意識的起點。家庭體育是“一個人活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義參與的,以身體練習為基礎手段,以獲得運動技能,滿足興趣愛好,豐富家庭生活、達到休閑娛樂、實現健身健體和促進家庭穩定為主要目的的教育過程和文化活動,”[3]其主要涉及到的內容則是家庭式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和家庭式體育教育。家庭體育作為體育教育的一個分支,對青少年培養體育鍛煉意識和養成鍛煉習慣起到推動作用。“子女對體育的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是從家庭開始的,”[4]在青少年早期發育成長時期,家庭式體育教育能夠對學齡前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和行為起到促進的作用。
“家庭體育發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同時也受社會文化背景、傳統體育健身習慣、體育意識的影響。”對于我國國民的富裕程度,我們可以通過恩格爾系數進行推算。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的標準之一,其系數越高,說明收入較低;其指數越低,說明收入較高,富裕程度也較高。據《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5%,農村居民為37.7%,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雖處于30%~40%的相對富裕階段,但距20%~30%的富足階段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大多數家庭對家庭體育的選擇上也較多的傾向于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或無器械的體育項目,如公園散步、郊游。在活動時間上,主要是節假日或寒暑假。這雖然能夠滿足家庭體育的需要,但項目過于單一,并且不能有效突出體育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和意志品質的培養。
(三)從社區體育角度分析
社區體育是體育事業的具體體現和縮影,展現的是促進國民體質改善的國家意志,是體育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依托和載體,更是終身體育的發展和延伸。社區體育涉及的對象范圍囊括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各個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體質狀況的人群。社會體育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人的健康、改善生活質量、擴大交際圈,促進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
目前,社區體育則主要是以老年人健身為主,其項目的內容也不適合青少年的特征和要求,這一點忽視了青少年對社區體育的需求。社區人群對青少年參與社區體育活動存在偏見,認為青少年應該在學校學習或者進行體育鍛煉,不應該在閑暇時間在社區進行體育活動,甚至認為青少年在荒廢學業,這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體育場地的限制、體育器械的缺乏都在影響著青少年在余暇時間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阻礙了青少年融入社會群體,使其局限于特定人群的交往,這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個體的社會化發展。
二、中小學體育教育多元化發展模式
青少年體育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涉及學校、家庭、社會等領域,通過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的有機結合,相互滲透,構建一個良好的運作體系和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應以學校體育作為發展的中心和重心。家庭體育作為基礎,社會體育則擔負起輔助和延伸的職能,還要發揮三者的資源優勢和特點,“使學校、家庭、社會體育課程資源從未被學校、家庭、社會體育利用與開發或者利用與開發效率不高的狀態到利用和開發效率好的狀態的過程,形成一個立體型的教育資源體系。”[5]
(一)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結合,相互促進青少年體育技能培養和健身意識的形成
學校體育作為青少年體育教育多元化發展模式的中心和重心,應在發展模式中起到至關重要的環節。學校體育應改善教學條件,加大對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優化學校體育物質資源,使其能夠達到家庭體育在校園開展的要求;提高體育教師的素養,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利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豐富青少年的教育內容;落實和改善教學目標和任務,如學校運動會上增加“家庭體育項目”或“親子體育項目”(圖1),達到了“要我去運動”轉變到“我要去運動”的目的。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落實了體育教育的任務,也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了家庭體育的開展,還展現了家庭的精神面貌,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內容,改善了家庭體育的體育教育環境和條件。
(二)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相結合,使兩者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共享,豐富體育課與課余活動的內容和項目
無論在物質資源還是在人力資源上,學校體育在體育教學資源上比社區體育更為完善。學校體育主要教授青少年體育技能和技術,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其教學目標和任務。而社區則是青少年課余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相結合,能夠提高兩者的資源利用效度,如學校可以開發其體育場館和租賃體育設備給社區體育活動人群,體育教師并對其進行專業指導,如此加大了兩者的交流,實現了體育資源效益的最大化。而社區體育也可將時尚體育或民俗體育引進到學校體育之中,豐富體育項目,增加了學校體育的趣味性,提高了青少年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對傳統民俗體育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家庭體育和社區體育相結合,促進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是課余體育活動的主要存在方式,是終身體育的延伸和發展。家庭體育的活動場所也多在社會公共場館或場地,是社區體育的重要重要組成部分,而社區體育是讓青少年能夠在其活動過程中逐漸轉變社會角色做準備。青少年與外界的交往和溝通是其在成長和個性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基本方式,也是青少年從自然人逐漸轉變成社會人的必要過程。社區人群應多鼓勵青少年參與到社區體育活動當中,融合在社區大家庭之中,分享體育所帶來的歡樂。青少年學生在其監護人的參與下或獨自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在活動中能夠認識到其所代表的社會角色,并逐漸形成一定的自我認識,度量自身在社會群體當中的角色和分工,豐富生活閱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韓勤英.從終身體育看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一體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03):380-381.
[2]張永保,田雨普.“家庭體育”的新釋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06):9-12.
[3]王世哲,何步文.家庭體育與人的社會化[J].衛生職業教育,2005(13):41-42.
[4]李小進.制約我國家庭體育發展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9(01):10-12.
[5]袁培勛.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體育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J].教育與管理,2009(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