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五代十國時的吳越王錢镠(852年~932年),少年習武好文,24歲應募投軍。隨著平定王郢之亂、伏擊黃巢起義軍等諸多戰事,形成勢力,統一兩浙(浙東和浙西)。897年,唐昭宗嘉其英武,賜金書鐵券。憑此“金牌”,他本人可免死九次,子孫免死三次。得此寶物乃家族殊榮,錢镠卻憂慮難眠。因為得鐵券的家族易恃寵而驕,觸犯刑律,喪命敗家。
912年,錢镠60歲,寫下“八訓”高懸家廟——“莫縱驕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莫欺孤幼,莫損平民”,強調“子孫若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須是破家滅門,要鳴鼓而攻之”。錢氏每有孩子出生,全家都要誦讀“八訓”。
臨終,錢镠又作十條“遺訓”。1047年8月,錢镠5世孫將《錢氏家訓》編輯刊印。1925年,錢镠32世孫錢文選編纂出版包括“八訓”“遺訓”的《錢氏家乘》及《錢氏家訓》。
“重德修身,崇文尚學,善事國家”為《錢氏家訓》的核心價值。它“上承祖志,下示后人”,千余年影響了幾十代人。吳越第五任國王錢弘俶遵循“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的“遺訓”,審時度勢,“納土歸宋”,避免了生靈涂炭。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錢氏家族數十代長盛不衰,人才輩出,蓋因有《錢氏家訓》這一立族之本、旺族之綱。據統計,錢氏僅宋代就出了320位進士,近代更是人才井噴——“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在華人世界傳為佳話。舉目海內外,錢氏院士有200多位,分布50多個國家。錢氏家族被譽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錢氏家訓家教”成為第一個國家級家訓非遺項目。
(摘自2022年2月7日《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