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開放性眼球外傷的CT表現,并對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由我院收治的開放性眼球外傷患者參與實施,共計人數58例,對應時間為2020年5月-2021年5月。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所選患者的臨床CT影像情況及臨床表現情況進行了解,從中獲取到更多有用的信息。結果:在CT影像檢查方式下,能夠對開放性眼球損傷患者的眼球形態、體積變化情況進行明確的觀察,眼內異物、脈絡膜脫離、晶狀體損傷等是CT影像下顯示出的幾種情況。關于眼球破裂口位置的判斷,共43人已經確定,人數占比為74.14%。治療后,保留眼球者共34例,占比為58.62%,摘除眼球者共24例,占比為41.37%。在患者眼球摘除危險因素分析中,術前視力差、患者骨折、玻璃體積血程度等是幾大主要關注的內容。結論:臨床CT影像檢查方式的合理應用,能夠較為全面的獲取到開放性眼球外傷患者的疾病信息,包括破裂傷口位置的判斷等,便于疾病更好的治療。
關鍵詞:開放性眼球外傷;CT表現;臨床情況;分析
前言: 關于眼部疾病,開放性眼球外傷屬于較為嚴重的類型。患者的傷口除了會在眼球壁顯現以外,部分患者的眼內容物還會存在脫出的情況,對患者的眼部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傷害。基于該疾病對患者眼球結構帶來的較大損毀性,加上患者視功能障礙情況的出現,臨床需展開及時的診療工作,在全面了解患者眼部疾病的情況下,展開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其中,關于患者疾病的分析,通常會采用CT影像檢查的方式來獲取相關信息。為了對開放性眼球外傷患者的CT影像特點擁有更多的了解,本次將展開針對性的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參與研究的58例開放性眼球外傷患者臨床CT影像資料齊全,檢查確診后均接受住院治療。在所有患者一般資料的整理中,關于性別,男女占比分別為65.52%、34.48%。每例患者均只存在1只眼受傷。在致傷原因的分析中,存在打架傷、交通事故傷、爆炸傷等幾種情況。
1.2方法
在CT掃描機的應用下, 按照相應的操作規范,對患者的眼眶進行橫軸位、冠狀位掃描。采用多平面重建系統,對任意平面成像進行獲取。在聽眶下線及其垂線作為掃描基線的情況下,展開軸位、冠狀位的掃描。層厚、層距均設定為2.5mm。另外,掃描電壓、電流的設置標準分別為120kv、150mA。
1.3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點,進一步展開臨床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22.0作為統計學處理工具,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用t檢驗進行統計推斷,計數資料,用百分比進行描述,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在開放性眼球外傷患CT表現分析中,能夠發現患者眼環連續性中斷情況的存在,主要以毛糙、不規整為主要形態表現。關于體積的變化,存在縮小、增大、正常三種情況。在眼環的觀察上,局部顯示不清。另外,存在紊亂的眼球內結構,較高的密度,損傷部位能夠顯示出晶狀體的損傷程度。觀察后部眼環情況,存在反折、凹陷等情況。關于并發癥,CT影像檢查下,能夠對脈絡膜脫離癥狀進行判斷,并提示破裂口所處位置。
2.2在CT影像檢查下,關于患者眼球破裂傷口位置的判斷,74.14%的患者與手術探查結果呈一致狀態。
2.3在患者疾病治療中,均以急診縫合手術為主,最終摘除眼球的患者共24例,占比為41.37%。針對患者眼球摘除的情況,在多因素分析中,猜測與患者伴發骨折、眼球內積血程度嚴重、術前視力差有較大的關系。
3.討論
在開放性眼球外傷患者眼球損傷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玻璃體積血的出現,在眼球無法修復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將眼球摘除,這對患者的心理往往會造成較大的傷害。基于現代醫學技術的發達,在眼部遭受損傷后,患者應及時就醫診治,以便能夠盡快得到處理。在CT及患者的臨床表現分析中,針對本次參與研究的病例,關于CT表現眼球增大的情況,對其視力進行檢測,均在光感以下,在此類患者眼球摘除人數比例的計算中,高達75.00%,僅一小部分人的眼球得以保存。應用CT檢查,在患者眼球破裂口位置的觀察中,并不能完全明確。在急診探查縫合手術下,患者的破裂口通常已經延伸至較大的范圍。在多因素分析中,針對伴發骨折、脈絡膜脫離、玻璃體大量積血等情況的出現,一般視為患者的眼球受傷已經達到比較嚴重的狀態,經治療也很難達到較好的效果。經相關人員的研究表示,在開放性眼外傷疾病診療中,關于傷口位置的描述,與后極部越是靠近,患者的視力預后情況就越差。通過CT影像分析可觀察到,患者的眼球呈縮小狀態,患者的視力表現為光感、無光感等情況。此類患者眼球摘除比例較少,大部分患者的眼球都能夠得到保存。另外,還有部分患者的CT表現為眼球大小形態基本正常、存在光感及以上視力狀態的患者。提示患者的眼球受損程度較輕。對于CT顯示下眼球前部存在破裂傷口的患者,其眼球摘除率較眼球保存率相對較高,分析可能與患者眼球內異物比例較高,加上一些并發癥的出現有關。如今,伴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CT影像技術在疾病診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將其用于開放性眼球外傷患者疾病診療中,能夠獲取到清晰的眼眶及眼眶軟組織成像,具體的操作方法較為簡單,并且對患者的眼部不會造成其他的傷害,因此普遍得到醫生的認可與接受。正是因為CT檢查存在的優勢特點,臨床逐漸將其作為眼科疾病診斷方法的首選,為臨床疾病的治療獲取更多的參考依據,以便后續治療工作的有序展開。
參考文獻:
[1]劉永浩.開放性眼外傷玻璃體切割術后視力的相關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20.
[2]祖米來提·安尼瓦爾.251例眼外傷患者臨床特征及影響視力的相關因素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16.
[3]李建華.機械性眼外傷玻璃體手術時機選擇及眼外傷評分的應用[D].昆明醫科大學,2017.
作者簡介:方睿臻(1990年8月)男;籍貫:浙江省杭州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眼球外傷、角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