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薇



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既弘揚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又走出一條創新發展的路;既堅守音樂的專業性,又融合當代年輕唱作人的原創力,傳遞新聲。這是當代媒體人、音樂人需要思考的時代課題。
基于對中國原創音樂節目的探索,對中國流行音樂作品的追尋,對年輕音樂創作者的鼓勵,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歷時半年,推出中國原創音樂節目《唱出我新聲》。節目以“挖掘新生音樂力量,推出優秀原創音樂”為宗旨,致力于為優秀年輕唱作人提供展現才華的舞臺;力求通過他們的作品,展現當代青年的新生活、新理想、新表達;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出具有潛力的原創音樂作品。
《唱出我新聲》共12期,每期90分鐘,在CCTV-15音樂頻道和CCTV-3綜藝頻道相繼播出,獲得觀眾廣泛關注和好評。最近播出的第十期節目,央視頻App直播觀看人數近7萬。
制定全新規則,發掘“新聲”力量
電視文藝節目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音樂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結合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客戶端資源,創新節目類型、拓展節目內容領域,呈現豐富多元的作品樣態,營造具有獨特魅力和社會價值的音樂節目新景觀。《唱出我新聲》摒棄了傳統音樂綜藝常用的競賽機制,采用“集結—演出—培訓—場景秀/現場秀—畢業展演”的全紀錄節目樣態。整檔節目可視為一個“原創音樂人培養計劃”,節目組挑選46位年輕唱作人加入“CMG唱作營”,經過“新聲亮相”和“主題創作”兩個階段,最終由導師選出6位優秀畢業新聲代表,在中國愛樂樂團的助力下完成畢業盛典演出。
除專業導師評分,《唱出我新聲》還引入人工智能評分系統,在新聲開唱前,“新聲音樂盒”依據大數據分析給出推薦指數;演唱過程中,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提供的“紫東太初”模型從音準、節奏、調性、技巧、樂感五個維度實時評判,新聲推介人參考上述數據評分,最終得出新聲排名。節目依托人工智能提供數據支持,又將最終解釋權交給新聲推介人,合理安排AI與人的關系,規則中盡顯人情味。這也符合總臺積極推進的“思想+藝術+技術”創新融合,實踐成效顯著。
“主題創作”環節,節目采用單期擂臺賽形式,簡化規則,突出人物,將焦點放在新聲音樂上,新聲創作人按“我”“煙火”“時間”“遇見”“告白”“成長”六大主題進行場景/Live演繹。六大主題的設置與生活緊密相關,圍繞主題創作的音樂作品,不僅是唱作人的新聲,更唱出了廣大觀眾的心聲,作品與時代同頻共振,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中國愛樂樂團傾情加盟畢業盛典演出,也是對這些新聲唱作人的鼓勵。與中國最優秀的交響樂團合作,也讓這些年輕唱作人“靈感爆發”,創作出震撼人心的音樂作品,如錢潤玉的《木蘭》,通過琵琶演奏傳遞自己的音樂態度;國樂大師馮滿天助力年輕唱作人宋宇寧,一首《醒獅》讓人們感受天地,感受陽光。《樂記·樂象篇》有云:“唯樂不可以為偽。”(只有音樂是不可以作假的。)《唱出我新聲》讓觀眾看到、聽到、感受到中國新生代音樂人積聚的音樂力量。
盡展青春面貌,體現“新聲”價值
“年輕人用音樂表達家國情懷,并非一定要大氣磅礴,從細微之處入手展現內心情感,有異曲同工之妙。”知名作曲家、《唱出我新聲》新聲推介人舒楠在觀看選手演唱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其實,無論是電視工作者策劃、制作節目,還是音樂創作者構思、創作作品,都會思考——怎樣的節目打動人?怎樣的作品入人心?
以全新節目樣態展現新聲唱作人的精神面貌,給予他們驅動力和自由度,讓唱作人有更寬廣的創作空間和表達空間,這是《唱出我新聲》的核心立意。除了為年輕唱作人提供舞臺,節目還邀請舒楠、陳明、趙兆、郁可唯、尚雯婕等中國流行樂壇的優秀音樂人擔任新聲推介人。他們以好友、前輩的身份,第一時間給予新人指導和幫助,最大程度激發唱作人的創作潛能。
正是在該模式下,節目兩個階段的演出,出現了用《鯨落》的奉獻表達自我的年輕唱將宋宇寧,將傳統戲曲融入流行音樂的霄磊,如精靈般演繹電子民樂的錢潤玉,新時代唱跳型唱作人王南鈞……在《唱出我新聲》的舞臺上,新聲唱作人得以充分表達自我。
除主舞臺,節目還設置了“新聲之家”第二現場,讓唱作人有更多時間和空間進行交流和碰撞,通過這檔節目覓得知己,結下深厚情誼。獨特的觀察視角,也讓觀眾得以窺見唱作人生活中的另一面。
始終將“人”放在首位,全力呵護新生代的創作靈感,是音樂節目發掘“新聲”的必要條件。《唱出我新聲》以“人”為核心,為新聲唱作人打造了一個專屬的音樂舞臺。
傳遞時代精神,聆聽“新聲”表達
2001年英國ITV臺播出的《流行偶像》拉開了音樂競技節目的大幕,其節目宗旨是為有音樂才華的普通人提供一個舞臺,通過具有戲劇沖突的比賽選拔偶像。該模式傳入中國并發展至今,已日趨成熟并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類型,如東方衛視面向18—40歲年齡段觀眾的明星國標舞競技節目《舞林大會》;湖南衛視面向15—25歲年齡段觀眾的女性歌手選拔節目《超級女聲》等。
總臺音樂頻道推出的《唱出我新聲》是音樂競技節目的延展,它削弱了節目的競技屬性,打開了原創音樂的大門,“音樂有光,努力向上!”道出了節目制作的初衷。年輕唱作人每一次在舞臺上拼盡全力,都展現了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對音樂的理解。他們用綻放的青春光芒,用獨特的音符演繹著各自的音樂夢想。
音樂綜藝的核心競爭力必然是音樂本身,作為主流媒體推出的音樂節目,《唱出我新聲》還肩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如何在歌聲中傳遞新主流、新價值、新聲音、新氣象,倡導向上、向善、向前、向美,是節目組和唱作人共同關注的命題。
誰說電子音樂不能展現傳統文化,誰說復古舞曲不能引領新潮流?年輕唱作人用作品說話,表達了他們的音樂主張和人生態度。賈翼騰為河南水災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的《黎明之后》;洪成龍發現當代人因沉迷手機而忽略身邊人,創作歌曲《手機游戲》;孟慧圓在親人過世后,為療愈自己創作了《心里醫生》……新聲唱作人創作的作品,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展示了新時代的新生活與新理想,引發觀眾共鳴。他們真誠善良、努力向上,而讓他們的積極樂觀被更多人看見,也是《唱出我新聲》這檔節目的時代使命。
跨平臺融合傳播,彰顯“新聲”風采
“舒楠老師可不可以在一分鐘內為一段歌詞譜曲?而且只能給他一把吉他。”短視頻平臺上,作曲家舒楠和主持人任魯豫的一段互動讓網友印象深刻。整段視頻時長2分49秒,既向觀眾揭秘了舒楠如何即興創作,也展示了他如何教任魯豫演唱這首不到一分鐘就創作出的歌曲。
為了加強與觀眾的互動,節目組專門為新聲唱作人開辟了《萬物皆可麥克風》和《新聲唱作小課堂》板塊,分享每位唱作人的音樂小故事。比如,謝春花分享了自己的作詞經驗,她將其總結為四個字——“隨機寫歌”,即把幾個感興趣的詞寫在卡片上,圍繞這幾個詞,組成想說的話,這種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她尋找創作靈感。
融媒時代,跨平臺傳播成為電視節目的普遍選擇。融合傳播,不是電視平臺向網絡平臺的單向靠攏,而是電視與網絡的“雙向奔赴”。《唱出我新聲》通過“大屏+小屏”深度融合,構建起多維的傳播渠道,不僅有效強化了節目傳播效果,讓其觸達更多觀眾,也在觀看方式上給予觀眾更靈活的選擇。
在微博等社交平臺,節目引發網友自發參與討論,熱度不斷發酵。在短視頻平臺,節目及時發布精彩片段;與此同時,參與節目的唱作人、嘉賓也通過自己的短視頻賬號,或講述自己的錄制感受,或揭秘幕后花絮,擴大了節目傳播效果。廣大網友也積極與節目組、嘉賓、唱作人隔空互動,表達對他們的喜愛之情。
央視文藝、春晚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微博矩陣賬號帶#唱出我新聲##央視音樂人才培養計劃#話題,陸續發布選手物料海報、選手視頻、主題曲等內容。截至3月15日7時,主話題#唱出我新聲#閱讀量超6372萬、討論人數近10萬;子話題#央視音樂人才培養計劃#閱讀量超4984萬,討論人數近3萬;話題#央視音樂人才培養計劃#登上微博熱搜主榜第19位,文娛榜第14位;在央視新聞等平臺上,新聲唱作人劉鳳瑤的原創歌曲《只有前行》收獲眾多觀眾喜愛;新聲唱作人李依婕的原創歌曲《勝利就在前方了》獲得22萬瀏覽量。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