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
摘要:多數骨折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可實現改善疼痛、恢復機體功能的目標,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由于手術具有特殊性,患者在術后常出現顯著的疼痛感,術后疼痛是患者受到手術傷害刺激(組織損傷)后所產生的臨床反應,對其局部及整體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如何輔助護理干預提高骨折患者的舒適度是目前所關注的重點。本研究通過文獻查證法,探討了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研究,旨在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參考。
關鍵詞:骨折;術后疼痛;護理干預
近年來,隨著機械工業發展及交通事件頻發,骨折的發生風險日益增長。骨折是骨科常見的創傷之一,目前臨床以手術作為骨折治療的首選方式,不僅能促進肢體運動功能調節,同時益于減少臥床時間,但手術具有創傷性特點,加之患者對治療效果過于擔憂,因此疼痛是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率較高的臨床表現,加劇了患者不適感,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術后疼痛多與負性心理、組織損傷、手術操作及傷口周邊肌肉痙攣相關,故此采取個體化、人性化、標準化的護理干預策略尤為重要??茖W高效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減緩疼痛,控制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抑制因疼痛所誘發的應激反應,同時對骨折術后的疼痛危險要因進行有效分析,把控好疼痛特征,有助于明確具有規范化、系統化的疼痛干預對策。
1.骨折術后疼痛的作用原理
據相關數據顯示,疼痛表現在骨折術后1-3天內的發生風險可超出90%,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骨折創傷通常較顯著,使得神經末梢引發機械性損傷,并且產生大量致痛物質。此外,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在組織受損后能夠提升敏感程度,且疼痛激發可利用脊髓的交感神經、神經介質反射,進一步收縮患者肌肉及血管,導致切口較難愈合。同時疼痛也會降低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不利于術后疾病康復。另一方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感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一般為4天至2周,在該期間所誘發的炎癥反應將增強痛感,不利于患者及時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2.骨折術后疼痛的護理策略
2.1 用藥指導
在緩解創傷患者疼痛時,采用鎮痛藥物干預是最為直接高效的途徑之一。有文獻報道提出,通過聯合鎮靜與鎮痛藥物,有利于促使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并可增加痛閾。若患者已明確疼痛主要的因素且臨床表現明顯,可給予預防性用藥方案,以達到降低藥物用量的目標,并可獲得確切療效,此外與疼痛時的藥物劑量相比,24h內的總劑量更低。臨床常用的用藥途徑包括口服、靜脈注射及肌內注射這幾項,其中口服效用發揮最慢,在肌內注射方面,可能因肌肉豐厚狀態而對吸收造成影響,因此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目前臨床針對骨折患者術后給予鎮痛藥物干預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念:一是疼痛早期即予以鎮痛,主張將鎮痛前置,于疼痛前便開展針對性措施;二是多形式鎮痛,通過激發鎮痛的相加或協同作用,以促進某藥物用量下降,減少不良反應,增強患者的耐受程度,并可提高藥效的發揮時間;三是針對性鎮痛,依據不同患者個體的實際病情及身體條件,明確相應的干預方案,適當調節用藥劑量、時間及途徑,其目的在于發揮理想效用的同時采用最少藥物。
2.2 心理疏導及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可結合骨折患者的年齡階段、認知水平及理解能力等,以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其詳細講述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持續時間、護理效果以及注意事項,以幫助患者客觀全面地認識疾病。同時通過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健康宣教,掌握科學正確的疾病知識,有助于強化患者對術后疼痛的認知,在此期間護理人員可通過圖片、短視頻等方式為患者進行講解,并嘗試以患者視角思考問題,對患者表示關心和理解,耐心傾聽患者主訴,鼓勵和引導其以正向方式宣泄壓力,樹立樂觀的治療心態,更好地應對疾病應激。此外,應予以溫暖的人文關懷,了解患者的基礎信息,并聯系患者的生活經驗,尋找話題進行親切交流,提高溝通質量,使患者感受到關懷與認可,提高護理配合度。護理人員還可引入既往相同成功治療病例進行經驗分享,鼓勵患者積極交流,幫助患者改善焦慮、擔憂等負性心理;若患者的臨床信息欠缺,則可通過焦慮及抑郁評估量表分析其心理狀態,給予科學高效的心理疏導;此外,手術結束后可積極與患者進行焦慮溝通,3次/天,耐心為患者解釋相關問題。
2.3 物理鎮痛
患者在骨折初期會有明顯的局部疼痛感,且會在活動過程中加重,為此應注重要進行早期固定及復位處理,對骨折處做好保護工作,預防不必要搬動,同時應積極優化體位管理,在不影響固定的基礎上協助患者維持舒適體位,引導患者進行坐起或翻身等活動,適當減緩呼吸頻率。在實施體位調節時,應結合患者的骨折類型及狀態,引導正確安放患側肢體,使肢體維持于功能位,改善局部腫脹表現。針對胸腰椎骨折者,可于傷椎位置放置好軟枕,平臥硬板床,及時予以翻身側臥;針對下肢骨折者,將其患肢抬升,使得靜脈回流,密切監測石膏固定肢端血運狀態。另一方面,護理人員可借助觸覺分散形式對患者切口周邊皮膚加以輕柔按摩,幫助注意力分散,有助于控制骨折局部軟組織受損的發生風險,改善疼痛;此外,熱敷和冰敷也是緩解疼痛的重要手段,通過冰敷對骨折早期者進行護理,可促使毛細血管收縮,緩解局部水腫及充血,同時可發揮細胞活動的阻滯作用,削弱神經末梢敏感性,以達到疼痛減輕目的。在急性期后進行熱輻射等,可減弱痛覺神經興奮程度,調節血液循環,緩解炎性水腫,減輕神經末梢壓力,進一步放松肌肉韌帶,以實現疼痛減緩的效果。
2.4 疼痛監測
由于患者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需要對其疼痛程度及耐受性進行合理評估,部分醫療機構已將骨折術后患者的疼痛監測納入常規評定項目,每日常規進行兩次監測,若患者病情嚴重可加行一次,并及時將患者疼痛信息反饋至臨床醫生,便于明確選取鎮痛藥的類型、劑量和用藥時間。術后疼痛還將并發其他嚴重并發癥,如疼痛可誘發患肢末梢血運異常,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因此,對患者疼痛予以密切評估與記錄有利于強化臨床疼痛護理的效果,切實優化個體化疼痛護理。
2.5康復訓練護理
護理人員應積極協助患者進行日常吃飯、穿衣等,指導患者保持輕緩的肢體動作,同時嚴密觀察其表情變化,告知患者若存在痛感或出現不適癥狀時,應立即進行反饋。若已完全固定骨折,則需嚴格遵循醫囑鼓勵患者參加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活動,預防患者長期臥床而引發肌肉萎縮現象,并結合不同患者的年齡階段、手術狀況、身體素質等因素協助患者完成康復鍛煉,嚴格調控訓練時長。針對上肢骨折者,可引導其嘗試訓練抬手、握拳、搖擺手臂等動作,如果其骨折部位產生疼痛感,則應迅速停止其繼續運動。
3.結論
綜上所述,疼痛是骨折術后的常見癥狀,患者可受疼痛反應影響而導致應激癥狀增強,不利于保障疾病預后。隨著醫療改革進程深入,疼痛管理已逐步從既往單一的麻醉醫師參與發展至當前以護理人員為主要作用。評估疼痛程度、止痛措施開展、疼痛嚴密監測、心理疏導及健康宣教等均是疼痛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效管理的干預下,可有效改善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繼而加強患者對術后的耐受能力,對術后恢復與及時康復治療起到重要作用,可促進患者減弱對疼痛感的敏感度,確?;颊咝g后以舒適狀態度過康復時期。
參考文獻:
[1] 李莉,吳群芳,姚麗. 快速康復理念在無神經損傷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術后疼痛護理的應用[J]. 海軍醫學雜志,2021,42(2):246-248.
[2] 田亞明,王培霞,王淑娟. 系統化疼痛護理管理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兒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145-147.
[3] 潘冬梅,劉素霞. 護理干預對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12(4):127-130.
[4] 龍迪,彭貴凌,楊志農. 綜合護理干預在四肢創傷骨折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基層醫藥,2017,24(24):3838-3840.
[5] 賀英,陳可. 護理干預影響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J]. 中國急救醫學,2017,37(z2):194-195.
[6] 崔琳,鄭偉,邱琛茗,等. 應用奧馬哈系統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對老年髖臼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作用[J].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9,21(1):28-31.
[7] 閆俊霞. 護理干預對上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滿意度的影響觀察[J]. 山西醫藥雜志,2019,48(14):1798-1799.
[8] 管清華,范海燕. 本體感覺訓練聯合情志護理對骨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LKSS評分及MBI評分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9):1671-1675.
[9] 錢大妹,周正衛,朱志鵬. 快速康復聯合預見性護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J]. 中國基層醫藥,2019,26(12):1524-1527.
[10] 夏懷華,姜紅燕,包麗俐,等. 不同冷療方式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護理效果的對比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21,36(1):84-86.
[11] 楊小麗,李瓊仲,徐雪平. 優質護理聯合中藥藥浴對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2):255-257.
[12] 韋翠銀. 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對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6):863-865.
[13] 閆長紅,于銘. 快速康復護理對骨折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研究[J]. 重慶醫學,2020,49(16):2778-2781.
[14] 趙慧霞. 手術室護理結合疼痛干預對創傷骨折患者術后恢復及睡眠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7):771-774.
[15] 王瑜,盧洋,張玉萍. “5A”護理對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22):73-75.
[16] 陳寶英,邵榮學,蔣萍,等. 序貫護理結合核心肌群鍛煉緩解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PKP術后疼痛的療效觀察[J]. 浙江臨床醫學,2021,23(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