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峰 吳謹
摘要:目的:對(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胺碘酮聯合穩心顆粒、參松養心膠囊的應用,做好效果比較。方法:選取42例(陣發性)心房顫動治療時間均在2019.01.01—2020.12.31月間,隨后進行分組(常規組、試驗組)。常規組采用胺碘酮聯合穩定顆粒治療,試驗組采用胺碘酮聯合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做好對應效果比較。結果:通過對常規組、試驗組患者進行恢復時間、心跳速率恢復、好轉平均時間比較,經比較,試驗組效果優,兩組患者具有一定差異(p<0.05)。經對試驗組、常規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中,經比較,試驗組效果優(P<0.05)。結論:對(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胺碘酮聯合參松養心膠囊的應用,患者情況明顯好轉,相比聯合穩心顆粒,整體效果好。
關鍵詞:胺碘酮;穩定顆粒;參松養心膠囊;心房顫動
(陣發性)心房顫動的常用藥物即為胺碘酮,整體有效率一般在50%-70%。經臨床研究表明,當前對于持續性、陣發性心房顫動存在明顯的重構現象,在此同時容易使患者存在房顫不容易逆轉,從而變成永久性房顫。通過對(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胺碘酮聯合穩心顆粒、參松養心膠囊的應用,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42例(陣發性)心房顫動治療時間均在2019.01.01—2020.12.31月間,隨后進行分組(常規組、試驗組)。常規組、試驗組(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中年齡均值一般分布在53.4±1.3歲間,經比較,兩組患者差異不大。已經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合并嚴重器質性功能障礙及不配合調查等患者。
1.2方法
常規組采用胺碘酮聯合穩定顆粒治療,其中胺碘酮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劑量分別為600mg、400mg、200mg,分別按照每天3次、2次、1次治療,并進行為期4周的治療。穩心顆粒劑量為每次5g,1天3次,并在前30分鐘服用。
試驗組采用胺碘酮聯合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其中胺碘酮劑量同上,參松養心顆粒劑量為每次4粒,1天3次。
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4周的治療。
1.3觀察指標
(1)恢復時間(h)、心跳速率恢復(h)、好轉平均時間(h)。
(2)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
2.結果
通過對常規組、試驗組患者進行時間恢復、心跳速率恢復、好轉平均時間比較,經比較,試驗組效果優,兩組患者具有一定差異(p<0.05)。
經對試驗組、常規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中,經比較,試驗組效果優(P<0.05)。
3.討論
心房顫動主要是由心臟、血液不足引發的疾病,現代醫學認為心房顫動和心房結構異常具有明顯關系。作為當前全球一個主要難題,心力衰竭并心房顫動主要是心肌松弛并出現一定的障礙,現階段一般被認為是獨立的臨床疾病。目前傳統的收縮性心力衰竭在治療中效果不理想,同時可能會對左室收縮障礙起到一定的影響。
房顫作為中醫中心悸、怔忡范疇,主要是由氣血虧虛引起的?,F代醫學認為,陣發性房顫和肺靜脈等特殊結構的細胞存在明顯關系,患者同時還會存在明顯的心房交感神經重構,在出現房顫的同時將會出現心房擴大、心功能衰退等的變化。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對于心力衰竭并心房顫動產生的主要原因即為心肌缺血以及肥厚,在早期患者動脈狹窄時影響了整體的血流速度,導致心肌功能異常。同時由于酶含量不足,導致機制中傳輸效率濃度下降并影響心肌效果。
胺碘酮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能夠有效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但整體復發率較高。穩心顆粒的主要配伍成分包含三七、黨參、琥珀等,能夠起到明顯的活血化瘀、益氣養陰的效果。參松養心膠囊的主要配伍成分包含十二味藥物,能夠起到明顯的益氣養陰、清心安神的效果。穩心顆粒中的成分能夠起到抑制L-鈣通道的效果。藥物中的人參、五味子可以起到改善心肌細胞代謝的效果,龍骨能夠改善由于胺碘酮帶來的不良反應。作為一種中藥膠囊,藥方中的人參能夠起到良好的滋補效果,在增加元氣的同時具有生津作用,黃芪能夠有效進行補氣血改善患者的水腫,丹參能夠發揮止痛的作用,人參能夠促進血脈通暢,各種藥物聯合能夠有效促進人體吸收。參松養心膠囊能夠起到良好的活血化瘀以及補陽作用,在結合西藥療法的同時,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并讓患者得到有效的調理。從根本上改善病人的癥狀,同時有效降低心臟負荷并改善腎血流量,在此同時促進心功能的改善,并抑制心肌重構。試驗組各項時間優于常規組(時間恢復、心跳速率恢復時間、好轉平均時間),P<0.05。綜上所述,對(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胺碘酮聯合參松養心膠囊的應用,患者情況明顯好轉,相比聯合穩心顆粒,整體效果好。
參考文獻:
[1] 范小靜. 氯沙坦聯合胺碘酮與參松養心膠囊治療高血壓伴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療效研究[J].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5(12):1.
[2] 蔡艷萍, 王飛宇. 穩心顆粒聯合胺碘酮和培哚普利治療老年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J]. 河北醫藥, 2017, 039(006):847-849,853.
[3] 郭海鵬,王迎潮. 穩心顆粒聯合胺碘酮治療心房顫動臨床效果分析[J]. 中西醫結合研究, 2016,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