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持續關注,養生健康行業正迎來迅猛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文化歷史悠久,服務內容豐富,手段方法多樣,效果明顯,作用獨特。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能夠滿足人民群眾預防疾病、追求健康的現實需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針圣楊繼洲故里衢州市的全國人大代表、衢州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陳瑋帶來了《加大重視傳承和發揚民間中醫藥》《規范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產業助力共同富裕》《中醫養生功法應納入學校特色教育》《加大扶持中醫院中藥制劑使用》《加強扶持新形勢下的中醫藥事業發展》等多份建議,聚焦中醫藥養生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中醫藥知識不斷普及,全社會涌起中醫藥養生保健熱潮,也由此催生出中醫藥養生亂象。為了盈利,各色“養生大師”、養生節目和中醫保健圖書魚龍混雜,中醫藥傳統理論被肆意篡改,各種保健產品真假難辨,老百姓上當受騙者眾多,有的甚至陷入傳銷陷阱。陳瑋因此建議,盡快規范中醫藥養生保健市場,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引導媒體正確宣傳中醫藥養生知識,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念。
“在創新中醫藥養生應用模式、促進‘治未病’體系建設上,地方還可以有更大作為。”陳瑋表示,各級政府應加大扶持具有人才優勢的各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建設,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從情志調攝、飲食調養、起居有節、運動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進行相應的中醫中藥保健指導,更好地發揮中醫中藥在養生保健中的作用。同時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加快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技術優勢,以互聯網+養生保健及大數據分析各類需要人群,積極推動中醫藥及針灸推拿技術與中醫治未病、中醫藥健康養老、中醫藥特色康復等資源融合,制定相關健康服務標準及規范,提升中醫藥及針灸推拿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建立以中醫中藥健康服務為主的新模式。
“目前,很多中醫傳統治療項目未納入醫保。”陳瑋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5990項醫療服務價格中,中醫和民族醫療服務項目僅201項,占比3.35%。如中藥熏洗、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刮痧等很多受群眾歡迎的中醫治療項目尚未明確收費標準,無法列入醫保目錄,導致此類治療項目在臨床應用上減少甚至停用。中藥塌漬等部分治療項目雖有收費標準但未列入醫保目錄,導致群眾“看病貴”訴求得不到解決。陳瑋就此建議,完善醫保政策,拓寬并提高中醫治療收費。及早將中醫傳統治療項目納入醫保,并合理提高中醫診療項目收費標準。同時對療效好、受群眾歡迎且未明確收費標準的中醫醫療技術和服務進行合理定價。她還提出,希望政府加大對公立中醫醫院的扶持力度。對中藥飲片加價政策調整產生收入減少的補償率參照“西藥、成藥零差率”后的補償率。一方面加大對財政基本撥款收入的投入,醫院為在編職工繳納的養老金等社會保障費用全額由財政保障,按照人均給予補貼;另一方面給予醫院中醫藥發展專項扶持補助資金。調整促進中醫藥發展專項補助政策,調高補助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