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

為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持續學深悟透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真正讓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20集融媒體理論節目《讓歷史告訴未來——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專題》于2月16日登陸上海教育電視臺晚間黃金時段。節目由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指導,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學研究部、上海教育電視臺、阿基米德傳媒聯合制作,以“硬核的內容、生動的詮釋、紀實的影像”講述黨的創新理論。
主創團隊回顧創作歷程:從虎年春節前夕進入制作階段,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節目便進入大眾視野,成為滬上黨史學習教育的熒屏教材。節目用鮮活的電視藝術語言,生動反映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發展成就,集中突出了“學習”的鮮明特質,史實準確、敘事流暢。
審題準確 立意明確 讓理解更深入
2021年11月8日,伴隨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好、闡釋好《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成為主流媒體的深刻共識。上海教育電視臺在結合先期制作的《學習貫徹〈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學習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20講》等一系列彰顯文化自信、凸顯中國特色的政論類節目基礎上,開啟了全新探索。
節目立項以來,上海教育電視臺領導班子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抽調精干力量,青年黨員編導火速集結,相關工作方案迅速制定,節目制播、宣推工作穩步有序進行。為保證節目內容的學理性、教育性和專業性,團隊邀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20位資深專家學者,對《決議》進行全方位系統化解讀。在節目第一講中,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從《決議》誕生的必要性、總要求、起草過程、基本架構和突出特點等多維度,闡述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的重大意義。在第二講中,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部副主任王友明主要重溫了黨在各個歷史階段取得的偉大成就及背后的寶貴經驗。與此同時,為尋求理論類專題片全新的表達方式,編導組與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黨史研究專家另辟蹊徑,避開傳統的課件分析講解模式,采用演播廳主述人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英文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演講結合三維影視畫面輔助結構,呈現一堂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紅色黨課,幫助觀眾更透徹、更深入地理解《決議》。
青春語態 影像紀實 讓理論更有溫度
理論節目如何既突出時代性,又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關鍵在于“接地氣”。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在接受《教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學院老師的反復備課與打磨,節目力求兼具政治性、時代性和通俗性,確保內容受到更多人歡迎。”
譬如,在第六講《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中,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董德兵在講述中就引用了很多“金句”,如毛澤東同志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的“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些形象的表述,把深刻的學理闡釋得通俗易懂、平易樸實。在保證科學性、嚴謹性的前提下,節目還適當引入網絡流行語,調節課程節奏,讓觀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有興趣。
除了語言表達,視覺內容的呈現也至關重要。為確保理論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編導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習《決議》精神,對黨史大事記啟動了“地毯式搜尋”,用厚重的歷史影像資料再現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縱深,用嚴肅理性的精神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成果,用禮敬認真的態度貫穿節目制作全過程。在編導馮光華看來,“節目生動飽滿的內容、張弛有度的節奏和大氣謙和的風格,真正讓新思想、新理論擺脫了以往嚴肅刻板的印象,更貼近生活,更有色彩和溫度。”
臺網融合 多屏聯動 讓理論之聲傳得更遠
2月16日,在節目開播儀式上,上海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上海教育電視臺臺長孫向彤表示,“能夠把黨的創新理論用更精美的畫面、更通俗易懂的解讀,通過融媒體的傳播方式,讓更多黨員干部、市民和青年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全會精神,更深刻地感悟《決議》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p>
為切實做好全會精神宣傳,節目聯合人民網上海頻道、阿基米德、學習強國等平臺,多屏聯動傳播,通過電視大屏和移動端,讓更多觀眾看到新時代背景下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全民愛黨、愛國、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情。節目還將作為優質網課,被推送到中國干部網絡學院,供全國黨員干部觀看。
不忘篳路藍縷來時路,走好薪火相傳未來路。2021百年華誕慶典的余音猶在激蕩,2022新的奮進征途已經徐徐展開,上海教育電視臺將以《讓歷史告訴未來——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專題》為新起點,繼續發揮平臺輿論先鋒堡壘作用,把主旋律題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以優異成績和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作者單位:上海教育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