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棟

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江蘇自1996在全國率先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來,義務教育事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十三五”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事業發展,全省義務教育發展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亮點紛呈的良好態勢,普及水平和綜合實力繼續保持領先優勢,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義務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此同時,全省城鄉區域教育差距問題依然存在,義務教育事業均衡發展仍面臨重大挑戰。
一、“十三五”期間江蘇義務教育
均衡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十三五”期間,江蘇通過合理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落實素質教育相關措施、加強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工作、提升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依法落實義務教育財政投入、全力保障校園和學生安全等舉措,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謀篇布局提供政策保障,全省義務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
小學和初中學校數、專任教師數、招生數、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呈現穩步增長趨勢。2016年8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要求加大對生源流入地教育工作支持,縮小義務教育城鄉、區域、學校和群體之間教育資源差距,均衡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2019年,全省義務教育學校共計6375所,其中小學4151所,相較于2015年的4068所增加83所;初中2224所,相較于2015年的2091所增加133所。全省義務教育專任教師共計53.22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33.21萬人,相較于2015年的27.79萬人增加5.42萬人;初中專任教師20.01萬人,相較于2015年的17.32萬人增加2.69萬人。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招生186.34萬人,其中小學招生100.12萬人,相較于2015年的91.96萬人增加8.16萬人;初中招生86.22萬人,相較于2015年的63.43萬人增加22.79萬人。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815.10萬人,其中小學在校生572.64萬人,相較于2015年的499.64萬人增加73萬人;初中在校生242.46萬人,相較于2015年的186.72萬人增加55.74萬人。全省義務教育階段畢業生156.98萬人,其中小學畢業生87.64萬人,相較于2015年的64.69萬人增加22.95萬人;初中畢業生69.34萬人,相較于2015年的61.21萬人增加8.13萬人。
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持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工程竣工學校達4482所、面積達2296萬平方米,占規劃總面積的127.4%;累計支出585.46億元,占規劃總投入的144%,超額完成任務。2019年,江蘇啟動實施了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劃,規劃總投資達211.96億元,著力改善鄉鎮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制定兩類學校基本辦學要求,對888所需要保留的兩類學校實施改善提升工程。目前,全省已有超過90%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標準并高于國家的省定辦學要求。
義務教育資源供給持續擴大。省教育廳和相關教育部門根據各地學齡人口變化情況修編中小學布局規劃,并在規劃基礎上加快中小學建設步伐。2019年、2020年兩年,省政府都把“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50所左右”列為民生實事項目。2018年以來,全省每年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500所左右,在基本滿足新增教育需求的同時有力推動了大班額消除。目前,全省66人以上超大班額班級已經清零,56人以上大班額班級占比下降到0.23%,整體達到了國家規定的“將大班額比例控制在1%以內”的要求。
義務教育學校內涵質量顯著提升。在省教育廳的推動下,全省各地采取城鄉結對、集團化辦學、蘇南蘇北結對等多種幫扶措施,實現城鄉學校共建共享優質資源、整體提升辦學質量。持續實施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和薄弱初中質量提升等內涵建設項目,引領學校內涵質量提升。“十三五”時期,省級財政投入達1.9億元,已建設省級項目826個。義務教育教師交流特別是骨干教師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加快推進,教師交流輪崗比例達到18.15%,較好發揮了優質教師資源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控輟保學,全面貫徹“兩不愁三保障”有關要求,建立工作臺賬和通報機制,開展一對一精準關愛幫扶。目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1.2萬多名在冊在賬疑似輟學學生已動態清零,建檔立卡的3188名輟學學生也已勸返復學。
特殊群體入學舉措有力。“十三五”期間,全省義務教育隨遷子女入學和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成效突出。省教育廳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督促各級政府把隨遷子女教育工作納入當地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努力保障隨遷子女在江蘇各地接受公平優質教育。目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87%。在公辦學校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保障隨遷子女在民辦學校接受教育。此外,江蘇高度重視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省教育廳聯合省民政廳持續推進“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建設。2018年以來,省政府每年都將“新建200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列入民生實事項目。蘇北各農村中小學均設有“留守兒童之家”,所有農村學校均建有親情交流室,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加強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和親情交流,努力守護好每一名留守兒童。
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改革平穩推進。省教育廳堅決按照黨中央關于義務教育招生的政策要求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全面實行“公民同招”,即公辦、民辦學校同步登記報名、同步招生錄取、同步注冊學籍。省、市兩級陽光招生平臺全面投入使用,報名信息、錄取信息等數據在平臺同步公示。2020年8月,全省6171所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和592所民辦學校實現了“公民同招”、免試入學,“擇校熱”困境得到緩解,義務教育不均衡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二、推動新時代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十三五”期間,江蘇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各級各類教育在入學率、在校生規模、師資規模、教育財政投入經費等方面均有了較大幅度提高,為全省教育事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但與此同時,全省各級各類教育依舊存在區域間、層級間和城鄉間不均衡的問題。2021年3月實施的《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就推動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要不斷完善高質量教育體系、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共享、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并提出了建設現代化教育強省的發展目標。
突出政府主導職能,保證義務教育優先發展。相關教育部門要根據教育目標和需求,高度重視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基于人民群眾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迫切希望,提升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各項事業發展中的優先級,并將促進義務教育公平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建立健全科學的行政管理機制,提出行之有效的考核辦法和相關激勵機制,讓教育發展與人民需求協調一致。省相關教育部門應充分認識到教育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突出政府在義務教育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并結合相應政策文本形成多元化辦學機制,將義務教育事業均衡發展作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并賦予較高權重,真正落實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優先發展。在“十四五”期間,全省要進一步縮小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差距,通過政府統籌安排和相關政策扶持,凝聚多元化辦學機制,引導社會辦學力量,進一步提升全省義務教育的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提升教育投入水平,構建長效投入機制。在教育財政投入中,江蘇依然延續過往的既有模式,相關指標和經費的投入因過于形式主義而缺乏靈活性。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教育經費的穩步增加,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方面存在的不適應、滯后性等制度性問題。在“后疫情”時代,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全面轉型、經濟增速全面放緩等客觀事實,必須充分意識到江蘇在教育財政投入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積極靈活的教育經費投入制度,確保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精準性和科學性。“十四五”期間,全省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全面構建科學有效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制度建設形成符合江蘇實際的義務教育財政投入長效機制,確保義務教育財政投入上的可持續性。精確劃分各層級政府的事權與支出責任,明確各級政府的投入權限和相應責任,并強化省級政府的綜合統籌作用,建立起省級統籌的自下而上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模式。此外,在借鑒國外相關理論和制度的基礎上,運用“生均經費遞增法”和“學科生均綜合定額法”等制定義務教育階段生均經費標準。
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形成差異化發展策略。蘇北、蘇中和蘇南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相關教育部門在義務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認知并遵循各地區發展現狀,做到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針對性。對于蘇南地區,由于義務教育事業發展基礎較好,可以基于“優質工程”進一步實現義務教育事業的高水平均衡發展。全面重視蘇南地區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推行高水平小班化教育,普及義務教育信息化辦學,提升義務教育發展質量。對于蘇北和蘇中地區,通過“強體工程”做到補差提優。相較于蘇北地區,蘇中地區義務教育基礎較好,政策制定要基于南通、泰州和揚州的義務教育實際需要,做到義務教育全部免費、教師薪資待遇穩步提升。蘇北地區經濟在全省處于較低發展水平,義務教育事業迫切需要提升,尤其是在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義務教育鞏固率方面需要再上一個臺階。此外,蘇北地區大量成年勞動力流入蘇南地區,隨之而來的是出現了一大批留守兒童。因此,蘇北地區相關政策要充分考慮和解決留守兒童入學難問題,保障留守兒童同等的九年義務教育權利。
提高農村辦學質量,切實縮小城鄉差距。全省各教育部門要全面貫徹和落實《江蘇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把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切實提升農村辦學環境和辦學質量作為解決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的重要任務。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將農村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村教育標準校條件和師資配置,分步驟、分層次開展農村合格校統一標準建設。相關標準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學校建制、場地與校舍、設備與設施、經費與保障、校長與教師、課程與管理、獎勵與懲罰等多維度指標,通過農村標準化學校建設提高農村辦學質量,切實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
促進教師區域流動,提升師資均衡化水平。教師質量對學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教育結果的公平很大程度上可以溯源至師資水平的相對均衡。當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師資水平在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全省義務教育教師質量的不均衡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義務教育發展的地區不均衡。因此,在省級層面應進一步加大教師的跨地區流動和對口支援力度,通過制定相應激勵措施,有效發揮名校及名師資源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在完善教師流動和交流制度方面,可以采取以三至五年為一周期的定期輪轉方式,做到師資水平在縣域、市域和省域的相對公平和相對均衡。在既有政策目標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出臺細化的城鄉教師輪崗政策,把到欠發達地區教學年限作為職稱評定及崗位晉升的必要條件。通過制定相應的貨幣和非貨幣激勵措施,形成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愿意流動、主動流動的局面。通過省內教師的有效和持續流動,促進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師資水平高質量均衡發展。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38期縣處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南京財經大學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