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

至1938年5月,中國的全面抗戰已近一年,其時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大捷,而國民黨軍隊也取得了正面戰場上的第一個勝利——臺兒莊大捷。但是,日寇北上和南下的進攻之勢依然沒有能被遏制。在徐州會戰結束后戰場轉向武漢會戰。這一時期,國內“速勝論”與“亡國論”甚囂塵上。“速勝論”認為中國一定能很快戰勝倭寇,淮海一仗就是敵人的最后掙扎?!洞蠊珗蟆愤€刊發社論,宣傳徐州會戰就是“準決戰”。而“亡國論”則認為再打就要亡國,后來投降日本的周佛海說:我們的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投降主義的言論一時間充斥于國內政界、媒體。如何看待其時國內的歷史狀況,全面抗戰如何進行,最終的結局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留給了當時的中國政界領袖。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面對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國內外各種矛盾和形勢的發展,國共兩黨對抗戰的艱苦程度和時間延續都是有所認識的。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在危急關頭系統總結全黨的持久戰理論,寫出《論持久戰》一文,科學分析了全面抗戰十個月以來的實際形勢,分析抗戰的方略,指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中國不會亡國,但抗戰不可能速勝,從理論指導了全民族的抗戰,指明了抗戰勝利的前景。
一、中國共產黨對持久戰的
認識和總結
早在“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就率先提出對日作戰、反抗日本侵略。193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提出:“全中國的民眾現在是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帝國主義列強對于我們的侵略是日益加緊。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占領了東三省?!敝袊伯a黨認為,“民眾革命與民眾政權是全中國民眾自救滅亡的唯一出路”?!坝妹褡宓母锩鼞馉幦ゴ虻沟蹏髁x”?!皼]收地主階級的一切土地給貧苦的農民”。指出:“勝利是屬于我們的。”[1]3-12隨著日本勢力不斷南下,在上海又挑起“一·二八”事變。為此,1月27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中共中央為武裝保衛中國革命告全國民眾書》,號召“全中國的民眾們”,武裝保衛中國革命![1]94-95 4月25日,毛澤東主席代表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發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戰爭宣言》,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對日戰爭,領導全中國工農紅軍和廣大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以求中華民族徹底的解放和獨立?!盵1]637但是,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紅軍中橫行,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得不到落實。王明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用所謂“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1934年10月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退出根據地,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長征。
在長征途中,紅軍一路浴血奮戰,在紅軍兩大主力懋功會師后,著手召開瓦窯堡會議。瓦窯堡會議其實是六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陜北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召開。會議提出了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特別是我黨對統一戰線領導權的確立,既著重批判“左”傾教條主義在政治策略上的錯誤,也提醒全黨警惕1927年無產階級放棄領導權而致革命遭受失敗的教訓。
早期的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者,既有植根于中國大地、注重調查實踐的毛澤東,也有游歷多國、具有國際視野的周恩來。卓越的領導者在九一八事變之后,面對日寇的入侵,他們當即提出過多條抗日綱領,在抗戰的初期隨著戰場和社會形勢的轉變,通過理論思考,不斷提出號召和綱領,同時也不斷充實理論成果。他們深知中日兩國實力的差別,但是堅信中國人民可以取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他們的不斷探索正是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理論的最初形式。
“七七”事變之后,華北危急,平津危急。日本在事變之后,尋求輿論上不擴大,并積極拉攏國民黨內的親日派將領,放出風聲,要以汪精衛為對手進行和談。誘降讓一些人認為不需進行全民抗戰,只需隱忍,日寇礙于各方因素將不會南下,而再戰必亡的論調在四處響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抗戰能不能到底,抗戰主要依靠什么,民眾組織、抗擊敵軍之方略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得到回答。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從“九一八”事變以來發布的抗日救國的若干綱領,如何在操作層面上得到實施?在理論上回應各方質疑,探討抗日戰爭的具體方略擺在中共中央面前,不容回避。在中國共產黨一方,為統一思想和認識,制定正確路線和策略,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在延安召開抗日戰爭研究會。會上,毛澤東同志親自做了《論持久戰》的演講。演講深刻揭示了抗日戰爭的基本規律,將抗戰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防御、相持和反攻,并導以戰爭勝利的戰術,指出運動戰和游擊戰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主要的戰略戰術,組織民眾起來進行抗戰,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通過分析從全局上駕馭抗日戰爭發展趨勢,回答了人們對戰爭前途的疑慮,中國不會亡國,但抗戰不可能速勝。
《論持久戰》演講稿經過毛澤東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出來在黨內傳閱。1938年7月1日,延安我黨的雜志《解放》(第43、44期合刊)正式刊出《論持久戰》,內文則是以《論持久戰——論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與最后勝利為什么是中國的及怎樣進行持久戰與怎樣爭取最后的勝利》為題。同年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論持久戰》的單行本,毛澤東親筆題寫的書名和署名印在封面右側上;親筆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則印在扉頁。左上角有“抗日戰爭研究會編? 抗日戰爭叢書”字樣,左下角有“解放社出版1938”字樣。封底有手寫體“解放”??偨浭蹫檠影残氯A書店,定價2角。103頁,鉛字印刷,豎版。兩個珍貴的版本現國內多個重要圖書館有收藏。《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而這也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出全民抗日號召的理論集成。
二、國民黨方面“持久作戰”方針的形成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寇不斷南下,挑起“一·二八”事變、華北事變,在這步步緊逼的歷史劇變中,國民黨中央也著手應對。面對兇狠的來犯之敵,在“九一八”事變之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也已經預判中日間必有大戰。但是他的主政方針卻沒有隨之改變,仍然是“攘外必先安內”。但隨著戰局的變化,特別是上海“一·二八”事變后,他的心理悄然改變。1932年2月25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余對于倭寇,決心與之持久作戰,深知非持久作戰,不足殺滅倭寇夜郎自大之野心也?!边@時他已提到持久戰,但是他以隱忍為基調,認為中國四分五裂,國力貧弱,所以不求戰,以應戰為策略。主要目標是圍剿中央蘇區,把紅色政權扼殺在搖籃中。在對日作戰方面,他著手布置經濟方面的備戰。10月23日,蔣介石的日記中記敘:“對于國家前途困心備慮,苦思熟考……現在只可做相當自衛防御軍備而止,決不能以積極備戰為主要任務。此時積極剿匪,以求社會之安定,發達農業,增加生產,先使民族保育生孳,而求獨立,然后再決參戰與否。如能,故不必急求軍備。當在社會主義路線上,謀盡消滅帝國主義,以養成中國社會資本主義,乃是立國大計。如與倭寇競軍備,則適足速亡而已。”國民政府為對日作戰成立國防設計委員會,蔣介石親任委員長,翁文灝、錢昌照分任正副秘書長,并于當日命令翁文灝制訂計劃。后又改組,成立資源委員會,這是戰時最為重要的工業建設管理組織機關。其時日本在上海的軍事行動激起了當時的其他帝國主義勢力的不滿,英、美等國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他們發起了淞滬調停。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當局轉而主要以華北為主要攻擊目標。
1932年底,日軍從東北南下,進逼熱河,激起中國的長城抗戰。蔣介石對此主張抗戰,就是退守到邊隅之地,也要全力抗戰,以圖來日恢復中華。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日寇,國民黨沒能組織起統一的全面反擊,讓國人失望,也飽受國內輿論的壓力。
為加強對蘇區的圍剿,蔣介石在廬山成立廬山軍官訓練團,以訓練軍官們的政治和野外戰斗素質。1935年8月17日,蔣介石因廬山訓練周之際,在廬山牯嶺接見察哈爾省代主席秦德純,聽取華北態勢的報告,指出:“日本是實行侵略的國家,其侵略目標現在華北,但我國統一未久,國防準備尚未完成,未便即時與日本全面作戰,因此擬將維持華北責任,交由宋明軒(哲元)負責。務須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國防。將來宋軍長在北方維持的時間越久,即對國家之貢獻愈大。只要在不妨礙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大原則下,妥密應付,中央定予支持。此事僅可密告宋軍長,勿向任何人道及為要。”[2]669這一點可以明確,政府在此一時刻,因為未能全面組織好防控,認為日軍只取華北,于是也有以華北換得暫時的戰局安穩,以圖再戰,恢復中華的想法。這種戰略誤判,無疑給后來的持久作戰的實施帶來消極影響。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這一時節正值在第二期廬山軍官訓練團開訓之際。蔣介石早在5月即不斷得到華北日軍進行軍事活動的情報,在接到事變的報告后,他晚間在日記上記下:“決心應戰,此其時乎?”表達了持久抗戰之愿。7月17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著名的“最后關頭”演說。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第一期廬山談話會第二次共同談話,報告政府對盧溝橋事變所采取的方針及其個人對事變發展的觀察,并于是月19日公開發表。作為政府對于解決盧溝橋事變之立場,其中指出:“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后的勝利”。這是國民政府對于“抗戰到底”的明確宣示。8月18日《中央日報》發布《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公開宣示:“敵人侵占平津及冀東察北,深入內地,陷于泥淖,其戰略政略戰術,均已失敗,造成我軍持久抗戰、消滅倭寇千載一時之良機?!薄拔臆姏Q戰獲勝之至道要術:倭寇要求‘速戰速決’,我們就要堅持‘持久戰’‘消耗戰’,以消滅其實力,挫折其士氣?!比窨箲鸫竽焕_。
三、國共兩黨持久戰的異同
可以明確,國共雙方堅持抗戰的領導人都對此有所共識,都認為中國有眾多的人口,豐富的資源,地域遼闊,這是我們進行持久戰的保證。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思想是以往中共領導人關于持久戰思想的合力形成,更是他本人的深刻提煉,包含關于戰爭階段分析和戰爭中所采取的具體作戰形式。他寫道:“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例如在抗戰初起時,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甚至以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輕視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他們對于‘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個提法,表示懷疑。他們不贊成八路軍這樣的戰略方針:‘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J為這是‘機械的’觀點。”[3]
毛澤東的論點顯然跳出了關于中國的抗戰是不是持久戰的問題,他所關心的則是全民族的抗戰怎樣進行,他堅持的是運動戰和游擊戰,認為日本是強敵,但是他們入侵中國,兵力少于中國,在他們占領區的后方應是我們軍隊活動的主戰場。不應機械地將正規部隊放在正面戰場一味拼死作戰,大量消耗兵員,期待國際社會的救援。這也揭示了正面戰場失利的原因。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和共產黨人的持久戰更加注重動員與武裝民眾,是在全民抗戰的基礎上的抗戰,是一場土地革命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戰略方針是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陣地戰為輔。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指明了戰爭勝利一定屬于中國?!墩摮志脩稹肪哂泻暧^的預見性,是毛澤東思想發展的高峰表現。
在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毛澤東的深刻見解、高超演講藝術和語言藝術,讓演講不脛而走。而中共領導人深知輿論宣傳的重要性。就在毛澤東的演講過去不到一個月,各地的八路軍辦事處紛紛出版和宣傳。前文已述及《論持久戰》最早的兩個版本。而在漢口,1938年7月25日新華日報館也印行《論持久戰》。據目前統計,英譯本也大約有四種,分別是:周恩來安排女共產黨員楊剛所譯,發在上?!蹲杂烧劇?,這一版本對留守上海的外籍人士影響頗大。暨南大學商學院學生周鴻慈(也是當時上海大專院校地下黨的領導人之一)主編的中英文雙語報刊《譯叢周刊》第42期上的《論持久戰》中英文版。這篇《論持久戰》英譯名為How China Can Win?譯者未署名。另一說是第一卷第3期,1938年10月26日,第73—78頁。最有名氣的當屬愛潑斯坦的英譯本《論持久戰》。波蘭人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受命于周恩來與廖承志,在香港翻譯出版后,從香港或馬尼拉發往世界各地。還有一版是由擅長中英文翻譯的許孟雄教授所譯。
面對日寇的不斷進逼,國民政府從經濟上實行戰備,將戰略物資大規模遷往西北、西南,但以應戰為主,不主動擴大戰場規模,但是蔣介石的經濟備戰存在著明顯的漏洞。東北被日軍武裝侵略,主權丟失,華北面臨分裂。他尋求的經濟備戰與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是互為表里的?!妒Y委員長的戰略與戰術》《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是國民黨方面論述持久抗戰的代表性作品。以《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為例,該書雖然也強調“持久抗戰”,但沒有進行戰略與戰術層面的區分,統稱為“戰術”。這種作戰指導思想的缺陷,無疑是導致正面戰場嚴重失利的關鍵因素。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理論的高明之處在于以戰役、戰術的速決戰達成戰略的持久戰,在戰略內線防御作戰中突出戰役、戰術的外線的進攻戰。國民黨基本上用戰術的持久消耗戰達到戰略的持久戰,戰術上呆板、保守,雖有消耗日軍積極意義,但自己的代價很大。此外,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理論實際上是全民動員的人民戰爭理論。就各自戰略實施過程而言,國民黨單純依靠政府、政府軍進行持久消耗戰,與共產黨的持久戰略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充分表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并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論持久戰》在國內外一經公開發表,就立即作為戰略指導思想運用于以中國共產黨為中流砥柱的全民抗戰中?!墩摮志脩稹肥侵袊嗣駣Z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偉大勝利的思想武器。“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2—1933):第8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
[2]呂芳上.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4冊[M].臺北:“國史館”,2014.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1.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