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在政府主導下,多方聯動,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經過前期對政策的強力執行,校外培訓的種種亂象得到了初步遏制。然而,“雙減”政策的落實是一項系統工程,單純依靠行政監管會陷入治理成本過高、治理效果不彰的困境。從長遠看,應拓寬治理路徑,為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尋求可持續的有效舉措。
一、“雙減”政策下,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重要意義
成尚榮在2021年第10期《中小學管理》中的《走向“雙減”的深處》一文中談到: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消除教育的不合理競爭
教育引導人們向往美好、創造幸福。可是,教育中也存在著危險性,這種危險性不是教育本身所致,而是由人的錯誤認知和不正當利益驅動所致。這些危險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最突出的表現是學生課業負擔越來越重,校外培訓機構挑戰教育規律與人類良知,加劇了內卷與競爭,導致學生處在焦慮之中,教育也因此被扭曲,被異化。讓教育本質回歸,讓教育生態得以重建,讓教育走在規律之中,是“雙減”政策的核心價值。“雙減”回歸教育本質、教育規律,其重大意義在于強調教育要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共同體抵抗和消除教育的不合理競爭。校內外協同育人,營造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生態。
(二)提高專業化指導水平,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雙減”還正面積極地引領教育質量的提高。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除了“減”,還要“增”——增效、提質,構建更高水平的育人體系。這是一個專業化的過程,加強專業化指導,才能讓教育規律真正回歸教育實踐。這又涉及一個司空見慣的話題:何為智育?對此,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作了深刻的判斷:“人類最有價值的智力財富成為學生的財富時,才能真正實現智育。”智育是創造智力財富的過程,這種創造在于轉化——人類智力財富轉化為學生財富。轉化絕不是灌輸,絕不是簡單的操練,更不是死記硬背、刷題,不是生硬的分數;轉化一定要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已有基礎和發展需求,絕對不是超綱超標,更不是超前、搶跑。倘若是后者,那肯定不是智力財富,而是知識的附庸,是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奴仆。因此,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行政治理的同時,必須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專業化指導水平。專業化應成為“雙減”的題中之義。
二、完善社會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策略
張茂聰、尹光奇、杜文靜在2022年第2期《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減”背景下社會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機制研究》一文中提到:
(一)建立社會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資質認證標準
當前,各地在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中引入社會組織參與改革的進程較為緩慢。原因在于社會組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政府為避免權利讓渡過程中出現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將監測評估權利部分讓渡給社會組織。因此,規范并管理參與評估的社會組織,對其進行資質認證是必要的,各地應建立專門的社會組織資質認證機構,形成社會組織的資質認證標準。
一是關注組織資格條件,包括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獨立開展教育評估的能力和良好的信譽等;工作人員熟悉監測評估的流程和方法,具備教育學、評估學等相關的理論知識。二是關注組織管理,包括具有完整的組織架構、管理規章;包含一支結構合理的專業隊伍,既有專職人員,也有兼職專家,能夠對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三是關注組織技術基礎,包括具備開展評估的軟硬件設備,研發工具的能力、收集以及分析評估信息的能力。四是關注組織評估效果,評估結果既有事實診斷,也有價值判斷,組織能夠提出改進建議。特別要關注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資格認證的硬件標準,應創建可操作的標準,作為社會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評估的準則,提高社會組織的公信力。
(二)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參與校外培訓治理的準入程序
為促進社會組織有效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各地應建立健全社會組織的準入程序,構建組織遴選機制,篩選具有專業監測評估資質的社會組織。由于具有監測評估職能的社會組織并不多,教育主管部門難以按照民政部每年發布的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對社會組織進行篩選。鑒于此,社會組織可依據相關規定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在取得獨立法人資格后,按照資格申請、資格審查、現場查驗等程序接受核查,只有通過認證,符合準入程序的組織才有資格接受教育主管部門的委托開展評估。各級政府要嚴格按照程序、對照標準對所委托社會組織的專業能力、管理水平、評估質量等進行核驗,規范社會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評估的工作行為。
(三)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社會組織專業治理水平
社會組織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社會組織的專業水平決定了組織獲取資源的能力,也決定了其在與政府或其他組織合作時的獨立性。專業能力越強,社會組織便越少需要削弱自身獨立性,迎合政府需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雙減”政策實施后,我國主要通過“全國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更新校外培訓機構信息,各省也紛紛建立省級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平臺,進行大數據智慧管理。社會組織應掌握大數據管理方式,通過對教員培訓、學員參訓情況的量比分析,將結果納入培訓機構綜合評估,倒逼培訓機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隨著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社會組織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此,社會組織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應注重國內現實基礎,確保社會組織運用監測評估工具的可信度,對校外培訓機構數據進行記錄與分析,借助計算機將數據轉化為規范治理的可視化資源,以解決當下校外培訓監管中存在的技術難題。此外,社會組織還應不斷完善治理結構,推動自身建設管理規范化,逐步建成種類多樣、競爭有序的網絡化評估體系,提升專業服務水平。
總之,政府深入推動職能轉變的改革,已為我國教育類社會組織的良性發展開拓了廣闊前景。然而,社會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從各方面提升社會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能力,發揮其參與教育事務的實效。長遠來看,在校外培訓機構治理領域,教育主管部門負有監管職能,但需要逐漸轉變對社會組織獨立性和專業性的認識,為其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營造公平的競爭氛圍。同時,各地應加強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監管力度,對參與校外培訓機構監測評估的社會組織展開全流程監督,出臺扶持政策,開展教育類社會組織資質認定,從制度層面促進高質量社會組織群體的形成,在政府、社會組織、校外培訓機構之間建立良性互動關系。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