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龍





摘 要:安徽省內各地博物館館藏元代銅權不多,公開發表的關于元代銅權的研究論文也較少見。蚌埠市博物館藏有15件元代銘文銅權,絕大多數為二級和三級珍貴文物,器型精美,銘文內容多樣,是研究元代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地市級博物館能有如此多的珍貴元代銅權,實屬不多。該批銅權一直沒有人做過系統整理和研究,相關資料也從未公開發表。這15件館藏元代精品銅權對元代銅權形制、銘文、度量衡制度乃至社會經濟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價值,也可為行業同仁相關研究提供實物借鑒。
關鍵詞:元代;銅權;形制;銘文;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04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中國長期存在的南北分裂狀態,建立了強大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元朝雖然統治時間不足百年,但是在經濟上奉行開放政策,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銅權作為衡器在商品的交換過程具有重要作用,是元代經濟繁榮的一個直接實證。
近年來,傳世和出土的元代銅權在全國各地區都有發現,其中有很多帶有紀年、鑄造地、數字等不同類別銘文,但是目前對于元代銅權研究論述不多。筆者從蚌埠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中精選元代銘文銅權15件,從形制、銘文的角度對銅權進行介紹和考證,進一步探討元代度量衡制度和經濟發展情況。
1 基本情況
蚌埠市博物館精選的15件元代有銘文銅權,為便于研究介紹,按照從1至15進行編號,其中1號權為二級文物,2至14號權為三級文物,15號權為一般文物,絕大多數為20世紀70年代由市廢銅庫征集揀選而來。
1號權:方形紐,中有小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陽鑄銘文“濠州造重”四字,通高10.4厘米,重700克(圖1)。
2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大圓孔,圓肩,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腹有一孔,權身陰刻“年、月、官”等字樣,高9.4厘米,重507克(圖2)。
3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小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陽鑄銘文“天官造”字樣,高8.4厘米,重600克,三級文物(圖3)。
4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小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陰刻“二”字,高11.2厘米,重800克(圖4)。
5號權:方形紐,中有小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陰刻“官稱”二字,高7.3厘米,重389克(圖5)。
6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大方形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陰刻“上”字,高9.9厘米,重625克(圖6)。
7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大方形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陰刻“三十”字樣,高9.6厘米,重625克(圖7)。
8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大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陽鑄銘文豎形“二”字,高9.2厘米,重404克(圖8)。
9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大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正面陽鑄銘文“大德七年”字樣,背面陰刻八思巴文,高7.0厘米,重505克(圖9)。
10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大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正反兩面陰刻銘文豎形“二”字,一面腹部靠下陰刻“午”字,高9.7厘米,重750克(圖10)。
11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大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陰刻“大德五年”和“米”字樣,高9.6厘米,重650克(圖11)。
12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小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斜面式底座,權身陰刻“泰定三年”字樣,高4.4厘米,重91克(圖12)。
13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小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陰刻“大德三年造”銘文,高7.7厘米,重374克(13)。
14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小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底座殘,權身陰刻“至治元年”,殘高7.8厘米,重770克。該件銅權博物館登記為清代銅權,銘文釋讀為“至□六年”。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其銘文應為“至治元年”,故為元代“至治元年”銅權(圖14)。
15號權:倒梯形紐,中有小圓孔,球形鼓腹,束腰,圓形臺階式底座,權身陽鑄銘文“至元二十八年造,六五”字樣,高9厘米,重650克(圖15)。
2 形制類別
元代銅權根據腹部和底座特征,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球形鼓腹,圓形臺階式底座;另一種為六面體腹部,六面體臺階式底座。該批元代銅權形制相近,大部分為倒梯形紐,球形腹,束腰,區別不大。除14號權因為底座殘缺無法考證外,其余按照底座形制可以分為兩類。
A類:圓形臺階式底座銅權,13件,為1至11號權、13號權和15號權。這類銅權數量多,高度為7.4~10.4厘米,重量為370~750克,以此推斷此類銅權在元代可能鑄造數量多,形制固定,稱重范圍大,使用廣泛。
B類:圓形斜面式底座銅權,1件,為12號權。該權僅高4.4厘米,重91克,體型較小,推測用于小型物品稱量。
3 銘文釋讀
銅權銘文一般在腹部,根據鑄刻方式,分為陽文和陰文兩種。銘文內容主要包括四類。
3.1 紀年
紀年6件(圖16):9號權“大德七年”、11號權“大德五年”、12號權“泰定三年”、13號權“大德三年造”、14號權“至治元年”、15號權“至元二十八年造,六五”。年號集中在大德、泰定、至治、至元四個時期,其中從早到晚應為“至元二十八年”“大德三年”“大德五年”“大德七年”“至治元年”“泰定三年”。
至元年號在元朝出現過兩次,第一次為元朝第1任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使用的年號,取意《易經》“至哉坤元”,共用31年,忽必烈因此被譽為“至元大帝”。第二次為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順帝的年號,共用6年。15號“至元二十八年”(1291)銅權應為在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晚期,即公元1291年鑄。
大德為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的年號,共用11年,13號“大德三年造”銅權在公元1299年鑄造,11號“大德五年”銅權在公元1301年鑄造。
至治為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年號,共用3年。元英宗因推行新政,被保守派弒殺,統治時間僅為4年,14號“至治元年”銅權鑄造時間應為元英宗即位次年改元至治,即公元1321年鑄造。
泰定為元朝的第六位皇帝元泰定帝使用的年號,共用4年。元泰定帝在位期間先后使用過泰定、致和兩個年號,12號“泰定三年”銅權為是在元泰定帝統治前期,公元1326年鑄造。
3.2 鑄造地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府、州、縣。元朝度量衡制度由國家統一管理,先由工部制造標準器,再由全國各路總管府“照依省部無降樣制成造,委本路管民達魯花赤長官較勘相同,印烙訖,發下各處,公私一體行用”。各路鑄造的銅權權身分別鑄有各路的標記。關于鑄造地類銅權,全國比較多見,大多為某某路、某某府鑄,如大都路鑄、保定路鑄、順寧府鑄等,還有一小部分直接鑄州名。
1號“濠州造”銅權(圖17),鑄造地在濠州。濠州是古地名,如今濠州是指安徽省鳳陽縣,與蚌埠市接壤。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政府改荊山縣為懷遠縣,屬濠州,即今蚌埠市區西屬濠州懷遠縣治轄,而蚌埠東部屬濠州鐘離縣治轄。這枚銅權蚌埠本地鑄造可能性極大。
3.3 帶“官”字銅權
帶“官”字銅權有3件(圖18),為2號有“年”“月”“官”等字樣銅權、3號有“天官造”字樣銅權、5號有“官稱”字樣銅權。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元世祖中統二年“頒斗斛權衡”。元朝建國初,為了保證賦稅收入,由官府負責鑄造度量衡,維護經濟穩定。
筆者推測帶“官”字銅權是當時官府專門使用和督造的銅權,作為當時衡器的標準器之一,具有很強的標準性和權威性。民間不能輕易仿造,是打擊私鑄銅權、維護經濟穩定的有效手段。銅權上“官”字之外的如“年”“月”“天”字樣可能是銅權鑄造時間記錄。
3.4 帶數字銅權
帶數字銅權有3件(圖19):4號權身陰刻“二”、7號權身陰刻“三十”、8號權鑄銘文豎形“二”。這些數字可能是銅權鑄造批次或者編號,還有可能是鑄造作坊或者模具編號。
4 結語
蚌埠市博物館館藏15件銅權形制基本相同,為球形鼓腹和圓形臺階式底座式;銘文有紀年、鑄造地、帶“官”字和帶數字四種。通過分析研究,初步了解元朝銅權的形制類別、銘文內容,進一步掌握了元朝中央對度量衡制度的頒行方式和嚴格規定,同時為研究元代行政區劃和度量衡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大量元朝銅權的發現,也進一步表明元代社會商品交換比較頻繁,印證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