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殿剛
摘 要: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面對如此珍貴的古代壁畫,近年來保護工作者們雖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但還是阻止不了磚壁畫的衰敗劣化。為使這一壁畫類文化遺產得以永久保存,通過數字化拍攝、虛擬修復、出版圖錄和建立數字化博物館的方式,為嘉峪關魏晉墓五、六、七號墓出土的磚壁畫創建永久性數字化檔案和便于翻閱的紙質檔案,彌補了磚壁畫因不可抗逆的衰敗和消失而帶來的遺憾。
關鍵詞:磚壁畫;數字化;保護傳承;展示利用;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37
1 研究的背景及可行性
嘉峪關新城墓群位于嘉峪關市新城鎮西南戈壁灘上,西距市區18千米,墓葬年代為漢至唐代,分布面積約326萬平方米。1972—1979年,先后清理發掘磚室墓18座,其中9座有畫像磚,共出土磚畫760余幅,年代多為魏晉時期,內容以出行、農耕、狩獵、蠶桑、宴樂為主,同時出土銅器、錢幣、絲綢、陶器等文物,價值獨特,極具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70年代初在甘肅嘉峪關一帶的古墓群中發現的磚畫,與1949年前考古學家發現的敦煌壁畫相比,繪制年代要比敦煌壁畫早約400年,屬于漢末魏晉時期。畫像磚或稱“磚畫”,其用筆簡練,表達的事物、人物生動形象,是中國美術史上極其珍貴的資料。但隨著墓室的考古發掘,在長期的開放狀態下,墓室磚壁畫受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和微生物等侵蝕,墓室內磚壁畫色彩明顯有所退化。為保護珍貴遺存,我們利用專業的拍攝技術和數字化處理技術,制作出接近原始畫像磚的圖錄,并配以專業的文字解釋,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可以永續保存和利用。
1972—1979年考古發掘完成后,因為技術水平有限,加上參與考古發掘的前輩已故,磚壁畫的彩色圖片資料和技術資料無法全部找到,需要通過大量走訪和技術手段還原圖片。因發掘的墓葬多數已被盜掘,考古清理時在墓室中沒有找到更多的實物資料,所以對圖片的分析研究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并有一個長期從事墓葬保護研究的工作團隊進行比對分析。后期通過專家評議,確定圖片所描述的真實場景和內容。現有對嘉峪關新城墓群磚壁畫研究成果中,沒有系統地將嘉峪關發掘的磚壁畫墓的磚畫采用真實的高清圖片記錄,主要是一些簡單文字記錄和黑白的圖片資料。在此次項目研究過程中,通過查閱資料和相關參與發掘墓葬人員手中提取的第一手圖片資料,通過現代先進的圖片合成技術,最大限度地還原磚壁畫的真實原貌,并根據圖片顯示的內容,查閱資料并研究分析,還原圖片描述的魏晉時期的社會狀況和生活場景。
2 研究的意義
有不少學者圍繞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做了很多研究,也發表了不少文章,但是這些文章都是基于對某一幅磚畫、某一領域或現象的研究,不夠全面。此次項目研究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墓葬地理位置、形成的歷史沿革、所處自然環境、發現發掘情況、壁畫分布規律、繪畫內容、壁畫價值、已有的研究成果等內容,可為后來學者研究魏晉墓葬反映的歷史文化現象、出土文物以及墓葬建筑藝術提供翔實參考。利用數字化高清技術,對五、六、七號墓室的每幅磚畫進行拍攝,對每一幅磚壁畫配以專業的解讀,制作圖錄,生動地闡述1700多年前的魏晉民俗及社會生活場景。再輔以科技手段,使采集到的所有數據充分融合,生成全方位的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
3 研究目的和思路
3.1 研究目的
圖文并茂地展示和闡述許多史籍記錄不詳的細節,補充古代文獻記載不足:①1700多年前的農耕場景;②古代畜牧生活的再現;③絲綢之路上的桑蠶業;④貴族世家的生活描繪;⑤再現莊園生活;⑥屠宰和庖廚;⑦壯觀的軍事出巡場面;⑧古代的狩獵場景;⑨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通過研究創建一套完整的魏晉墓五、六、七號墓數字化檔案,為建設魏晉數字化博物館奠定堅實基礎。
3.2 研究對象
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展示磚壁畫及其所反映的魏晉時期中國河西地區的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生活。
3.3 研究框架
拍攝五、六、七號三座墓葬每一幅磚畫的圖片,設編碼,對比分析,并且編輯專業的文字介紹,從不同角度分析展示魏晉時期河西人民生活的真實場景。
3.4 基本思路
通過按墓葬編號分批搜集資料、查閱發掘報告等存檔資料、走訪當地老人、拍攝現存磚畫圖片、用專業設備恢復受損圖像資料、研究當時的社會環境等方法,使嘉峪關魏晉墓數字化展示更加清晰化、具體化、直觀化。制作傳播范圍廣、大眾接受度高、宣傳展示效果好的圖片,對圖片所描述內容進行研究,表述解釋實質性含義。
4 研究的方法步驟
第一步,科學利用高清數碼相機等便利的高科技產品開展數字化工作,完成對魏晉墓五、六、七號墓磚壁畫拍攝。選擇像素在5000以上的單反相機,轉化為相機手動操作模式。在拍攝磚畫前,墓室內進行人工照明補光,將三腳架平穩對準所要拍攝的磚畫,將光圈調至f/8,感光度調節為ISO200,將相機快門速度調至1/4000s,打開鏡頭防抖功能,選擇單點對焦,拍攝時的對焦位置正對選擇的磚畫,確認后再拍攝。在按動快門時讓磚壁畫充分曝光,然后查看拍攝效果,對照片進行標號,記錄照片在墓室中的位置和畫面內容。
第二步,此次對五、六、七號墓進行整體拍攝,拍攝照片五號墓76幅、六號墓146幅、七號墓153幅。共計拍攝375幅。經過篩選比對、研究分析,剔除部分相同內容和畫面模糊不清照片,五號墓留存照片47幅、六號墓106幅、七號墓95幅,合計留存248幅磚畫照片,對有裂紋、掉色、污跡和霉點的進行數字化修復。
修復過程如下:①使用Adobe 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先復制一層進行備份,打開工具圖像進入調整功能,進入去色,原圖呈現為黑白色。選擇色段值,獲取合適的明暗對比度。②使用“圖章”工具,畫筆選擇“柔角”,模式正常,“不透明度”和“流量”可同時設置為65%,去除磚畫的霉點和污跡部分。霉點和污跡較多的可以使用修補工具去除。③背景裂紋使用“圖章”工具和“修補”工具剔除。④對畫像磚的邊框進行裁剪,放大畫像,使用工具箱“快速蒙版”按鈕,用“筆刷”對邊框進行涂刷。用快捷鍵Ctrl+U調出“色相/飽和度”工具欄,然后在工具欄里“明度”下方的“著色”框里打鉤。然后對明度、色相與飽和度進行調整。用同樣的方法對磚畫的背景、人物、動物和實物等調出磚畫中的紅、黑、黃、白四種顏色。調整顏色后,變換圖層為混合模式,選擇柔光或顏色。這樣一幅磚畫就修復完成。
第三步,經過拍攝、挑選、數字化修復,在研究過程中比對分析《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嘉峪關魏晉墓彩繪磚畫淺識》《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磚壁畫保護研究》《河西走廊魏晉墓葬畫—古冢丹青》等資料書籍21冊,《嘉峪關新城墓室壁畫圖像研究》《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藝術特色》《河西魏晉墓壁畫少數民族形象初探》《淺述嘉峪關魏晉五號墓壁畫》《魏晉河西地區莊園的農副業和手工業經濟模式—以嘉峪關墓壁畫為中心的考察》等研究論文70余篇。對五、六、七墓的磚畫分類,主要分為農耕、畜牧、狩獵、桑蠶、出行、庖廚、宴樂和代表財富的八類畫磚。通過查閱資料、專家解讀和研究比對,確定每一個分類磚畫所表達的實際含義,結合時代背景對每幅磚畫合理釋義,按照原有墓室磚畫的分布順序編輯整理成數字化檔案。
5 研究分析及其結果
研究表明,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1972年4—6月清理發掘一、二、三和四號墓,同年10月至次年9月清理發掘五、六、七和八號墓,1974—1979年清理發掘九號墓至十八號墓。1973年8月,五號墓整體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還原展出。一、三、四號墓距市區較遠,保護管理難度大,將磚壁畫拆移至長城博物館管理保存。1972—1979年清理墓葬18座,墓室內有磚壁畫的9座,分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十二、十三號墓,磚畫數量分別是一號墓52幅、二號墓1幅(西壁兩塊磚上用土紅色起底,畫有一棵樹,嚴格意義來說,不算磚壁畫墓)、三號墓122幅、四號墓70幅、五號墓73幅、六號墓137幅、七號墓150幅、十二號墓50幅、十三號墓50幅,共計705幅。每一座門樓上嵌有彩繪畫磚,共計出土760余幅。對出土磚壁畫進行對比研究,墓室相對濕度在50%左右、溫度在12~12.5攝氏度時對磚壁畫影響小。長城博物館保存的畫像磚在溫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恒定的情況下,磚畫色彩、霉變、裂紋和起甲變化較小。游客參觀的五、六、七號墓變化較為明顯,尤其六號墓常年開放,磚壁畫色彩淡化,霉變、裂紋、污跡較為突出。
研究表明,嘉峪關墓葬壁畫保存內容題材豐富、數量大,在魏晉繪畫遺存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幅磚畫都主次分明,線條流暢,構圖豐滿細膩,以高度概括的精練筆畫表現復雜的事物;重視刻畫人物的精神世界,形神兼備;畫法簡練,畫風樸實;多以墨線勾勒為主,朱紅、赭石、石黃、淺綠等施彩為輔,線條有勁奔放流暢,色調明快熱烈,整個畫面充滿生活氣息。墓葬磚壁畫題材計有兵屯、營壘、塢壁、穹廬、農桑、牧畜、釀造、庖廚、宴樂、生活用具、出行、狩獵等,都取自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內容通俗易懂,刻畫的場面栩栩如生,如采桑、犁地、耙地、揚場、打連枷、牧牛、牧馬、養豬、喂雞、射獵、鷹獵、犢車、牽駝、殺豬、宰羊、燙雞、錘牛、庖廚、進食、宴飲、烤肉、釀醋、舞蹈、育兒、塢壁、操練、出巡、驛傳等,一幅幅畫面無不透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研究針對嘉峪關魏晉五號、六號、七號墓進行數字化采集、加工、存貯,為墓室磚壁畫遺跡建立了可以永久保存的數字化檔案;對表面有褪色、缺失、裂痕、污跡的磚畫進行虛擬修復,再對每一幅磚畫所反映的內容做出解析,最后將這些配有文字注解的圖片匯集成冊,形成《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圖錄》。該圖錄圖文并茂地展示和闡述了許多史籍記錄不詳的細節,補充古代文獻記載不足,生成了全方位的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
磚壁畫數字化保護和利用是為了永久保存壁畫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充分展現壁畫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保存好墓葬磚壁畫數字數據的前提下,發行的《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圖錄》以數字化方式使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與利用極為便利和充分,打破了時間、場所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共享和利用。
6 結語
數字化保護和展示利用使磚壁畫歷史真實性、完整性獲得有效保護和延續,實現磚壁畫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化遺產展示利用率。傳承魏晉民俗文化、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手段,進一步實現文物社會化價值,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更好地展示絲路文化的獨特魅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遺產保護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支持,真正實現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有效地促進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市文物所.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張軍武,高鳳山.嘉峪關魏晉墓彩繪磚畫淺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3]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河西走廊磚壁畫[Z].內部資料,2019.
[4]張曉東,王春梅.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磚壁畫保護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
[5]張寶璽.嘉峪關酒泉魏晉十六國墓壁畫[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6]張曉東.嘉峪關魏晉民俗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0.
[7]胡楊,許瑾.地下畫廊—嘉峪關魏晉磚壁畫[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6.
[8]侯晉剛.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六號墓:磚畫[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8.
[9]呂占光.嘉峪關文物集萃[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10]林少雄.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晉墓葬畫[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
[11]孫彥.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2]馬德,羅華慶.高臺魏晉墓與河西歷史文化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
[13]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14]岳邦湖,田曉,杜思平,等.巖畫及墓葬壁畫[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