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琪
摘 要:《清稗類鈔》是一部清代掌故遺文的匯編,其中的《清稗類鈔·教育類》記載了比較全面的清代教育狀況。清代的教育沿襲明代,設立官學和地方學校。同時,為了保持滿族舊俗,統治者在教育八旗貴族時強調國語騎射為立國根本,設立八旗官學,專門培養八旗子弟的國語騎射。清代的民間資助辦學,促進了清朝書院的發展。清代家庭教育,受到了宋明理學的影響,十分注重家風教訓,注意個人品德的教化和培養。
關鍵詞:學校教育;理學;興學;教子;學堂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49
《清稗類鈔》是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一部掌故遺文匯編,全書記載的時間貫穿清朝始終,內容涉及氣候、禮儀、法律、風俗、文學等,對于學者研究清代的歷史大有裨益。近年來,學術界有多篇關于《清稗類鈔》的研究成果問世。書中教育類的記載應該得到我們的充分重視,從而對清代的教育及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
1 清朝的學校教育
1.1 國子監
國子監又稱太學或國學。國子監的學生統稱國子監生,又分為貢生和監生。貢生即在科舉中成績或資格優異,升入國子監讀書,分為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國子監非由生員出貢者,稱為監生,有恩監、蔭監、優監、例監等名目①。
清代承襲明代,重視宋明理學的教育,在社會上廣泛形成了學習理學的風氣。理學深刻影響了科舉和教育,甚至滲透到中央最高學府—國子監的教育理念。《清稗類鈔》中記載:孫嘉淦管理國子監時,“條奏大學事宜,令諸生于時藝外,各明一經,治一事,仿宋胡瑗立經義治事齋例,俾為有用之學”②。胡瑗是理學家,講學分經義、治事二齋,講求經世致用。國子監的教育代表著官方的教育理念,明清時期宋明理學已經成為科舉的內容,反過來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制定。
1.2 宗學
宗學,顧名思義是為宗室貴族所設立的學校。自唐代以來,宗學始終是為皇家培養人才的地方,清代也不例外。《清稗類鈔》記載:“雍正中,特設宗學左、右翼各學于京師”,宗學的教習滿漢均有,“滿教習用候補筆帖式,漢教習用舉人考取”③。作為少數民族的滿族,入主中原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宋代理學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已經占據了主流。在這種情況下,清代的宗學培養宗室貴族學習經義、時務策等儒家經典是順理成章的。與此同時,作為滿族統治者,他們時刻牢記自己的民族文化,希冀作為馬背上成長起來的子孫能夠世代傳承滿族傳統。因此,歷代皇帝都強調要加強滿語和騎射的學習,以保證宗室子弟保持滿族特有的勇武和技藝。
歷史的發生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受到自然地理因素、生產生活條件以及政治文化因素等綜合作用的影響,不會隨著統治階級的意志而改變。宗學的發展并沒有達到清朝統治者不忘滿洲舊俗的目的,隨著清朝統一中國,離開了東北地區的廣袤森林,失去了金戈鐵馬的軍旅氣息,作為滿族傳統的騎射技藝已經不適應農業經濟為主的廣大中原地區,而科舉的興盛更加劇了儒學的盛行,廣大八旗子弟追求自身的身份提升與仕途順暢,紛紛參加科舉考試,而失去了對騎射和國語的學習動力④。縱觀中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朝代更迭時群雄逐鹿,依靠軍功崛起眾多世家大族。當朝代進入了構建和守成時期,需要的更多是飽讀詩書、學貫古今的文人士大夫。因此,作為馬背上成長的滿族貴族,在國家進入和平時期自然蛻變為能夠適應政治生態、符合統治者需要的文人群體。
1.3 八旗官學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開始設立的。八旗子弟以其英勇善戰的騎兵,最終幫助清朝定鼎中原、統一中國。清朝歷代統治者都將八旗視為立國重器。在入關后,八旗子弟的征戰減少,更多的是清政府用來穩定民心和威懾反對勢力的工具。滿族統治者“首崇滿洲”的理念深入各個領域,教育也不例外,提供優越的教育資源以培育八旗子弟成為文武兼備的國家棟梁,是清朝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時,若八旗子弟無所事事,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對于八旗的教育也成為清朝統治者關心的問題之一。
八旗官學是專門教育八旗子弟的學校。據《清稗類鈔》記載:“雍正中,設八旗官學三于京師”。八旗官學分為咸安宮官學、景山官學和“每旗各設學一”的狹義八旗官學。其中,咸安宮官學“擇八旗子弟聰慧者充弟子,月有帑糈,不計歲月”,每月有工資而且沒有期限,景山官學“皆以內務府子弟充補,其制與咸安宮同,為內務府總管所轄”,而八旗官學的學生以十年為期,可以按考試成績選任低級官吏,還可以通過考試選拔到順天府學習,期滿選為國子監貢生⑤。
但是以上的宗學和八旗官學,辦學的效果不佳,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諸學總管、教習等,類乏通才,經費徒糜”,甚至學校并沒有人學習,“期滿時,例報成就學生若干名而已”⑥。
1.4 地方書院
地方書院與中央官學不同,是獨立的教育場所。隨著隋唐時期科舉的出現和發展,“宋代以后的中國社會成為典型的科舉社會”,書院與科舉成了共生共榮的和諧體,“二者共同影響著中國古代士人的前途和命運”⑦。
清代書院的主持人稱院長、掌教、館師等,其下設董理教官、監院等,已帶有官學氣味。書院的院長大多是學識淵博之人,黃宗羲、戴震、阮元、王鳴盛等均是享有盛名的大家。乾隆年間,規定各地山長以六年為一任期,屆滿由地方考核,成績卓著者準以議敘的方式授予八品官的職銜。⑧《清稗類鈔》中記載書院和私塾的記錄達十幾條:“課以時文、經、史、詞章”⑨,重在教化人心,“于風俗人心,實大有裨益”⑩。地方書院是最基層的教育機構,能夠深入接觸底層人民,在古代社會承擔培育人才和教化百姓的雙重職能。官員擔任書院負責人不僅是為國家輸送大量參加科舉的士人,更是為了向普通百姓宣揚國家德政,從而達到維護社會安定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書院除了上面提到的作用,還有特殊的功能。根據《清稗類鈔》中有關正音書院的記載,在閩中地區的郡縣中都設有正音書院,用來規范該地區官員和百姓的官方語言,相當于現在用來推廣普通話的專門學校。雍正皇帝的上諭揭示了設立正音書院的目的:首先,“凡官員有蒞民之責,其言語必使人人共曉,然后可以通達民情,熟悉地方事宜,辦理無誤”,就是說讓官員和百姓言語相通,民情傳達順暢;其次,閩、廣兩省的官員操持地方語言,不便于傳達“古者六書之訓”,無法“成遵道之風,著同文之治”;再次,各地言語不同,“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讀圣諭”;最后,由于語言的障礙,胥吏代官員辦理事務從中營私舞弊。由此可見,正音書院不同于其他書院,還承擔著統一全國語音的功能,對于古代政治的清明、政令的通暢,其作用不可小覷。
2 清朝的家庭教育
2.1 皇帝對子孫的教育
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清朝皇帝都十分仰慕漢族儒家文化,注重對于子孫的教育。清朝歷代皇帝都對滿族入關前的習俗進行了改造,同時,以理學的標準要求和教育子孫。滿洲家庭教育通過諭令方式頒布了《圣諭廣訓》《清太祖圣訓》《庭訓格言》等。根據《清稗類鈔》記載,太祖時期,教育公主要恪守婦道,切勿凌辱丈夫、任性妄為,否者嚴加懲處k,顯然受到了宋明理學的影響,即使是貴為公主依然要遵守婦道。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的表態,不僅是為了規范子孫行為,更是為了起到用儒家倫理道德約束臣民的表率作用。
同時,清朝皇帝對于皇孫的學習要求嚴格。有皇孫不喜歡讀書,曠課日久,清高宗下令嚴加處分教學的老師,其中漢族大臣“俱著教交刑部嚴加議處”,對滿族大臣處分更加嚴厲,全部革職查辦,各打四十大板l。
另外,作為以八旗武功定天下的滿族,將國語騎射視為國家根本。在教育皇族子弟時,清朝皇帝都十分重視國語騎射,期望滿族子弟不忘本。入關前后,滿族子弟國語騎射純熟,但隨著時間推移,“漸染漢習,多以驕逸自安”m,很少學習騎射。對此,乾隆帝十分擔憂,據《清稗類鈔》記載,十一阿哥在扇子上題寫詩句,乾隆帝認為“此非皇子所宜”,強調皇子讀書應該講求大義,“我國家世敦淳樸,所重在國語、騎射,凡我子孫,自當恪守”。n這從側面反映了清朝統治者視騎射和國語為立足之根本的民族觀念,以及不忘滿洲舊俗以達到保持民族特性的目的。
除上述提到的內容外,清代皇帝對子孫進行的是全面教育,包括學習儒家經典、書法繪畫、倫理道德、生活習慣等,培養了一大批詩人、文學家、書法家、軍事家o。清朝皇帝大多勤于政事、克己復禮,創造了古代君主專制的頂峰,與幼時就受到的良好教育密不可分。
不僅皇家家教嚴厲,八旗的家庭教育也是遵循禮法的。八旗子弟對待長輩是“朝夕問安諸長上之室,皆侍立,命之坐,不敢坐;所命,聳聽不敢怠;不命之退,不敢退。”在路上遇到長輩,“拱手立于旁”,等到長輩離開后才走。不僅如此,未成年的八旗子弟,在長輩不令他們出門的時候不得擅自出門,“不得已而出,命老仆隨之”p。
2.2 民間對子孫的家教
清朝民間對于子孫家教的主要內容分為民族氣節的教育、自立教育、家庭倫理教育、處世教育等q。從《清稗類鈔》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百姓對于子孫的要求和訓誡。如阮元的絕句“男兒立志初生日,乳飽飴甘便要廉”,表達了對于兒子清廉正直的要求。鄭板橋告誡兒子,不能貪圖金錢和田產,更不能侵占他人產業,使窮人無處安身。另外,汪文瑞的母親教育兒子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不求他人,養成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及汪貴,風裁嚴峻,正色立朝,造次必于禮法”。更有甚者,萬承蒼的母親在其未出生時就進行胎教,勉勵他繼承家學,“承蒼少入塾,果喜讀宋人講學之書”r。
清代民間的家教包含的范圍很廣,相較于官方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意義在于年幼時個人品格的養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的養成。相較于書本知識的教育,家教的影響從幼年持續到成年,對人的一生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3 民間興學之風盛行
《清稗類鈔》關于民間興學的記載,有“葉成忠興學”“楊斯盛興學”“武訓興學”“李鳳林興學”“女尼興學”等。筆者發現民間興辦的學校,捐資者大多是由于年幼家貧的失學者,長大后通過各種途徑積累了財富,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而捐資辦學。例如,葉成忠“自恨早歲失學”,以啟迪幼童的心智為志向。楊斯盛是個孤兒,家境貧寒,在他發跡后,“常以識字不多,欲培植貧寒子弟”,用以彌補自己沒有讀書學習的遺憾。武訓小時候家里很窮,以乞討為生,長大后為人拉磨為生。他為了學習,跟著學生進學堂而被欺辱,于是立志要廣立義學。
民間興學盛行,除以上原因外,李兵,唐亞陽研究認為民間捐輸興學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建立健全民間捐輸的制度。其次,書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科舉的社會需求。最后,通過修史志和建祠堂等方式激發了民間捐輸的積極性。s
在清代,民間興辦的學校對宣傳學者的學術思想、普及文化知識,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4 結語
總之,從《清稗類鈔·教育類》的記載,我們了解了清代教育系統的基本構成,對于我們進一步研究清代的文化政策和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4:92.
②徐珂.清稗類鈔:國子監立經義治事齋[M].北京:中華書局,2010:556.
③徐珂.清稗類鈔:世宗設宗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0:555.
④李立民.清代宗學、科舉與宗室知識精英的社會認同—兼論新清史“滿洲認同”的轉向問題[J].北京社會科學,2020(9):104-113.
⑤杜家驥.杜家驥講清代制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83.
⑥趙爾巽.清史稿:卷一百六:志八十一:選舉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7:3114.
⑦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4:1.
⑧劉秀生,楊雨青.中國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1.
⑨徐珂.清稗類鈔:黃彭年主講蓮池書院[M].北京:中華書局,2010:568.
⑩徐珂.清稗類鈔:欽派孝廉書院山長[M].北京:中華書局,2010:570.
k徐珂.清稗類鈔:太祖教訓公主[M].北京:中華書局,2010:575.
l徐珂.清稗類鈔:高宗教孫[M].北京:中華書局,2010:575.
m昭梿.嘯亭雜錄:不忘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16.
n徐珂.清稗類鈔:高宗訓十一阿哥[M].北京:中華書局,2010:575.
o孔艷波.清代滿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J].北華大學學報,2006(2):58-62.
p徐珂.清稗類鈔:八旗家庭教育之禮法[M].北京:中華書局,2010:577.
q姜立新.清代傳統家庭教育及其瓦解因素研究[J].蘭臺世界,2015(27):43-44.
r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2010:577-582.
s李兵,唐亞陽.民間捐輸對清代書院發展的影響及其現代意義[J].交通高教研究,2002(4):14-17.
參考文獻
[1]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李立民.清代宗學、科舉與宗室知識精英的社會認同—兼論新清史“滿洲認同”的轉向問題[J].北京社會科學,2020(9):104-113.
[5]杜家驥.杜家驥講清代制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6]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4.
[7]劉秀生,楊雨青.中國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9]昭梿.嘯亭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孔艷波.清代滿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8-62.
[11]姜立新.清代傳統家庭教育及其瓦解因素研究[J].蘭臺世界,2015(27):58-62.
[12]李兵,唐亞陽.民間捐輸對清代書院發展的影響及其現代意義[J].交通高教研究,2002(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