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寧
摘 要:大地灣遺址是20世紀黃河流域最重要的史前大型聚落考古遺址,一經發現,備受關注。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也是甘肅省唯一申報成功的一家考古遺址公園。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更好地展現新石器黃河流域考古發現的重要成就,同時對于研究黃河流域大地灣文化及仰韶文化的發展演變、彩陶的誕生與發展,以及探索農業文明、畜牧業、建筑、聚落的起源分布具有重要意義。現今,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度緩慢,文章對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與利用提出新的思考,以期為遺址區規劃建設及當地生產發展提供新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大地灣;考古遺址公園;大遺址保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52
1 大地灣遺址概況
大地灣遺址是甘肅省史前考古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該遺址位于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現五營鎮)邵店村,東距隴城鎮7千米,西距蓮花鎮11千米,坐落在自東向西流向的清水河南岸二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分布范圍北起河邊階地,南至山頂堡子,東、西兩側分別為馮家溝和閻家溝,遺址總面積約275萬平方米。該遺址包含五個文化期,距今8000~4800年,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最重要的大型聚落遺址。大地灣一期文化為前仰韶文化或大地灣文化,第二、三、四期遺存對應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第五期遺存為常山下層文化。①
大地灣遺址發現于1958年的全國文物普查時期,1978—1984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1995年又進行補充發掘。出土文物萬余件,種類多樣,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為大地灣遺址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2006—2008年,蘭州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對大地灣遺址又進行了發掘,揭示了距今6萬年至8000年前的人類活動遺跡,為大地灣遺址提供了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發展的完整序列,同時也證明了北方農業經濟發展從采集狩獵到旱作農業的演變過程。②
2014—201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蘭州大學等單位對大地灣遺址再次開展考古發掘,再次證明大地灣遺址存在豐富的舊石器遺存,通過大量測年及對環境樣品的提取分析,為這一區域人群擴散、農業起源和農業經濟的演變過程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資料。③
大地灣遺址的發現與考古研究為中國史前文化的發展、彩陶制作與發展、聚落形態與文明、原始地畫與文明、農業起源研究、環境與文明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
2 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概況
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我國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的一種途徑。2009年,國家文物局頒布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中有:“考古遺址公園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公共性示范意義的特定空間。”④在保護遺址的基礎上,利用考古遺址公園進行遺址區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使更多的人關注并參與遺址公園的建設與體驗,同時將遺址保護與遺址周邊環境相結合,保護和改善遺址區的自然環境,促進遺址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遺址區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契機,為當地居民提供文化教育休閑等服務。席岳婷《中國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研究》⑤中將考古遺址公園分別以:“共享、考古發掘與科研、解讀闡釋、為公眾服務、發揮其他教育功能等進行定位。”
大遺址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其價值不言而喻。《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對大遺址的利用提出新的要求:“充分發揮大遺址在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大遺址在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中的作用以及充分發揮大遺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帶動作用,促進大遺址所在地社會經濟發展。”⑥
大地灣遺址于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確定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入“十一五”期間中央政府引導的重要大遺址保護項目庫,2007年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批準大地灣遺址保護項目立項。2013年,大地灣遺址啟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請立項工作。2013—2015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后完善最終稿開始實施。大地灣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集遺址管理與展示、文化體驗、考古研究、文物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于一體,更生動地展現各期文化遺存。
用科學的展示方式,突出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價值,開展科研、教育活動,提供游憩服務,發揮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大地灣遺址嚴格按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相關準則和要求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3 大地灣遺址保護利用的成績和不足
3.1 大地灣遺址保護利用的成績
3.1.1 建立大地灣博物館
大地灣博物館是一座遺址類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外觀設計呈黃色仿土墻,主體部分呈折線狀延伸至古河道,處于半地下狀態。建筑特點整體氣勢宏大、形制嚴整、風格古樸,外觀與周圍自然環境風貌、古文化遺存協調,融入大地灣遺址史前文化的重要因素,其造型設計體現了“大象無形”⑦的美學理念和自然美。
大地灣博物館陳列展覽主要集結大地灣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遺物,主要集中在四個主題展區,分別是“發掘保護”“歲月遺痕”“陶風彩韻”“光華永續”。展覽設計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內容豐富,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以考古實物、圖文及復原沙盤相結合的展示方式,介紹了新石器時代華夏文明發源的情況,做到科學性、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涵蓋了先民生產、生活、審美觀念的方方面面。2020年12月,大地灣博物館入選國家三級博物館名單。
3.1.2 建立了F901遺址展示區
大地灣F901原始宮殿遺址⑧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建筑技術最先進的史前重要遺跡。其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工藝精湛,對于研究大地灣古先民社會生活、探索宮殿建筑的起源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F901由主室、后室、東西側室及棚廊構成,總面積達420平方米,房址布局得體、主次分明、講究對稱,審美與實用價值共存,開創了后世木結構建筑的先河。
F901遺址保護大廳于20世紀80年代建成,由于年久失修,導致其和遺址環境風貌極不協調,墻體及周圍護坡產生裂縫、位移及地基下陷等,存在著安全隱患,難以對遺址實施有效保護。
2013年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的支持下,大地灣F901遺址本體保護工程開工實施。工程主要內容包括環境監測系統建設、溫濕度探頭放置與位移設置、遺址本體裂隙和表面風化加固等,有效保護遺址的本體,減輕或減緩自然和人為因素對遺址的破壞。為防止遺址本體的病害采取了相應的保護和監測措施,同時也積累了室內土遺址保護的經驗。
3.1.3 原始村落復原和遺址展示區
大地灣原始村落復原區在外觀上形成原始村落氣勢,屋頂采用先進的科技材料,防雨防銹,外觀呈現出稻草屋頂形式,顯得更加真實,部分房址內用蠟像復制了當時生活的場景。復原房屋可以更清楚地使觀眾了解大地灣原始村落建筑形制和布局特征。
①大地灣一期居住址復原
主要有F371、F372和F378三座房址,距今約8000年,房址均為圓形半地穴,房屋結構簡單,營造方法較簡陋,居住面和墻壁略經修整而成。墻壁(穴壁)為土質緊密且較硬的灰黃色黏土,門向朝北,房址內未發現灶坑。F371和F372穴壁上端都有紅燒土痕跡,應為生火所致。
②大地灣二期居住址復原
主要有F254、F255、F301,距今約6000年,房址均為方形近半地穴式建筑,居住面與部分房址穴壁以草拌泥涂抹,居住面上多涂抹一層褐紅色顏料,這可能與當時人們的信仰或愛好有關,偏晚階段這種現象較為少見。建筑形式有無墻柱和有墻柱兩種,前段多無墻柱,后兩段較多見,其他結構大同小異,變化不大,如房屋建筑有大、中、小型的區別,灶坑有瓢形、方形、圓形之別,還有在灶前設泥圈土坎者。有的房址門道內設有門欄,個別房址建有套穴,有的室內設有窖穴,但建筑結構基本相近,其發展特點為穴室由較深逐漸變較淺,圓形灶坑的變化也由深變淺。
3.2 大地灣遺址保護利用開發的不足之處
大地灣遺址保護利用目前已有序開展,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其規模水平與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
3.2.1 大遺址保護的價值認識不足
大遺址的保護與當地政府關系密切,保護好大遺址也是政府的職責,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行政干預,遺址保護與利用涉及的問題將會難以落實。雖然近幾年來,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遺址的保護,但這些投入對于大地灣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還不足,大地灣遺址應根據實際情況爭取國家的更多支持。
3.2.2 文物保護基礎設施不完善
保護考古發掘的現場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需要,雖然設立了大地灣原始村落模擬復原以及遺址展示區,但是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游客隨意攀爬、進入房址內任意踩踏、造成部分房址面的損壞等。
3.2.3 文化旅游業開發薄弱
大地灣遺址地處偏遠的鄉鎮,交通狀況一般,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對文化和旅游業產生重要的影響。2006年,成立的大地灣彩陶藝術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大地灣文化的彩陶設計、制作、加工、包裝與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工藝品制作公司,以各類文化為依托,塑造出大地灣文化“燕冰陶藝”經典品牌。此創意工作室為私人經營,并未形成產業鏈和規模化經營,真正的彩陶制作體驗項目、大地灣原始狩獵采集、農業生產生活場景、文化旅游開發相關項目基本沒有實施,因此,難以實現大地灣遺址本身價值的表達與傳播。
3.2.4 文化內涵詮釋不足
大地灣遺址地處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該區現有生態景觀風貌雜亂,植被缺乏統一規劃,S304公路貫穿遺址展示區,對遺址的保護造成一定的影響。F901原始宮殿展示位于遺址區南的黃土臺地上,海拔1532米,位置較高,導致遺址展示整體格局受到影響,并未與原始村落復原區、大地灣博物館形成通暢的參觀線路,因而大大降低了游客對于遺址價值的整體把握。另外,大地灣史前文化的開發目前還很薄弱,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并未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
4 提升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議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文物保護與旅游業相結合,并將大地灣遺址國家考古公園建設列入全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大地灣文物保護可以此為契機,推動大地灣遺址文物保護利用設施項目開工建設,這對于大地灣遺址在保護管理、科學研究、開發利用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于大地灣遺址公園的建設與利用,我們應做到原真性保護,凸顯遺址場所精神,提升遺址的整體價值,在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理念下,盡可能多地融入旅游業發展中,考古遺址公園要想使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得到全社會最大程度的共享,就要共享其文化資源,發揮更多的效益。對于當地而言,借助考古遺址公園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對遺產保護和傳承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考古遺址公園以自身發展能力對遺址保護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使大地灣遺址成為考古遺址保護與文化旅游和諧共生的新范式。
4.1 提高認知
大地灣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普通大眾為核心,建立新的認知體系。圍繞遺址環境、服務設施、文化旅游等提高服務認知,以滿足公眾的游覽需求和體驗,在管理模式、系統解讀、功能定位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并提高認知,構建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認知體系。同時大地灣遺址的保護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們不應局限于考古與文物保護中,還應涉及社會管理、環境與旅游等人才建設方面的工作,建立一支規模化、專業化、綜合性的隊伍,為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與發展貢獻才智。
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能否使游客滿意,除了考慮到文化旅游產品要符合客源市場的需求外,還必須考慮到考古遺址公園所提供的服務。高質量的服務可以大大加強公眾對考古遺址公園的滿意度和信任度,不僅有利于提高考古遺址公園游客的數量、延長公眾的逗留時間,同時也有利于考古遺址公園整體形象的塑造,使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公眾服務的使命獲得廣泛的認同和支持。此外,還需要注重游客服務中心的便民職能,為公眾打造感覺舒適的設施,建立完善的制度來規范服務質量,塑造考古遺址公園自身的凝聚力。
4.2 打造文化旅游圈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大好。秦安縣有著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政府部門也重視文化旅游,整合縣域自然風光、特色文化、風景名勝等重要資源,以建設歷史文化名縣和華夏傳承創新區為目標,打造女媧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以及民間民俗特色文化的旅游圈,促進文化旅游的不斷融合,以發揮文化旅游的優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大地灣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也開工建設,未來將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文化共建共享。
4.3 開展考古公益性活動
發展參與式公共考古,將考古專業知識傳播給廣大公眾;發展原始聚落旅游,體驗野營、采摘、狩獵等游憩活動;發展彩陶制作等公益性作坊,積極利用各種手段做好考古遺址公園的推廣工作,進一步強化公眾對于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認知度。
4.4 辯證處理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
大地灣遺址的保護與利用要兩者兼顧,只有保護好大地灣遺址,才能對其更加充分的利用,否則其價值無從體現,也就無法獲得更多人的認同。遺址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各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政策、資金等為文化產業提供了保障。因此,我們應辯證處理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先是保護好大地灣遺址這批珍貴的文化資源,只有保護好了遺址才能有利用的基礎,才能促進當地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進而造福人類。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而利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如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5 結語
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對于正確處理遺址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改善大地灣遺址區的自然環境,以大遺址保護的真實性、完整性為原則,保護遺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全面提升大地灣考古遺址公園的總體水平,保證大地灣遺址得到系統、科學的管理與保護。通過考古遺址公園模式,實現大地灣遺址史前聚落的文化特征與出土文物文化內涵、環境風貌、考古體驗的綜合,讓更多的人得到沉浸式、場景式、互動式的考古生活體驗。通過完善文化旅游解讀系統的構建提升傳承效果,重點通過大地灣遺址本體或者遺址博物館的展品強化可傳遞的文化遺產價值意義,喚醒公眾對大地灣遺址的保護與尊重意識,擴大大地灣遺址的影響力。
注釋
①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②張東菊,陳發虎,BETTINGER R L,等.甘肅大地灣遺址距今6萬年來的考古記錄與旱作農業起源[J].科學通報,2010,55(10):883-890.
③張東菊,儀明杰,王輝,等.甘肅大地灣遺址發掘再獲新成果[N].中國文物報,2015-09-11(008).
④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用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84-86.
⑤席岳婷.中國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3:45-47.
⑥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的通知[EB/OL].(2016-11-22)[2021-05-09].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9595/39741/xgzc39747/Document/1646105/1646105.html.
⑦程曉鐘.談大地灣史前遺址博物館設計理念及其構思[C]//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西部博物館論壇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34-139.
⑧郎樹德.甘肅秦安大地灣901號房址發掘簡報[J].文物,1986(2):1-12,97-99.